房县:先进农机具助力全县万亩糯稻生产
4月25日上午,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操航一行深入红塔镇朱湾村胜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育秧工厂,实地调研糯稻育秧工作进展。在连日运转的育秧生产线旁,操行详细了解了机械化育秧流程及秧苗生长情况,强调要充分发挥先进农机具效能,做细育秧后期管理,确保全县万亩糯稻“应种尽种、种必成活”。
育秧生产线:从“人工”到“智能”的效率革命
作为此次调研的核心场景,育秧工厂内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作业:播种、覆土、浇水等工序在传送带上有序衔接,一盘盘整齐的秧盘从流水线末端产出,即将运往田间地头。据合作社理事长朱胜利介绍,依托这2套先进的育秧设备,合作社已完成7500亩糯稻育秧,较传统人工育秧效率提升3倍以上,且秧苗均匀度、成活率均达95%以上。“过去靠人力,育秧周期长、质量不稳定,现在有了机械化生产线,不仅能按时完成万亩育秧任务,还为秧苗‘优生优育’打下基础。”他坦言,先进农机具的应用,让规模化糯稻种植从“看天吃饭”转向“科技赋能”。
农机赋能:构建糯稻全产业链机械化体系
此次调研,操航特别指出,糯稻产业是房县农业特色产业之一,而育秧作为生产“第一关”,其机械化水平直接影响全年产量。县农机部门负责人杨劲松表示,近年来,通过推广智能化育秧生产线、高速插秧机、农用植保无人机等设备,全县已初步构建起“育秧—移栽—田间管理”全程机械化体系。以育秧环节为例,全县12家农机合作社均配备了自动化育秧生产线,单条生产线日均可育秧2000亩,可满足全县80%以上的糯稻育秧需求。“我们不仅‘送设备’,更‘送技术’,通过举办农机手培训班、驻点指导等方式,确保合作社‘会用、用好’先进农机。”目前,全县糯稻生产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0%以上。
压实“后半程”:从“育得出”到“种得活”的全周期保障
针对当前育秧后期管理及即将到来的移栽环节,调研组要求农机部门与农机合作社密切配合,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依托玻璃连栋大棚的数字化监控系统,精准调控温湿度、水肥供给,防止秧苗“带病下田”;二是提前调试移栽机械,确保高速插秧机等设备与育秧规格“无缝对接”,避免因机械适配问题影响成活率。朱胜利表示,合作社已储备各类移栽机械20余台套,并与县农机部门建立24小时技术联动机制,“从育秧到插秧,全程机械化作业能将种植周期缩短10天以上,为糯稻增产争取更多时间窗口。”
眼下,房县万亩糯稻育秧已进入冲刺阶段,田间地头的机械化作业场景日益增多。县农机部门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持续推进“机器换人”工程,让先进农机具成为稳粮保供、助农增收的“硬核”支撑,助力全县糯稻产业迈向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新台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