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声报道:水清、鱼跃、景美!湖北为“十年禁渔”起好步,开好局
2021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开局之年,湖北作为长江禁渔的主战场,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的模式,在全省79个地区推进长江禁渔“天网工程”和设置江段长、岸线长、护渔员岗位,一年来,长江干线水域非法捕捞类刑事案件月均发案数同比下降80.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景开始逐步显现。下一步,湖北将做好渔民转产安置工作,确保十年禁渔“起好步,开好局,管的住。”
执法船在江面上巡查
提升执法能力,“网格化”人防显成效
下午6点,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公安分局埠河段,段长胡卫中穿好巡查马甲,拿好记录本和扩音器往江堤上走去。公安县埠河镇拥有32.15公里长江和25.9公里虎渡河禁捕岸线,因河汊较多,回流弯的水势让当地渔业资源异常丰富,更加大了禁捕岸线巡查的难度。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公安分局埠河段党支部书记、段长胡卫中介绍:“通过包保责任段制度,县一级的河长负责全县的岸线协调、管理和指导监督,村一级的就能负责我们岸线管理的盲区,这样基本能做到‘纵向到边,横向到点’。”
目前,埠河段长江干堤每2公里、虎渡河干堤每4公里配备一名岸线管理员,采取定期和不定期、集中和分散的形式不间断开展巡查,现已基本杜绝违规捕鱼情况发生。通过多地多部门共同协作,做到工作一盘棋、责任一张网、打击一股绳。公安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杨振刚对记者说:“全县我们有400多公里禁捕岸线,200多个行政村,我们只能依靠地方政府、依靠当地群众共同发力,各村管各村,各镇管各镇,来解决我们工作中执法力度不够的地方,便于我们执法的推动,我们要打防结合。”
段长胡卫中在江边检查违法垂钓情况(左一)
岸上严阵以待,水上严防死守,目前全省983名“江段长”、3455名“岸线长”上岗履职,全省32226名退捕渔民中,有1705人经过培训后进入护渔员岗位,参与到日常的巡护工作中,和当地渔政执法部门形成合力。截至2021年底,全省禁捕水域非法捕捞案件已由2020年的平均每月144起,下降至现在平均每月26起,人防“网格化”功效显著。
运用科技手段,让防控不留死角
在枝江市顾家店镇关洲水域,已经当了2年巡护员的退捕渔民杜昌明,每天都会开船到他负责的江面上巡查,看到如今江面鱼群增多,杜昌明说:“我们发了记录仪,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下载了一个‘江豚管家’APP,你今天出去走了什么位置,巡护走了多远,当中碰到了什么行动,都可以拍照发送,上面都可以看的出来,这是巡江的‘法宝’。”
一部记录仪,一套手机软件,就能让巡查过程有迹可循,能在禁捕区域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为充分发挥高科技在禁渔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湖北将加大视频监控、无人机投入力度,搭建省、市、县三级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让违规者无所遁形。
宜昌渔政天网工程后台
2021年7月15日傍晚,一场短暂的大雨过后,禁捕智能监控系统提示位于在嘉鱼县长江段的马鞍山进洪闸附近有人非法垂钓,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后,嘉鱼县护渔员蔡光恒带领着两名护渔员不到半小时就赶到现场对违法者进行处置。
在嘉鱼县渔政执法指挥中心,嘉鱼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六华正在通过一个近8平方米的大屏幕密切关注着全县禁捕范围内的动静。大屏幕上,包括109.6公里长江干线和西凉湖嘉鱼片区2.6万亩水域在内的长江禁捕嘉鱼段通过设在沿线的26个大小摄像头尽收眼底。
2021年5月,一套长江禁捕智能监控系统在长江嘉鱼段建成,按照全覆盖、全时段、全天候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13座沿江铁塔,因地制宜规划新建铁塔14处,装配雷达、重载云台、中载云台、网络摄像机等27套监控设备,完善嘉鱼长江禁渔AI执法系统,提高智能化预警监管、高效化指挥调度和精准化执法打击力度。
嘉鱼县智慧渔政天网工程平台
目前湖北省有禁捕任务的79个县、市、区基本完成“十年禁渔”天网工程建设,已经形成天上有无人机、水上有巡逻艇、岸边有摄像头、江堤上有巡逻车,实现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立体控防体系。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黄国雄说:“我们十年禁渔要充分利用高科技24小时监控,公安、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协同联网、高速公路联网、道路交通联网、水利防汛联网对违法捕鱼设置天罗地网,随时可以落地查人。”
就业安置,让退捕渔民长远生计有保障
2019年12月10号,襄阳发布汉江城区段十年禁渔令,汉江襄阳段195公里的水面岸线已实现渔船、2223名渔民全部顺利上岸。卧龙镇回龙村渔民龚继浩和这片水域打了30年交道,龚继浩很不舍得,但他明白,禁渔退捕是保护生态平衡的大事。“以前汉江的水的确有清香味,长大了来到汉江边都闻不到那个香味了,禁渔确实是好事,从内心是支持国家的政策。”
湖北之声记者采访襄阳退捕渔民龚继浩(右一)
“十年禁渔”能否长久禁得住,渔民转产就业是关键。2018年,洪湖开始退垸还湖,曾经依湖而居的老渔民从此告别了风吹雨打的水上生活,和“渔”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余致睦与同村的渔民商量后,决定还是继续养螃蟹,只不过场地从湖里转移到了岸上。如何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洪湖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股股长、水产高级工程师曾继参对记者说:“要帮助退捕渔民树立转产的信心,帮助他们进行土地流转,帮助他们到一些养殖基地进行转产转业,发展渔业生产。”
洪湖退捕渔民余致睦成立的螃蟹良种养殖基地
为化解渔区矛盾,维护发展好渔民切身利益,湖北省通过发展产业安置一批、务工就业安置一批、支持创业安置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四个一批”的方式帮助渔民就业创业。通过全面落实退捕渔民补助资金、持续落实帮扶转产就业、部署落实退捕渔民跟踪调研等方式,做好退捕渔民的转产安置工作。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处处长叶建刚介绍:“三年强基础,要深化配套政策的出台,把退捕渔民安置好是以后工作的重要内容。”
截至2021年7月,湖北省累计组织退捕渔民职业介绍3.4万余人(次)、职业培训5800余人(次),23712名需转产安置渔民全部安置到位,将退捕渔民过渡期由2年延长至3年,确保退捕渔民不出现致贫返贫。为确保渔民退得出、稳得住、能致富,2022年,湖北省将对不适应新岗位的所有退捕渔民展开技能培训,省政府要求,2022年县(市、区)一级新增面向退捕渔民的公益性岗位要达到30个以上。
“下一步,将推进退捕渔民转产就业‘长效化’。”湖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表示:“进一步加强退捕渔民就业情况动态监控,联合人社部门帮助退捕渔民就近就业;指导各地组织好退捕渔民帮扶就业暖心行动,多措并举实现退捕渔民稳定就业。”
宜昌江段江豚跃出水面(杨河 摄)
2021年11月8日,在宜昌市葛洲坝以下长江江段,一大群鸳鸯飞来这里,与江豚共舞,宜昌江豚摄影爱好者杨河拍到了这一珍贵画面,这也是近年来首次发现鸳鸯群聚集宜昌城区江面。水清鱼跃、江豚回归,长江生态资源恢复趋势明显,杨河信心满满地说:“随着长江十年禁渔的深入实施,未来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能在江中看到更多的江豚。”
(湖北之声记者刘飞、李丽,见习记者马子昂,通讯员张劲、胡曼)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