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乡约颛庙”再现诗意乡愁——

[孝感]村美产业兴 瓜香鹿常鸣

2024-06-14 10:31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桐 通讯员 肖行平 雷振林 刘壮

【阅读提要】

近日,省财政厅公布2024年度美丽乡村名单,孝感19个村上榜。

建设美丽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16年至2023年,孝感累计争取到省级美丽乡村试点示范奖补资金8.6亿元。陆续建设了美丽乡村试点村231个,建成“典型示范村”75个,推进和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6个。

美丽乡村,美在何处?美在“颜值”,更要美在“气质”。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孝感多个美丽乡村,村民细数村庄的美,幸福溢于言表:环境变“靓”,产业变“旺”,治理变“和”,机制变“善”。

乡村之美,美从何来?来自政府支持,更来自共同缔造。发挥省级资金示范作用,撬动部门“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坚持群众说了算,对标群众需求干,鼓励和引导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建设。

干净的沥青路通组入户,串起篮球场、同心乐园、休闲亭廊、乡村大舞台等民生设施;白墙黛瓦的民居沿路而建,与房前屋后的绿植相得益彰。小型水库成了垂钓者的天堂,数百只梅花鹿在山林里嬉戏,300多亩西瓜、2000多亩香稻托起农民增收希望。

6月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安陆市接官乡颛庙村,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美景迎面而来。

“颛庙是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同前几年比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颛庙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军介绍,在去年孝感全市乡村振兴、路长制现场拉练综合考评中,颛庙村获评“和美乡村”第一名。

“话筒”交给村民,规划跟着“民声”走

颛庙位于接官乡中部,原本是个“十乱村”。

“乱堆乱放、乱牵乱挂、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泼乱倒现象突出。”接官乡党委副书记吴孝平直言。

环境差,留不住人。全村户籍人口1025人,常住人口仅380余人,很多村民举家外迁。

留守的多是老人,主要靠种香稻、西瓜为生。十多口当家塘淤塞严重,无法蓄水灌溉,100多亩农田撂荒。

看不到变化、得不到实惠,群众对村集体的事不热心。在颛庙,“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普遍。

2021年,新一届村“两委”上任,誓让颛庙换新颜。

去年,颛庙村迎来了发展契机,成为省级和美乡村建设试点村。

乡村建设,规划先行。

规划设计选哪家?竞标单位来打擂,干部、村民当评委。最终,方案最接地气、最具性价比的当选。

规划方向如何定?几番讨论,统一思想:以“乡约颛庙”为主题,展现乡村风貌,凸显乡愁情怀。

“最大的分歧是建设中心放哪儿。”陈万军介绍,因建设资金有限,规划设计不能平均用力,要有主次之分。

5组村民认为,该组是颛庙的西大门,紧邻210省道,以该组为中心,能更好地对外展示颛庙形象;

4组村民认为,该组是村委会所在地,以该组为中心名正言顺;

其他7个组的村民也各有想法。

为统一意见,项目建设指挥部召集各组村民代表一起“说理”——

“以5组为中心,对其他组带动有限,而且该组用地紧张,会增加建设投入。”

“4组建设空地充足,能最大程度节省成本,以该组为中心,还能覆盖3组和5组。”

……

道理越辩越明,意见逐步统一:以4组为中心、涵盖3组和5组为改造重点区域,同时完善其他组的道路、塘堰、污水管网铺设等急难事。

规划设计单位走村入户,听民声,汇民智,不断完善规划设计方案,初步规划项目30多个。

方案出来后,村里7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意见,乡里3次召开规划设计听证会,安陆市财政局3次组织市直相关部门为规划把关。

“共征求意见建议20多条,项目建设指挥部力所能及地满足群众需求,得到群众一致肯定。”陈万军说。

让群众得实惠,带着群众一起干

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两难:一是钱难凑,二是人的思想难统一。

据颛庙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测算,整个项目建设需投资1000多万元。省里补助300万元,安陆市配套200万元,资金缺口很大。

颛庙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7万元,如何填得了这个“大窟窿”。

向外争取项目:组织部门安排145万元,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交通部门安排50多万元,刷黑村内主干道路;争取产业发展资金60多万元,支持发展梅花鹿产业。

