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报道:旱涝来袭,看种粮人如何“龙口夺粮”?
四省(区)种粮大户连线记
8月4日,农业农村部防汛抗旱救灾工作调度视频会后,记者再次连线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河南省周口市、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等地种粮大户,详细了解当地灾情及抗灾情况。
现在正是作物生长发育关键期,也是气象灾害多发频发期,区域性、阶段性旱涝灾害明显,农业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农业农村部要求把农业防汛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系统的压倒性任务,做到“防在成灾前、抗在第一时、救在第一线”,力争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无灾区多增产,全力以赴夺取秋粮丰收,努力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眼下各地正积极采取措施防灾减灾救灾,而记者采访的种粮大户,也在抓紧抢排田间积水、补种改种作物、加强病虫害防治,对于今年粮食丰收,他们仍然很有信心。
绿油油的玉米田和哗啦啦流淌的水渠相映,清亮亮的水正滋润着干渴的大地。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虞姬镇朱桥村日月明种植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王万洲正在田里查看玉米长势。“旱情从7月中旬就开始了,连续17天干旱,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影响,我种植的这650亩玉米及时采取了有效方式进行灌溉和追肥,再加上近日受台风‘竹节草’的影响,目前旱情已经得到有效缓解。”
干旱期间,水从哪里来?王万洲回答:“政府及时为我们农户提供了支持,将水从河里抽到田间地头的沟渠里,再进行灌溉。”水资源要配上高效的灌溉设备,才能物尽其用,王万洲介绍:“合作社有4台套水肥一体化设备,还有2台高射喷灌机,高射喷灌机的扬程达到30~40米,我们用这两种机械全覆盖开展了两遍灌溉追肥,目前玉米生长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据灵璧县县长魏启宏介绍,该县利用117座电灌站和1.5万台套抗旱设备,构建了“站翻水、泵提水、机灌溉”的供水提水体系,打通田间供水“最后一公里”,方便农民就地就近灌溉,同时鼓励选购节水灌溉设备,提高用水效率。
灵璧县今年夏播玉米140万亩、大豆5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5万亩。7月份降雨量较往年同期减少九成,全县最大受旱面积达到72万亩,占全县秋粮面积的32.7%。面对严峻形势,当地积极应对,全力开展抗旱工作。
灵璧县将耕地划分为2360个网格,科学摸清旱情底数,分类制定灌溉措施,统筹调配灌溉机械,建立县、镇、村、社会组织四级包保体系,成立了由农业农村、水利、应急等部门组成的6个苗情监测督导组,一体化系统推进抗旱灌溉工作,确保大旱之年不形成大灾。魏启宏介绍,对无劳动能力户或外出务工、家中劳动力不足等抗旱灌溉困难群体,工作人员主动上门登记,组织农机大户及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截至目前,共组建服务队1230余支,帮助5800余户困难群体进行灌溉。
王万洲也是服务队的参与者,今年干旱期间,他的合作社累计为周边农户的1万多亩农田提供了浇灌服务。“农田灌溉使用的机械也是免费发放的,都不用担心。预计本周还有一次降雨,在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对秋粮增产稳产很有信心。”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付加村的农田里,烈日炙烤着成片的玉米地。当地种粮大户加永保说:“今年旱情太严重了,我这玉米已经浇了5遍水,再不浇,产量就保不住了。”作为永保粮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加永保的680亩土地正经历着连续数月的干旱考验。
“从去年种小麦开始,墒情就没足过。”加永保回忆。2024年10月,一场及时雨保证了小麦出苗,但后续雨雪稀少,小麦生长全程依赖灌溉。“能浇上水的小麦亩产有1100斤,浇不上水的只有600斤。”加永保告诉记者,今年5月收完小麦后,旱情持续,玉米和大豆播种后仅靠两场小雨维持。
面对旱情,当地政府带领加永保打出了一套抗旱“组合拳”。“大渠放了4次水,都是政府协调来的。”他介绍,干渠的水通过支渠引入农田,覆盖了大部分地块。对于渠水难以到达的区域,加永保自有的机井和指针式喷灌设备派上了大用场,“喷灌覆盖不到的地方,我就抽水浇地。”他坦言,“土地都是流转来的,遇到旱情更要精心管理。”
天不帮忙人努力。襄州区农技部门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精准指导,成为抗旱保收的重要支撑。“他们教我们喷施叶面肥,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抗旱能力。”加永保说,政府还通过区、镇、村三级联动,及时通知农户抢抓灌溉时机。
尽管旱情严峻,加永保的积极应对初见成效。据农技部门预测,今年加永保的玉米亩产可达1300斤以上。“天气预报说未来10天有雨,如果下透了,旱情就能缓解。”加永保近期每天都看天气预报,盼望下雨。对于今年的收成,他态度坚定:“能浇水的地块收成不会差,浇不上的只能顺其自然。但不管多难,地不能荒,活儿不能停!”
