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湖北日报报道:求本治田让荆楚粮仓更丰实

2025-11-10 09:11 湖北日报

“我们再加把劲,把田护好,把地种好,盼着总书记再来看一看。”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菜农叶祥松满怀期待。他清晰记得,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在这里微笑着与他握手,关切地询问他家里有多少地、每亩的收成如何。“总书记很关心我们农民,跟我在这拉家常。我告诉总书记,我家这块地以前老是渍水,靠天吃饭,十多年前,开展土地整治以后,不渍水了,还用上了农机种植,不仅劳动强度降低了,收入也增加了。”

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要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同工作人员和前来办理业务的农民交谈。

湖北是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荆楚儿女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亲切关怀,求共识、用良方、治根本,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牢守耕地保护红线。

求共识 种田致富惠民生

算上从村民手里流转来的,叶祥松家目前耕种40亩地,加上拖拉机生产服务队收益,一年的收入大约15万元,比儿子一家在城里开店挣得还多,这让他认准了护好耕地种好田的致富路。“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护好耕地种好田,才能端牢饭碗。”

据潘家湾镇副镇长郑晨介绍,经过农田整治,当地一些耕地低洼易积水的问题得到解决后,很多村民像叶祥松一样发展蔬菜种植奔了小康,十里蔬菜长廊的耕地因此也成了土地流转时抢手的香饽饽。

“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回忆起习近平总书记与自己交流时的话语,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市场运营部主管沈畅至今仍能一字不落地脱口而出。多年从事农村产权登记业务,与办事群众和流转耕地的企业打交道多了,深刻地感受到总书记这句嘱托的分量所在。

“当地干部群众普遍将耕地保护与民生福祉紧密联系在一起。”嘉鱼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熊飞表示,县委县政府积极扛起政治责任,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确保近年来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2022至2024年连续三年获得省级通报表扬。

不只嘉鱼,保护耕地已越来越成为湖北全省上上下下的共识。

作为全国第一块基本农田诞生地,监利市素有“全国水稻第一县”美誉,农民房前屋后的耕地紧贴着滴水是一大特色。周老嘴镇鲁桥村正在收割油菜籽的村民们告诉记者,“这些地都非常珍贵,是世世代代都要守住的饭碗田”。

“珍惜良田是地方文化传统,且根基深厚。”监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刘冬说。经过多年努力,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从212.01万亩增加至246.76万亩,耕地平均等别保持在3等以上。

横跨40个县(市、区)、坐拥4376万亩广袤耕地的江汉平原,贡献了湖北粮食产量的六成五、油料产量的六成三、蔬菜产量的近六成,且品质优良。“帮助更多的叶祥松增收致富,让他们护田种地有奔头,保护耕地当然更自觉更有动力。”咸宁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耕保科有关负责人表示,首先要让农民群众种地也能增收致富。

基于此,湖北积极构建高效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区,推动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已经培育江汉大米、荆楚粮油、湖北菜籽油等知名品牌,加上嘉鱼蔬菜、监利粥米等市县品牌,粮油菜生产的附加值显著提升,农民普遍受益,耕地保护的基础不断筑牢。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省、市、县、镇级级签订责任状,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层层传导压实,实行党政同责,严格考核、一票否决,全省合力坚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用良方 科技赋能守红线

五谷丰登,科技是关键密钥。

监利市周老嘴镇鲁桥村的大片水稻田,是我国划定的第一块基本农田区,田埂上一块水泥制的纪念碑上,书写着“基本农田保护区六不准”,远处的天空中,不时有巡田的无人机飞过。

“高空探头监测到疑似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无人机立即从临近机巢出动,依托北斗系统高精度授时、定位、导航能力,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核验。”监利“北斗巡田”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柯宏帅边演示、边介绍。该系统融合北斗星天地一体化动态感知技术,以村为基本单元,融合调查、土壤、种植等属性,对范围内所有耕地进行信息归集,形成唯一“数字身份证”,全方位实时掌握全市耕地布局、耕地占用、土地复垦以及耕地提质改造等地类变化情况,形成动态空间账簿,实现实时监测和全业务场景动态管理,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处置。

监利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谭敦斌透露,监利“北斗巡田”项目的建设紧密围绕“数量底线、质量保障、绿色生态、共享经济”四大目标,投用后实现监利耕地保护数字化治理综合监管,更高效地保护全市珍贵的耕地资源。

