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农民日报报道:农业“包袱”变财富,湖北模式获联合国粮农组织点赞

2025-09-19 10:25 农民日报

一片片秸秆被打包成圆柱形,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田野间;曾经的畜禽粪便经过加工变成了有机肥;废弃农膜被回收再生为塑料颗粒……在荆楚大地,农业废弃物正变身为宝贵资源。

9月15日-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技术合作项目——“长江经济带农业废弃物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在湖北启动。围绕该项目的实施,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湖北咸宁、黄冈等地展开了调研。

在湖北的田间地头,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已成为一道新风景。调研组给予高度评价:“湖北大规模、高度自动化与机械化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实践,具有全球推广价值!”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

9月16日,在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总路咀镇黄泥塘村的稻田里,秸秆打包机轰鸣着在田地里来回穿梭。压实、打捆后的秸秆错落排放在田间,成了丰收后的新景观。

“今年秋收后,我们就来田地里收秸秆。”团风县黄泥塘机耕专业合作社一名机手告诉记者,这样既能为农户解决收割秸秆的烦恼,还能粉碎后与畜禽粪污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15%。田地里的秸秆一直是村民的烦心事。以前村民大多在田地里偷偷焚烧,导致大气污染。如今,散落在田地里的“废弃物”,成了“抢手货”。

在咸宁,废弃农用地膜和塑料垃圾不再被焚烧或填埋,而是被加工成改性塑料颗粒产品。这些产品通过ISO9001和ISO14001/ISO45001管理体系认证,销往江苏、安徽、湖北等地,市场需求旺盛。“这是改性塑料颗粒产品,一年可卖出1.2亿元,利税约1100万元。”在湖北宇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俭国从车间抓起一把刚刚加工出来的彩色塑料颗粒介绍,目前公司正在抢收加工原料,该原料正是废弃的农用地膜和塑料垃圾。这些别人眼中的废物,经过公司的加工处理成了市场争先订购的畅销品。

同样在咸宁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堆堆秸秆和废弃木料在这里变成了生物质成型燃料。公司总经理胡象勇说:“目前一年可收储秸秆10万吨,生产生物质成型燃料5万吨,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

近年来,湖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智慧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形成产地优美、产品优质、产业优化的绿色生产格局。

在农业废弃物利用方面,湖北已取得显著成效。数据显示,湖北省三大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至79%,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5%,地膜回收率提升至87%,较“十三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有效防范农业面源污染与农田“白色污染”,有力支撑农业绿色发展。

“湖北模式”:多元共治,点废成金

湖北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企业主投、社会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化路径,真正实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减排增收”多效协同。

资金投入是首要问题。湖北积极争取世界银行贷款支持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整合资源,合理利用中央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治理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膜科学使用回收等农业生态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构建多元投资渠道,支撑全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业态高效发展。

各县市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咸宁市引导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1+9”秸秆收储模式,建成总投资5000万元的处理中心,形成“秸秆制燃料+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洪湖市、石首市采用“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整村收集模式,公安县构建“二二四三”收储体系,江陵县建立“收储运销”四位一体模式。荆州高新区探索出“管委会统筹、街道组织、社区落实、市场参与、农户配合”的多方联动“统包统收”模式,将秸秆变废为宝,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科学处置是实现价值的关键。湖北各地根据自身条件,探索出多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化解问题的关键还是要让企业具有盈利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出路:农业废弃物多原料协同高值化利用,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新业态。”湖北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站长樊丹认为,比如,单一废旧农膜或秸秆的回收利用,受限于原料量、季节性及规模化不够等因素,难以支撑从业者盈利,丹江口市将农膜与废旧塑料或废弃林木资源协同利用,生产塑木构建可持续业态;而秸秆与竹林废弃物协同生产颗粒燃料,引导企业将加工厂建在咸宁这个竹乡,很多废弃竹子可以源源不断地作为补充材料。这样的两两组合成功破解了环保产业的原料瓶颈障碍。

思路一转天地宽。胡象勇介绍,企业专注于农作物秸秆全量化利用,辅以竹木原料补充产能,设备稳定性行业领先。在黄冈市团风县,通过密封的沼气工程技术,对畜禽粪污进行厌氧发酵,沼液沼渣经过三级沉淀,前两级沉淀下的沼渣与粉碎后的秸秆混合堆肥,用于稻田施肥,第三级较清的沼液通过管网输送,对果园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

正是开拓了思路,解放了发展理念,截至目前,湖北已培育和建成秸秆综合利用主体4000多个、畜禽粪污处理中心200多个、农膜再利用主体16个、全流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中心25个、村级废弃物收储网点2万余处。“不同地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探索出了多样化的农业废弃物利用模式。”樊丹介绍。

未来之路:农业“含绿量”更足,乡村更美

地处长江之畔的湖北在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有强大的需求,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一级巡视员陈志勇介绍,“湖北农业发达、耕地面积7128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亿亩左右,同时也是长江干线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承担着统筹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今年,湖北省正式推出了《湖北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旨在全面提升该省的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根据方案,湖北省计划在2027年末之前,建成一系列秸秆利用产业园(群),包括10个秸秆综合利用样板县(市)和50家秸秆利用规模企业,还将建设1000个乡镇收储转运中心。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湖北省的秸秆利用率将会稳定在95%左右,成为全国秸秆利用的典范。

区域利用模式也各具特色。咸宁青源科技计划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建设智能化生物质能源基地,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带动农户增收20%以上。黄冈市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循环发展理念,构建起“废弃物变资源、产业协同增效、生态持续向好”的闭环系统。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副所长张克强认为,湖北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为农业绿色转型和低碳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随着长江经济带农业废弃物可持续管理与利用项目的深入实施,樊丹介绍,湖北将继续探索更多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不断拓宽利用渠道,完善资源化利用体系,力争通过新技术、新模式实现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良性循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