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垦五三农场
农民日报报道:集成创新全程机械化技术
油菜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姚媛
春光旖旎,进入4月,位于湖北省荆门市的五三农场,3.84万亩油菜花已陆续进入结荚期。开放了一个月的金黄色花朵还有一些零星点缀在枝头,嫩绿的角果若隐若现。五三农场地处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农业区核心地带,近年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大力发展冬油菜产业,为维护我国食用油供给安全奉献农垦力量。
农场种植户余双喜已使用无人机开展两次“一促四防”。“在2月20日左右,油菜进入初花期,我们就针对蚜虫、青虫等病虫害进行防治,并同步施用叶面肥。3月10日,又针对菌核病进行了一次防治。”余双喜家的若飞家庭农场拥有四架无人机,可从事播种、打药、施肥等农事操作,他们还为周边的农场种植户和普通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无人机的便捷让余双喜赞不绝口:“在手机上设定好喷幅、宽度、高度等数据,确定好地块,无人机就能开展自主作业。根据地块大小不同,一天可以飞500至1000亩。使用无人机播种,半个小时就能播完100亩地,还播得十分均匀整齐。不论是撒肥还是播种,效率都很高。”
如今,机械化作业已深入五三农场油菜种植的各个环节。荆门市农业农村局、屈家岭管理区农业水利局总结出的《五三农场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被纳入《全国农垦粮油等主要作物20项高产高效技术及模式》中。2024年夏收,五三农场油菜平均单产175公斤/亩、比全省平均单产(154.3公斤/亩)高20.7公斤/亩。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农业水利局副局长胡长富告诉记者,农场单产的提升一方面来源于品种持续优化,大力推广种植高油、高产、抗病、耐逆境的优质油菜品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发挥了国有农场机械化优势,大力推行油菜轻简化栽培技术、全程机械化技术,实现机艺融合。
胡长富告诉记者,把握好油菜的播种期,对单产提升作用明显。随着年轻劳动力的减少,遇到稻油轮作的茬口期,用工紧张的现象较为普遍。传统种植方式劳动投入多,导致农户的生产积极性低,成为制约油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障碍。为此,农场根据长江中下游平原冬油菜产区的生产特点,不断总结荆门市各农场及周边乡镇的实践,形成了集机械化整地、智能播种、病虫害机械化防控、两段式收获等于一体的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采用直播气播技术比人工种植效率提高了3倍以上,每公顷可节约油菜种子8至10斤,并且基本上不需要再间苗。无人机飞播技术不仅有效节约人力和物力,还不受地形、阴雨等因素的限制,确保了油菜按期、适期播种。无人机喷施除草剂、施加追肥等作业既便利又均匀,还减少了生产投入成本。与传统的联合收割机收获相比,两段式收获将果荚炸裂导致的损失率降到了最低。”胡长富如数家珍。
“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极大地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农垦处副处长刘斌告诉记者,这一技术模式也是各农场因地制宜选择良种,落实一播全苗、合理增密、科学施肥、精准调控、减损机收等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致力于稳步扩大油菜面积、大幅提升单产,力争粮油兼丰的写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