以监利市作为先行示范点,湖北的更大谋划,是实现全省耕地保护数字化治理。

2024年10月发布的《湖北省耕地保护常态长效工作机制》明确,要充分运用遥感监测、卫片执法、日常巡查和社会监督等手段,对各地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据了解,湖北已完成新一期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年度更新并通过国家级核查,更新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数据库,并形成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年度更新分析报告。

除了“北斗巡田”,“一码管地”在各地耕地保护工作中也大显身手。在当阳市的广大农村,村民用手机扫描村里公开的二维码,不仅可以了解耕地保护的最新法规政策,还能实时查看其承包的耕地是不是永久基本农田,能享受哪些政策支持,从而更好地参与到耕地保护工作中来。

制度保障,措施到位,新技术加持,让湖北的耕地保护成绩单越来越亮眼:2023年全省共找回耕地144万亩(净增加81.08万亩),2024年又找回耕地122万亩(净增加21.38万亩),耕地总面积达7149.43万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超过500亿斤。

种良田 耕地质量大提升

秧苗拔节生长,田野机声隆隆。麦收过后,农机手们又忙着为下一季播种希望。 “现在农机下田作业方便,利于灌溉和排水,粮食增产不是梦!”秋收过后,应城市天鹅镇八里畈高标准农田建设基地负责人介绍,这两年镇里新增1.51万亩高标准农田,才有了“地平整、土肥沃、旱能灌、涝能排、路相通、林成网”的良田模样。

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目前,全省已改造高标准农田4000多万亩,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粮食生产能力亩均提高200斤左右。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有效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此外,湖北累计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125个,总建设规模达1301万亩。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284亿元,其中社会资本达211亿元。实施“百、千、万亩方”耕地集中连片整治。开展工业园区、港区、城市功能区国土综合整治,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推进农文旅融合,构建“枢纽+产业+生态+村镇+基础设施”组团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国土整治与风貌管控深度融合。拓展“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模式,探索以水脉为线、以小流域为基本整治单元的流域型治理,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升区域生态质量。

从江汉平原到鄂北岗地,从大别山麓到鄂西腹地, 湖北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到处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现代农业图景。

阳新县白沙镇五珠村,“巴掌田”等零碎小田连成一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田越来越多。村民点赞:“种粮大户增产增收,村民得了田地流转费,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真是一举三得!”

鱼米之乡的湖北,始终把守住耕地红线、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持续推进。

“我们说要坚守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约束,还要保证质量,最终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的积极性。”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我省将加强日常监测,坚决遏制增量,提升耕地质量;发掘后备资源,妥善处置存量;坚持多进少出,做优做实耕地流量;完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

治根本 节约集约好护田

站在“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发祥地”纪念碑旁,已经退休的原监利县土地管理局干部刘汉尧感慨良多,“现在保护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还得从根源入手。”

面临农民种地收入相对较低,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强烈的耕地保护压力,湖北一直在探索治本之路: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前不久,占地面积71.37亩的葛洲坝宾馆地块低效用地项目建筑设计方案通过市规划委员会审议,成为宜昌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又一样本。“目前全市已有32宗共超过2500亩低效用地实现再开发,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更好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宜昌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低效用地再开发专班工作人员高周洲表示。

湖北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武汉市、宜昌市两地开展国家级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为契机,湖北正制定低效认定标准,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拓展收储资金渠道,探索连片开发、组合供应等方式深挖土地潜力,示范引领全省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目前,湖北共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343宗、2.61万亩。

该负责人表示,湖北还不断深化“增存挂钩”工作机制,锚定“三年内全省处置闲置土地超30万亩”总目标,并将年度工作目标差异化分解到市(州),推动闲置土地盘活利用落地落实。

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近年来,湖北始终坚持以规划引领土地要素高效集聚,支撑形成“三大都市圈引领、四大发展带支撑”的多中心、网络化国土空间格局,划定城镇开发边界7351平方公里,建立以“一码管地”为依托的建设用地批、征、供、用、查全流程监管机制,推进城市集约紧凑发展,从而实现不占或少占不占耕地的目标。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襟三江而带千湖,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

主产省,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下,湖北口粮占比约83%,居全国前列,每年净调出稻谷100亿斤左右,为保障全国口粮绝对安全担起荆楚使命。

2024年湖北粮食总产达557亿斤,上交“十二连丰”的精彩答卷。作为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湖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守牢耕地红线,丰实荆楚粮仓,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湖北力量。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