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报道:田畴织锦绣 沃野好风光
——2021年湖北农业农村工作“荆”彩回眸
2021年10月12日,大冶市罗桥街道办事处桃花村大畈,种粮大户开动收割机抢收晚稻。 (视界网 方国喜 摄)
宣恩县伍家台千亩农旅融合生态茶园阵阵清香,沁人心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通讯员 宋文 摄)
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养殖大户杨守胜喜获丰收。春节临近,鲜鱼将“蹦”上市民餐桌。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胡剑芳 李星 摄)
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自动插秧机在田间耕作。 (资料图片)
湖北特色农产品国际传播项目启动,巴西籍东航机长朱利安为秭归脐橙代言。 (资料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张劲 胡曼 孔剑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湖北是农业大省。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湖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提出的“四个着力”“四个切实”殷殷嘱托,感恩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湖北疫后重振的关心和支持,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担当作为,全力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实现了开局漂亮、全年精彩,交出一份亮眼的三农年报。
粮食连续9年稳产500亿斤以上
我省扛稳政治责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将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目标分解下达到市州,继续将粮食生产指标纳入对市州党委、政府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各地克服疫情、灾情、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抓实播种面积、科技支撑、虫口夺粮、机械减损等关键措施,粮食喜获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029万亩,总产552.9亿斤,分别增长0.9%、1.4%,疫后连续两年实现“双增”,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早稻和全年粮食生产两次获得农业农村部的通报表扬。夏收油菜籽产量251.78万吨、创历史新高。生猪生产提前恢复到2017年的水平。水产品、蔬菜、禽蛋等其他重要农产品均实现有效供给。
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成势见效
按照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多元化、国际化目标,我省刻不容缓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链条推进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建立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召集人,8位省领导领衔担任十大产业链链长。强化龙头引领,支持京山桥米、赤壁青砖茶、潜江小龙虾等组建企业集团;强化集群发展,推动潜江小龙虾、三峡蜜橘、鄂西南特色茶、鄂西北香菇等4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高质量推进14个农业产业强镇、60个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350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建设。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125家。从总体谋划到组织实施,从意见出台到方案制定,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如火如荼,成势见效,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万亿元。
农业招商引资2064.3亿元
全省农业农村系统坚持跳出农业抓产业,当好服务企业的金牌“店小二”,以推进农业产业招商为突破口,紧盯头部企业、领军企业、高成长型企业,成立招商工作专班,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凝聚大招商、招大商的思想共识,形成重招商、抓招商的行动路径和你追我赶的招商局面。同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举办首届湖北农业博览会,组织开展“湖北名优茶·健康边疆行”“湖北名优茶·健康沿海行”等系列活动,不断扩大农业招商“朋友圈”。制定下发《省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招商引资项目发布和集中对接活动实施方案》,遴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进行签约对接,累计签约金额达到2064.3亿元,同比增长62.8%。
签约12家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
除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0亿元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外,我省协调财政资金和金融资源,千方百计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与农业发展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有效开展金融支农合作搭建政企银对接平台,“十四五”时期,12家金融机构将投放2万亿元贷款,重点支持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化等。我省启动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实验示范区建设,红安、麻城、大悟、公安、嘉鱼、郧阳、恩施市、来凤等8个示范区成为首批“试验田”。
近3.2万名退捕渔民应保尽保
长江禁渔工作持续发力,退捕渔民总体保持稳定,近3.2万名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3万余名渔民完成转产安置,退捕渔民转产安置率、符合条件的参保率均为100%。在长江十年禁渔可捕捞面积减少的情况下,我省大力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淡水鱼产量不降反增,预计2021年总量达480万吨以上,有望连续26年居全国第一。
“10万+”市民“打卡”首届湖北农博会
以“乡村振兴、产业强省”为主题的首届湖北农博会圆满举办,展览展示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在这场“会新老朋友、与院士握手、和美食邂逅、把年货备足”的盛宴中,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惊艳亮相,潜江龙虾、随州香菇、荆门高油酸菜籽油、洪湖莲藕等一大批湖北名优特农产品闪亮登场,1642家企业踊跃参展,10万余市民进馆参观,现场交易额1.51亿元。期间,成功举办14场推介会、发布会、对接会,43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签约金额达1449.12亿元。
培育6145名乡村振兴人才“头雁”
高质量、高规格举办全省农村实用人才创新创业电视大奖赛,遴选出40名优秀人才项目,评选表彰“全省十佳农民”。百余家媒体争相报道和转载,400多万新农人收看现场直播,人才影响力、关注度创历年之最。持续推进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引导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妇联、团省委等部门,新增培养“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人选3515人,培训农业产业领军人才180名、农业经理人750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700名,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人,打造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雁阵。农民培训“来凤模式”受到张桃林副部长批示肯定。形成多部门联合、多资源集聚、多渠道推进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环境,一大批有识之士在乡村沃土创业兴业。
25个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央视投放5710频次
启动“品牌强国工程”2021年助力湖北专项公益行动,遴选潜江龙虾、随州香菇、房县黑木耳等25个农产品品牌投放央视,全年投放频次达5710次。4月7日至8日,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武汉黄鹤楼公园承办两场“品牌强国工程”公益直播带货活动,现场销售单数174万件,总销售额4949万元。通过全媒体、全矩阵、全方位的湖北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潜江龙虾、恩施玉露、赤壁青砖茶、宜昌蜜桔、京山桥米等湖北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达25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5%。
“四项”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稳步开展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200多万亩,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带动规模经营面积5500多万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如期完成阶段性任务,建立集体经济组织24025个,确认集体成员4100余万人,核实集体资产1868.5亿元,村集体股金分红累计达11.4亿元。60个市、县建成实体交易服务机构,累计完成交易2.8万宗,成交金额310亿元。全面推开村级债务化解,非经营性负债10万元以下的3815个村实现债务清零。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982个乡镇开展宅基地审批工作,审批3.1万宗,居全国前列。
三农工作“湖北经验”全国分享
我省在三农领域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先后9次在全国相关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涵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农村创业创新、休闲农业、农垦高质量发展等各项重点工作。秭归、麻城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中化宜昌公司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推广案例,10个乡村获评“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松滋市入选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六个典型范例之一,44个镇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武汉市蔡甸区的“四项清单”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房县三海村入选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