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襄阳]老河口: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慧种地”

2024-06-17 11:44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李雯艳 张子纬

“三夏”农事正忙,老河口市黄龙庙村长久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长久却从容而淡定——58岁的他,上午骑着电动车围着承包地转一圈,然后回到家中操控机器烘干小麦,下午再通过手机给33位农机手发送第二天的工作指令……截至目前,该合作社流转耕地4300亩,服务耕地3.1万亩。

如何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怎样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无缝衔接?20多年来,徐长久和他的合作社一直在探索。

规模化

“补丁地”聚成“板正田”

上世纪90年代,徐长久是一名麦客,每逢农忙时节,驾驶着农用机械前往河南省抢收抢种,收入可观。“河南那边,地平、块大,机械化作业起步早、程度高。”

忙完一季回到家中,映入眼帘的却是被撂荒的连片耕地——地处城乡接合部的黄龙庙村距离老河口市区仅6公里,年富力强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留下来的老幼妇孺力不从心,土地撂荒习以为常。

2001年,徐长久成立长久农机专业合作社,将乡邻们的撂荒地租过来,进行机械化耕种。彼时,还没有“土地流转”这一说法,大部分农民对租地持观望态度。第一年,徐长久一共租来700亩地。

2组村民肖荣昌把自家7亩多耕地租给徐长久,他本人在市区一家装修公司工作,平日农活交给妻子打理。可一到农忙,肖荣昌还要回家帮忙。“请假,影响绩效奖金;不请假,又耽误农活。”他说。

把地租出去后,肖荣昌当年收到租金2000多元,不但他没因农忙请假,年底还拿到公司全勤奖,妻子也腾出手来,在自家小院养鸡、养鹅。

示范作用明显,越来越多的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徐长久。截至目前,长久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耕地面积4300亩,规模排名全市第二位。

流转土地面积越来越大,零散细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4000多亩耕地,大大小小几千块。大的两三亩,小的四五分。”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农艺师牛贵勤介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村里将耕地按照“肥瘦搭配”模式分给农户,“各家各户耕地东一溜、西一条,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

如何破局?徐长久累计投入130余万元挖井通渠、筑路接电,将分散的“补丁地”聚成“板正田”。“一家一户的分散自耕变为规模化耕种,给大农机进场创造了条件,既为农田增效,也为农民增收。”徐长久说。

机械化

大农机驰骋沃野间

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一台小麦收割机和一台玉米播种机掠过沃野,前者把一垄垄金黄色小麦“吞”入腹中,后者随即把玉米种子埋入土地。仅2个多小时,两台农机就完成了50亩土地的小麦收割和玉米种植。

步入长久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院,一排排现代化的农机设备引人注目。“这是联合收割机,一次性完成收割、收集、装车;这是植保机,除草、防虫……”徐长久如数家珍,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成了种田的好帮手,穿着皮鞋就能把田种了。

机械化生产,离不开农机设备和农机手。基于这一理念,徐长久累计投入700余万元购置各类农机设备40台套,覆盖耕、种、防、收各个环节,长期聘请农机手33人。这期间,合作社也经历过投入大、回笼慢、资金链紧张的阶段,但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了燃眉之急,这40台套农机设备一共享受到100余万元的政策补贴。

利润从何而来?徐长久答得干脆:降成本、提效率、增效益。

合作社规定,33名农机手在自有的4300亩耕地作业时,收入抵扣购买农机的费用;在其他耕地作业时,收入的80%归个人,20%上缴合作社。“一是农机手更爱护农机设备,降低维护保养成本,干个三四年,农机设备就是他们自己的了;二是不管是自有耕地还是其他耕地,农机手都会尽心尽力,提升工作效率,避免‘挑肥拣瘦’的情况发生。”他说。

4组村民李宇辉把家里的12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来到合作社担任播种机手、收割机手。以前,他一天播种5亩地,现在驾驶播种机,一天播种100亩;以前,他一天收割1亩地,现在通过大型收割机,一天能收150亩。

6月初,包括李宇辉在内的11名收割机手仅用时6天就完成了自有的4300亩小麦收割任务,然后又分赴谷城、枣阳等地跨区域服务作业,每亩服务费45元至55元。“一份土地流转租金,一份农机服务收入,在合作社里挣了双份钱,我们的干劲更足了。”李宇辉说。

科技化

“会种地”升级“慧种地”

农田里,一尺来高的玉米苗如同仪仗队一样,前后左右间距一致,整齐挺立。

“门道在这儿!”徐长久掏出手机,一幅卫星定位图清晰可见。在播种时,通过手机输入株距、垄距,然后将数据传输至安装了无人驾驶系统的播种机,“仪仗队”应运而生。

徐长久介绍,传统农业祈盼风调雨顺,现在有了科学技术赋能,实现了从“会种地”向“慧种地”的转变。

在老河口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长久农机专业合作社率先使用无人机植保技术,将农药或化肥的使用剂量精准到克、喷洒均匀,对农作物进行科学管护。

“老人们说,在追施腊肥时一亩地要用尿素20斤至30斤;现在使用无人机植保技术,一亩地只需12斤至15斤。新技术能行吗?”初期,不少村民心存疑惑,徐长久拿自家耕地做示范,无人机喷洒均匀减少了施肥量,一季收成下来,产量没少,成本节约。

新技术不仅降本增效,还提高了减灾能力。2024年春节前后,连续两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市农业农村局推荐给合作社的“扶麦368”几乎未受影响,原因在于该品种抗性强。

“眼见为实,群众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明显提高。”在李楼镇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熊雁江看来,正是有了合作社的引领示范,新技术才得以在全市加快推广。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长久农机专业合作社主动对接华中农业大学、襄阳市农科院、襄阳市植保站等单位,合作开展了4项田间试验示范项目,成功推广应用了测土配方施肥、药剂拌种、绿色防控等一系列增产增收技术,小麦亩均产量1140斤,亩均纯收入600元。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