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央广网报道:活力中国调研行|让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再聚木成林

2025-08-27 16:49 央广网

  央广网武汉8月27日消息(记者邓子依)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从1到N,则意味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迭代演进。8月25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探访该机构如何打通创新链条、激活创新生态,将“政府不能做、高校不愿做、企业做不了,但科技创新必须要做的事”变为现实。

  高产高蛋白玉米为我国大豆蛋白替代提供源头支撑,“稻米造血”改变了我国人血清白蛋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高稳定性黑磷晶体实现单批次100公斤可控制备……走进武创院,多项科技成果目不暇接,处处洋溢着前沿创新的浓厚氛围。

  在这里,人才与企业快速集聚,资本与要素纷至沓来。其中,由武创院联合湖北精诊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共建的精准外科与微创器械研究所,正致力于成为精准医疗技术革新的引领者。

  该研究所所长、精诊医疗董事长王博介绍:“我们团队首创的手术术野动态追踪技术,可实现‘透视眼’效果,将患者血管、肝脏胆道等三维模型动态投射至脏器表面,实现可视化、智能化的手术导航。”目前,该技术已在70余家医院投入应用,发展前景广阔,有望大幅提升外科手术的精准与智能化水平。

  谈及将公司总部从北京迁至武汉的原因,王博表示,湖北在医工交叉领域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和浓厚的创新氛围。“公司周边一公里内就有医疗器械检验所、国家药监局华中中心以及多家三甲医院,可高效完成产品注册、临床验证和送检全流程。园区还提供‘店小二’式的贴心服务,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很多科研人员懂技术、有专利,但往往在成果转化阶段碰壁。”武创院副院长王慧中告诉记者,为破解这一难题,武创院还建立起“早期拨转股+中期风险投资+成熟期产业资本介入”的全周期孵化机制,有效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高效落地。

  “当时在北京已有初步技术积累,但成果转化初期面临资金瓶颈,武创院的‘拨转股’政策吸引了我们。”武创院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研究所执行所长邰鑫来表示,前期武创院以科研经费形式投入,与团队共担产品化风险,待市场化融资时再按估值转为股权,以此创新机制助力早期技术转化项目跨越“死亡谷”。

  目前,该项目团队已手握订单超过2000万元,其研发的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及飞行器控制等产品已配套多家头部企业,正快速推进产业化进程。

  “产业有需求、市场有前景、技术有优势、投资有价值。”王慧中表示,武创院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以“用”为导向建设科技创新供应链,广泛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构建了涵盖90余家专业研究所、企业联合创新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创新体系,孵化科技企业400多家,科技成果900余项。

  当前,武创院正在积极建设“武汉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中部节点,推动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为湖北支点建设贡献科创力量。

  因聚而变,惟创则新。

  随着一批批科技成果在这里成功转化、一家家创新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武创院正成为武汉科技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让创新的种子落地生根、茁壮成长,再聚木成林。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