向内挖掘潜力:乡村两级整合涉农资金200多万元,引导群众参与、撬动社会资本共建。

团建露营基地,颛庙村最热门的网红打卡地。2000多平方米的草坪上,划分有帐篷、K歌、烧烤、打糍粑、磨豆腐、共享灶台等功能区。每到节假日,游人如织。

10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伸不进脚的杂树林、灌木丛。

去年8月,本土乡贤、湖北益智泉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邓群回村捐建共建亭时提议,将这片杂树林改造成企业团建场所。

“建议很好,但拿不出钱。”陈万军面露难色。

“找几家企业共建,每年为企业减免几次场地费。”邓群带头掏出共建资金10多万元。

最终,6家企业共捐资30多万元,占到总投资的一大半。

钱的问题解决了,用地问题随之出现。

“这些树长大了能卖钱,现在砍了可惜。”村民刘细云不同意占用他家屋后的这块地建露营基地。

村干部、施工方多次上门做工作,行不通。无奈,陈万军将刘细云的老婆邓廷秀从武汉请回来。看到村里变美了,邓廷秀欣喜万分,帮助村干部做通了刘细云的思想工作。

第二天,露营基地开工建设。

房前屋后变了样,刘细云心服口服,将门前的1.5亩地“捐”了出来,建设共享菜园,供周边5户共用。

给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实惠,就能调动群众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村民方远成家门前原本杂草丛生,后被改造成了小游园。他心怀感激,将屋后十多亩竹林、荒岗“捐”出来建农耕园,还供施工方就地取材,打造竹台、竹桥,制作竹桌椅和竹屋,既美观,又省钱。

建设好,还要管护好。颛庙村“三箭齐发”——

将管护责任分片明确到人,给足经费,确保“美丽永驻”;

开展文明乡风培育行动,评选“清洁户”“最美庭院”等,通过精神引导、物质奖励,鼓励村民爱护环境;

推行积分制和清单制管理,爱护环境卫生、公共设施得积分,实行月考评、季兑换,引导村民赛积分、尝甜头。

如今,村民自豪身为颛庙人,纷纷行动当主人,将爱环境、护公物等视为己任。

好环境带来好“钱”景,50多位村民回村兴业

“梅花鹿全身都是宝,鹿茸等产品供不应求,我准备在颛庙大干一场。”在颛庙村梅花鹿养殖基地,张先宁正谋划扩大养殖规模。

今年62岁的张先宁,是接官乡界岗村人,一直在荆门养殖梅花鹿。

去年,接官乡邀请他回乡养殖梅花鹿。当时,贵州、江西及省内宜昌、十堰等地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对家乡往日“脏乱差”的印象记忆深刻,张先宁原本无心回乡投资,但出于对家乡“父母官”的尊重,他还是回来看了看。

“颛庙变化真大,我一眼就相中了。”张先宁说,颛庙成了美丽乡村,又处在赵钱旅游线上,游人越来越多,有助于宣传鹿产业和鹿产品。

为了让张先宁吃下“定心丸”,接官乡为养鹿场争取项目资金60万元。

去年6月,养鹿场动工,边建设边投产。

颛庙山体坡度小,气候适宜,周边青饲料充足,适合养鹿。养鹿场养殖规模已经从最初的30多头增至近300头,带动6名村民返乡就业。

环境优良,产业前景看好,张先宁投资信心更足,他计划将颛庙基地养殖规模增至2000头。“项目建成后,年产值预计近3000万元,可带动30多户农户增收。”

在延伸产业链上,他也大胆创新——

与吉林省农科院合作培育鹿茸鹿肉高产新品种;与知名专家合作配制鹿血酒、鹿鞭酒;驯化一批梅花鹿,投放到景点,与游客互动。

呦呦鹿鸣,引来了游客,带来了“钱景”。

村民陈万福返乡开办“鹿鸣农庄”,推出多种鹿肉佳肴,游客纷纷前来尝鲜。

尝到甜头后,陈万福正在研制更多鹿肉菜肴。他还在门前种上黄瓤西瓜,让游客尝鹿肉、品西瓜。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政府花钱、村民享受,我们要一起干,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在西瓜地里,陈万福捧起一个西瓜,露出幸福的笑容。

游客增多,让老产业也孕育出了新商机。

养鱼专业户方远成在承包的水库边搭建了十多处垂钓平台,近三个月,增加钓鱼收入4000多元。

一些农户将西瓜田改造成采摘园,发展采摘游,西瓜卖得更快、利润更高。

“如今的颛庙景美产业兴,吸引50多名村民回村创业就业。”陈万军介绍,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