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管好“四本账”,鼓起村集体“钱袋子”
—— 湖北宜昌市规范“三资”管理,唤醒乡村沉睡财富
资产、资源、资金(以下简称农村集体“三资”)是村集体最重要的“家底”,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家底”清不清、管理是否高效规范?考验着地方基层治理能力、决定着能否顺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地处湖北省西南部的宜昌市,兼具山区与平原,农业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宜昌市将农村集体“三资”作为关键环节,采取超常规举措高位推进,市县乡村层层清查、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等措施,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近日,记者在宜昌采访发现,从“家底不清”到“资产增值”,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走上信息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为提升村集体发展活力、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夯实了基础保障。
摸清“家底账”
——从“家底不清”到“心中有数”
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摸清楚集体资产家底有多少,搞清楚资产的归属。因此,宜昌市将清产核资摸清家底,作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第一场硬仗。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有其特殊性,最显著的特征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项目繁多、情况复杂。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台账管理不完善,产生了农村集体“三资”存在的产权不清晰、长期闲置浪费等问题。
复杂问题高位推动。宜昌市委书记熊征宇亲自领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提出“超常规”整治措施,并建立“政策指令由市集中整治办‘一个口子出’、数据信息由农业农村部门‘一个部门统’”的工作机制。
“四级清查”同向发力。宜昌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以来,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实现全市“一盘棋”强有力统筹。首先让村级自己查,接着乡镇全面查、县级重点查、市级紧盯薄弱环节查,通过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开展线上抽查,以“四查”全面摸清村集体“家底账”。
“经清查全村资源750宗1684.07亩,其中荒地583宗1161.59亩,堰塘167口522.48亩。目前已续签627宗1217.35亩,无闲置的荒地、堰塘。”枝江市董市镇石匠店村村主任李华对村集体资产已是如数家珍。石匠店村原是一个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通过全面清查资源,实现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李华介绍,“石匠店村按照‘国土面积-家庭承包面积-宅基地面积-公益性建设用地面积-经营性建设用地面积=村集体可发包土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彻底摸清集体资源资产的总量和可盘活利用的存量”。
全面摸清“家底账”是宜昌市盘活农村集体资产中迈出的关键一步。“我们坚持‘超常规’‘动真格’‘高质效’的要求和标准,通过对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查、登记、评估,确保了资产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并将清查结果录入数据库,实现了集体资产的数字化管理。”宜昌市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介绍,全市集体资产情况均向全体村民公示,接受监督,提高摸底工作的透明度。
经过全面清查,宜昌市农村集体“三资”家底实现了“心中有数”。全市清产核资公示确认、图解矢量化、资源资产平台录入、图解矢量化数据上传实现四个100%,基本实现“以图查地”功能,通过整改,追缴资金1.03亿元,收回资源8145.62亩,为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创造前提条件。
完善“制度监督账”
——点亮监督“明灯”,照亮“三资”管理“阳光大道”
摸清农村集体“三资”底数后,如何管理好“三资”,决定了能不能用好“三资”,更关系着集中整治工作的长期成效。
为此,宜昌市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培训交流、创新监督制度,完善“制度监督账”,使宜昌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更加规范,为集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管理为先,人才为要。宜昌市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村干部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全覆盖多轮次开展市县乡村四级人员培训,培训7000余人次,编发《宜昌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资料汇编》,为每个镇村培训了“三资”管理的“明白人”。
制度是管理的基石。让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在阳光下运行,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依靠制度。在2024年新的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开始执行时,宜昌市就在全省率先统一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二级科目”,并被推广为省级通用二级科目,所有村均通过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系统进行财务核算,从根本上解决了会计科目使用混乱的问题,把牢了财务规范核算的第一关口。守正的同时也有创新。夷陵区东城试验区开展“村级资金管理平台”试点,通过“数据跑路”,实现线上“申请-审批-支付-监管”全流程资金闭环管理。点军区探索建成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督平台,完成对2022年至2023年的农村集体“三资”财务收支的全面“体检”,共发现问题线索67件,纪委立案查处27件。
