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高质量发展看湖北(之十一)
[鄂州]“吨位经济”转身“克重时代” 湖北鄂州市解码武昌鱼的共富基因
3月13日,《鄂州市振兴武昌鱼品牌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称《方案》)正式发布,锚定两个战略性目标:到2027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500亿元、品牌价值300亿元,这意味着武昌鱼单位价值将实现从“吨”到“克”的价值跃升。
基因革命破解千年痛点
《方案》指出,要组建湖北省武昌鱼产业研究院,重点开展武昌鱼优良品种、养殖模式、“爆款产品”、经典菜品和营养学特性等基础性和创新性研究;加快推进无肌间刺武昌鱼新品种审定上市,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在华中农业大学武昌鱼基因编辑实验室,高泽霞教授团队手握“基因剪刀”,正在攻克困扰食客千年的多刺难题,“无肌间刺武昌鱼2.0已进入性状稳定期,预计2026年量产。”这项改写鱼类进化史的技术突破,将让武昌鱼身价实现从“按斤计价”到“克重计量”的质变。同步推进的种质资源库建设,正在为每条武昌鱼打造专属“基因身份证”。
文化IP激活产业生态
《方案》指出,要积极打造长港河武昌鱼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建设武昌鱼街区、武昌鱼博物馆、武昌鱼风情岛等城市地标;打造武昌鱼文化展示中心,申报武昌鱼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强武昌鱼文化创意开发和多领域应用;积极推广“一红(红烧)、一白(清蒸)、一金(香煎)”三大菜品,塑造武昌鱼经典菜系。
“鄂州正以‘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打造‘武昌鱼﹢’城市IP。”湖北鄂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介绍,当前,鄂州正全力建设樊口武昌鱼公园、梁子湖生态博物馆,复原“九十里长港洄游路线”,构建从长江到梁子湖的生态文化走廊,串联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印象武昌鱼餐饮名店、武昌鱼展示形象店、武昌鱼展示展销中心,分享武昌鱼的155种做法,并且谋划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设武昌鱼美食专营连锁店。
数字赋能全链升级
《方案》指出,实施池塘标准化改造,推广大水面增殖渔业,鄂州市建设10万亩武昌鱼高标准养殖示范区,专养2斤以上大规格武昌鱼;推动湖北省水产集团深入融入武昌鱼产业发展,支持鄂州市国有投资平台投资武昌鱼产业,鼓励武昌鱼龙头企业进行设施设备改造,提质扩规;依托湖北省武昌鱼产业研究院,开发鱼露、蛋白肽等精深加工产品,融合大健康产业,发展武昌鱼药膳产业,拓宽武昌鱼产品矩阵。
在梁子湖万亩智慧渔场,智能投喂系统让饵料成本直降30%。养殖户张大勇展示的新账本令人振奋:“大规格鱼每斤溢价4元,加上生态补贴,亩收益突破2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延伸——长港河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带首批40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将建设2万亩绿色示范标准化养殖基地,精养2斤以上武昌鱼;建设智慧渔业设施项目,致力于打造集淡水鱼类的智慧渔业装备研发、生产、展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园区。
航空枢纽催生鲜食革命
《方案》指出,要布局建设武昌鱼产地仓,支持市场主体在北上广深等全国重点城市建设城市仓,打造链接北上广深,辐射全国的武昌鱼“活鱼到家”供应链。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的引擎轰鸣声中,顺丰“航空﹢冷链”体系正改写生鲜物流格局。首批进驻深圳高端社区的活鱼智能柜,扫码即可获取包含48项检测数据的“数字鱼证”。跨境电商团队已攻克活鱼跨境运输技术,计划2025年实现港澳、日韩“活鱼当日达”。全球布局的产地仓﹢城市仓网络,让“鄂州鲜”12小时畅达全国、24小时通达全球。
从三国民谚到国宴珍馐,从“渔光互补”生态养殖,到“鱼肽蛋白”大健康产业,湖北鄂州市正以一条鱼为支点,撬动三产融合的共富实践。当科技基因注入千年鱼脉,这条游过历史长河的武昌鱼,正在书写新时代“跃龙门”的产业传奇。
来源:湖北鄂州市融媒体中心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