据介绍,7月以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超过35℃的高温日数达23天、历史最多,降雨偏少,旱情发展。当前,襄州区把抗旱减灾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思想不松懈、责任不松动,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全力抓好农业抗旱。
8月4日上午11点,河南省多地田间气温已经达到38℃,邱守先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不停地擦着汗。“从播种到现在,这片玉米田已经完成了8次浇灌。”57岁的邱守先是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邓城镇鱼池沿村的一名种粮大户,他的身后是一片长势茂盛的玉米田。“一个多月一场雨都没有下,我种了几十年地,第一次遇见这样的极端天气。”
当前,玉米正处于抽雄期、吐丝期,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但每天35℃~40℃的高温,会对玉米生长产生不利影响。“高温下暴晒的玉米会出现卷叶,好在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都能顺利浇上水。”邱守先告诉记者,“2020年政府就给我打了深水井,近两年又安装了智能化灌溉设备,现在能做到每3天浇一次水。”
周口市市长詹鹏介绍,今年全市秋粮面积980万亩,6月27日以来,持续高温晴热,连续30多天无有效降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4.2℃,降水量偏少,双双突破历史极值。
面对特大旱情,河南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部署安排,农业农村部工作组现场指导,周口市全市上下不等不靠、迎难而上,于7月25日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组织动员群众日均浇灌超200万亩,累计浇灌3664.7万亩次,普浇3遍以上。
“目前玉米长势还是不错的,面对这样极端的天气,各级政府也开始挖沟渠、引河水,保障我们的灌溉用水。”邱守先告诉记者,当地还实施了柴油补贴和电费补贴等政策,最大程度减少农户因干旱造成的损失。“新打一眼井能补贴50%,灌溉用电价格也降到了每度0.48元,抗旱灌溉的农机具用油每升优惠0.7元。”
邱守先说,以前浇地很辛苦,效率也不高,现在是“浇水不用钻,施肥站地边”,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设备用起来省水、省时。“没有听天由命,也没有靠天等雨。我今年购买了4台大功率水泵,也为周边的农户引水。政府的支持给我们提了很大的劲,初步判断今年我的玉米产量不会受影响,我对秋粮生产信心百倍。”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村的田野上,本该金灿灿的向日葵田如今只剩下一片黄土。种植大户杜振玉说:“7月10日那场冰雹加暴雨,一夜之间就把我的410亩向日葵全毁了。我们这儿80多岁的老人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猛的灾。”
那天的场景让杜振玉记忆犹新:乒乓球大的冰雹砸下来,紧接着是整夜暴雨,向日葵全被打断了“头”。“向日葵绝收了,好在玉米硬是扛住了!”杜振玉告诉记者,虽然玉米也略有减产,但产量至少能保住六七成。
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迅速调来多台抽水机帮助排水。但是雨水过大,向日葵已无法挽救。灾后,政府部门建议杜振玉改种生长期短的饲草。“我已经种完了60亩燕麦草。”杜振玉说改种的饲草一部分用于自己养殖,余下的分给周边养殖户出售。“虽然收入不及向日葵,却是眼下最好的选择。”
去年向日葵成熟的时节,一场涝灾不期而至,饱满的向日葵籽尽数霉变,最后只能以每斤1元的低价处理。今年,灾害再次降临。连续两年受灾,让杜振玉下定决心调整种植结构:“明年得多种些玉米,产量更稳当。”
不过当地盐碱地的特性却限制了他的选择,向日葵更耐盐碱,该种还得种。“必须继续种!自然灾害不会年年有,只要坚持,总有翻身的时候!”杜振玉语气坚定地说。
今年7月8日至11日,巴彦淖尔市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的极端降雨过程,强度、量级、范围均打破历史极值。洪涝风雹叠加造成农作物受灾447.3万亩,农牧业经济损失47.5亿元。特别是196.9万亩作物绝收,主要是向日葵和瓜菜、占92%,粮食绝收15.8万亩,对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影响较小。
巴彦淖尔市市长张鸿福介绍,灾情发生后,内蒙古自治区高度重视,分管领导赴一线勘察灾情、实地指导,紧急下拨主席预备金2500万元、支持抗灾救灾和恢复生产。农业农村部和自治区农牧厅派出工作组协助开展工作,巴彦淖尔市紧急启动三级响应,统筹调度各方力量投入抢险救灾。下一步巴彦淖尔市将扎实做好灾后恢复、基础设施修复等工作,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