2024年12月31日,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意见》,通过会计委托代理服务规范农村会计核算,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而秭归县从2018年就在全县全面开展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改革,择优遴选中介机构与各村(社区)签订委托代理协议,承担会计核算、审核监督和档案管理等职责,确保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去做,彻底扭转了经管部门既代理记账又审计监督、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被动局面,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24年该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6529.21万元,其中集体经营性收益达到5706.3万元,所有村均突破10万元。
通过完善制度,管理的权力被锁在了笼子里,让“三资”真正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谋利,进一步夯实“三资”管理基础,确保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和高效运行。
盘活“数据账”
——从“沉睡资源”变“增收活水”
数据是死的,但资产会增值。如何盘活“数据账”,将农村这些沉睡的资金、资源和资产变为村集体“增收活水”,搭建公平公开公正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最大化尤为重要,同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此,宜昌市以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为契机,从市级层面制定“1+1+6”的制度,即1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1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6个交易规则,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以宜昌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龙头,以县乡交易市场为支撑,以村交易服务点为补充的市县乡村统一联动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体系,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对产权交易服务机构给予支持,从部分区域收费服务转变为全域实行公益性服务。
走进宜昌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迎面而来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实时更新的全市各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信息。“所有县市区统一使用‘湖北数字农经’平台,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合同管理等全市统一、一网汇聚、一网通办,”宜昌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负责人李鹏飞说,这是打造管理规范的交易服务格局的重要“突破点”,实现了交易品种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流程统一。法律没有限制的品种均可进场流转交易,明确主要交易品种共11种,包括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农村集体“四荒”经营权、养殖水面经营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农业生产设施设备、小型水利设施使用权、涉农知识产权、农村小型建设项目招标、村级货物和服务采购、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在上级明确的交易品种中增加了“村级货物和服务采购”,即将村级组织采购200万元以内的货物和100万元以内的服务的交易纳入。
以信息化为手段,让分散的农村集体资产走向“整装”,有效促进了农村产权市场的繁荣与活跃。数据显示:2024年,宜昌市全年农村产权交易量达到2621宗5.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7.82%、62.88%,溢价1454.32万元。
结好“实事账”
——播撒“金种子”,催生集体“丰收田”
如何用好农村集体“三资”,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有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高效的交易平台支撑,如何让“三资”创造更多价值,考验着各级干部的智慧。
宜昌市通过抓住政策这个关键要素,释放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潜能,让村集体“钱袋子”越来越鼓。
火车跑得快,需靠车头带。宜昌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宜昌市激励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指导方案》《宜昌市乡镇(街道)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对村级组织及干部“发展不好的惩罚”转变为“发展突出的奖励”。
政策实施后,镇村干部想方设法求发展,催生出一批又一批集体“丰收田”,扭转了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被动局面。
初春的夷陵区鸦鹊岭镇牧童村,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但村里却是一片火热景象。“这是我们通过自建自管新模式,在村‘四荒地’上建设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建成后累计为村集体节约73.44万元,可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万元,还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指着眼前忙得热火朝天的工地,牧童村党支部书记方光权满眼憧憬地告诉记者。
为有效解决乡村建设中农村小型项目建设存在的制度不完善、建设成本高、村民参与少、质量难保证等问题,夷陵区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为契机,找准农村小型项目自建自管“小切口”,以多方联动、优化流程、健全制度、办好实事等方式,最大程度发挥村干部的作用和农村集体资产的实效,走出了一条农村项目建设提质效、村级降负担、群众广参与的“自建自管”新路径。
秭归县两河口镇云盘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自开展村集体“三资”清理,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后,先后收回集体土地200亩,通过合作社自主管理和市场主体承包租赁相结合的方式经营,年收益达到15万元。
新年新春,踏访宜昌市村庄,当地正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汇聚起发展之势,村民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政策实施前(2019年),全市经营性收入总计仅2.59亿元,10万元以下的村占比约50%,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薄弱,政策实施后,村级集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每年集体经营性收入逐年上升,2024年度预计可以突破6亿元。
作者:马桂萍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