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元三斤”与“80元一斤”:
湖北日报报道:阳光玫瑰两极背后的湖北选择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高玉峰 甘志猛
种葡萄20年,武汉市东西湖区种植大户陈海明感觉今年“心跳得最快”。
7月底,他家的40亩阳光玫瑰葡萄丰收,因品质出众,10多万斤果迅速售空,优质果卖到70元至80元一斤,尾果也以5元一斤的价格卖出。
8月上旬,随着各地阳光玫瑰大量上市,“9.9元三斤”的低价频现市场。
阳光玫瑰,这一源自日本的品种,曾因口感甜、品相好、耐储运而备受追捧,价格一度破百,被誉为“葡萄中的爱马仕”。近年来种植面积激增导致品质分化,价格持续走低,今夏更是跌入谷底。
陈海明家的葡萄为何能“甜蜜依旧”?
每亩葡萄只产3500斤
在地标产品“东西湖葡萄”核心产区——武汉市东西湖区东山街,陈海明的大棚显得与众不同,高科技满满:自动化温室控制系统与智能水肥灌溉管道设施,根据提前设定好的技术参数,为葡萄输送其所需的温、光、肥、水、气等各类生产要素。
陈海明严格将亩产控制在3500斤左右,远低于一些地区8000斤甚至上万斤的水平。除产量,他还严控采果时间。每年成熟期,手持糖度仪进行检测,葡萄最底部的糖度达到18度,才能采摘销售。陈海明根据大小、外观和甜度,对采摘的阳光玫瑰进行分级,最好的优质果用泡沫箱装进礼盒,进入精品水果店,能卖到80元一斤。
“阳光玫瑰口碑下滑、价格下跌,原因在于部分种植户盲目扩产、过度施肥,导致树体受损、果品下降。”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龚林忠介绍。2015年到2025年,全国的阳光玫瑰总种植面积从15万亩增加到150余万亩。每月八九月集中上市时,只有少数精品果能保持较高价位,大多数中低端果只能低价处理,甚至面临滞销风险。
因地制宜寻找“爆款”
尽管今年逃过一劫,陈海明已开始筹划品种更新。“阳光玫瑰目前种植规模决定了它的价格难再提升了,明年行情可能更差。”
“阳光玫瑰给农户上了堂市场教育课。盲目跟风种植某种农产品,风险大。”龚林忠坦言,不仅是阳光玫瑰,此前突尼斯软籽石榴、红颜草莓等多种农产品都曾遭遇过爆火、扩种、平价的过程。单一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张,价格走向更低,是市场规律决定的。种植户应对所谓的“爆款”产品保持理性,因地制宜,合理投产。
孝昌县韵鹤生态园葡萄园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引进妮娜皇后、浪漫红颜等高端葡萄品种12个,从7月中旬到8月中下旬分批成熟。公司董事长黄灼初说:“虽然阳光玫瑰行情走低,但其他早熟品种销路很好,弥补了损失。”他计划明年进一步扩大有色早熟葡萄品种的种植规模。
随县尚市镇葡萄协会副会长严海峰则看好在当地种植多年的传统品种“巨峰”,“皮薄,汁水足,这两年销路和价格非常平稳。”
公安县葡萄产业协会会长聂左堂希望未来能推广适合粗放管理的葡萄品种,“不需要疏花、疏果,投入肥料比较少,对于规模种植户而言,能够进一步控制生产成本,节本增效。我们已经发现一些苗头品种了。”
回归农产品品质本身
8月28日,湖北省院士专家科技服务水果产业链“515”行动(协同推广)葡萄项目现场推进会暨湖北省葡萄绿色优质栽培技术观摩与培训会在孝昌举行。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新技术也成为关注焦点。
“栽培理念确实要改了。”聂左堂说,在葡萄种植过程中,过度追求大穗大粒,过度早采、使用无机肥,既增加投入,又影响品质。必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肥水一体化、高光效树形和简化修剪、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
机械化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柑橘、桃等水果,葡萄栽培机械化水平较低。龚林忠介绍,国家葡萄产业体系已筛选出一批适合在大棚内作业的小型机械,将在年内举行观摩会,向果农展示。
加快建设示范园、发展农文旅融合扩销路、培育本土葡萄品牌……现场,果农们和龚林忠兴致勃勃地描绘着葡萄产业新图景。他们相信,这份甜蜜的事业将越干越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