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湖北省恩施州生态富硒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知名的富硒地区,拥有迄今为止全球唯一的独立硒矿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术委员会授予恩施“世界硒都”称号。全州96.41%的土壤含硒,其中59.53%达到富硒水平,拥有全球最大的天然富硒生物圈。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恩施籍代表,“你们这里也是富硒地带,要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把它转化为富硒产业。”近年来,恩施州持之以恒发展生态富硒农业,基地规模达到7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100亿元,富硒产业成为全州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成为万千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富硒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良种化发展之路
优良的种子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坚持种业先行,出台《恩施州“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的十条措施》,努力建设武陵山区现代种业创新中心。一是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建成植物种质资源库,常年保存可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6.75万份。建成南方最大的马铃薯种质资源库,引进、收集全球种质资源1413份。建成华中地区规模最大、收集1680余个品种的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建成恩施黑猪、恩施黄牛、景阳鸡、利川马等4个省级畜禽保种场,8个品种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7个品种入选湖北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二是强化育种科技创新。马铃薯、水稻、玉米、魔芋等农作物抗病育种、抗逆性鉴定处于全国先进水平,自主选育农作物新品种318个,10个杂交魔芋新品系在全国首次攻克软腐病难题,4个马铃薯品种入列国家主导品种和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育成国家登记茶树品种“玉露一号”“利川红1号”,“硒都黑猪”成为湖北省首个自主选育国审生猪新品种。三是强化良种繁育推广。茶树工厂化“两段法”快繁育苗技术、马铃薯水培苗快繁育苗技术为全国首创。建成武陵山区最大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湖北省最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来凤水稻制种基地入选省级十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建成1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培育15家种畜禽生产经营企业,良种猪繁育体系基本形成。
走绿色化发展之路
绿色化生产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坚持“本地、本季、本来”理念,实施全域绿色化战略,成功创建湖北省首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州,正在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一是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制订农业绿色标准37项,建立“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山区绿色农业发展标准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农业生产化学投入品管理办法,构建保障农业绿色发展的法规体系。建立1个绿色发展试验站、24个观察点,建设化学投入品监管平台、建立重点监管名录、探索“五个一”村级协管员制度,构建绿色发展监测体系。二是管控源头综合治理。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连续9年实现负增长,测土配方施肥率稳定在90%以上。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秸秆、农用残膜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7%、90%、85%。集成绿色种养高效技术50项,“薯玉豆”复合种植模式、“马铃薯-玉米”绿色高效模式入选湖北省九大绿色吨粮模式。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5%以上。三是扩大绿色产品规模。茶叶、烟叶、高山蔬菜、中药材、马铃薯基地规模均居全省第1位。通过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认证有效企业269家、基地面积413万亩、产品770个,拥有地理标志注册商标40个。
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品牌化是高品质农产品提升价值的关键。坚持政府引导、协会运作、企业主体,做好品牌培育、运营、保护。一是构建品牌体系。培育“恩施硒物”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恩施硒茶、恩施玉露、利川红、恩施土豆、恩施黑猪、恩施黄牛等产业品牌,形成“1+8+N”(“1”即一个以硒为引领的全区域全品类的州域公用品牌“恩施硒物”;“8”即围绕茶烟菜药果畜粮蜂打造的产业公用品牌;“N”即企业产品品牌)恩施系品牌矩阵。二是加强品牌推介。举办中国茶业科技年会、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周年纪念、中国马铃薯大会等重大活动,连续举办9届世界硒都(恩施)硒产品博览交易会,在主流媒体持续亮相发声、在各类平台矩阵式宣传推介、在高端展会反复登台亮相,塑造恩施农产品绿色、生态、富硒的独特品牌形象。三是严格品牌保护。出台区域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管理办法,实行“一个公用品牌、一套标准体系、一套管理制度”。对公用品牌授权企业实行批准由专家审查、监管由部门不定期抽查。持续开展品牌保护“铁拳”行动,严打假冒伪劣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市场化营销是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根本途径。坚持以市场需求牵引生产组织,不断拓展产品销路。一是创新线下营销。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以奖代补,在武汉、北京、上海等城市开设恩施硒茶体验店1158家、恩施土特产专卖店72家、恩施餐饮示范店39家、恩施炕土豆品牌形象店9家。打造餐饮名街、名店、名菜、名点、名节,开展全州十大名菜和十大名点评选,举办土豆宴、烤活鱼、铁板烧等特色推介活动。二是拓展线上营销。实施千村(企)万名好主播培育工程,“十四五”期间培训1万名网络直播能手。在全省率先实施“一村一主播”培训挂牌工程,利川市荣获“全国首个农民网红县”和“首批淘宝直播样板县”。连续两年举办“恩施州十大好主播”评选活动,对幺妹木木、捌柒燕子飞等一批年度直播带货额在500万元以上本土直播电商主体进行表彰。用好“832平台”,加强销售组织管理,销售额连续4年位居全国地市州第1位,2020年以来累计销售70.6亿元。三是开拓国际市场。推动恩施至宁波铁海联运通道正式开通、恩施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培育农产品自营出口企业23家,农产品出口至24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近1亿美元,茶叶出口量占全省58%。鹤峰凯荣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国内利用率较低的夏秋茶精制加工后出口到国外,成为全州最大的出口茶企。四是完善流通体系。农村寄递物流村级服务网点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实现流通环节减损30%以上、供应期延长3个月。各县市建立产地仓,在武汉等主要市场建立销地仓,实现产品直供。
走融合化发展之路
农文旅融合是实现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产业化的有效路径。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产业增效。一是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建成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家、国家级硒科研及创新平台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6家、湖北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湖北省企校联合创新中心6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4家,开发出硒营养强化剂、中药成品制剂、茶口红、茶面膜等新产品。二是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63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24家。组建“恩施硒茶集团”“恩施玉露集团”“利川红集团”。组建恩施州硒茶供应链平台公司,吸引500家市场主体入驻。三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州。坚持试点示范、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思路,建设乡村振兴重点村269个,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0个。湖北旅游名镇、名村、名街总量达到23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16个,从业人员4.6万人,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127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18.8亿元。
走组织化发展之路
组织化有助于小农户参与大市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党委、政府强力推动。出台《全州农业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方案》《全州农业八大产业链全流程保姆式融资模式》等60余项政策文件,建立一个产业链一名州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专家团队支撑、一个工作专班服务的“四个一”机制。脱贫攻坚以来,投入农业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近120亿元,引导银行新增投放涉农贷款543亿元。在全省首创特色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组建1424个驻村(社区)“尖刀班”推进乡村振兴。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组建1200人组成的州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服务队开展技术培训。二是经营主体有效带动。建成1.43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647个家庭农场。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民”规模农业、“客户认领+企业管理+农户种养”订单经济、“市场主体+农户”庭院经济等模式。推行“耕、种、防、收”社会化服务,推广“保姆式”全托管服务、“菜单式”半托管服务,年平均托管面积120万亩。三是行业协会有力促动。成立茶产业、马铃薯、中药材等协会,组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有效运转的工作机制。支持协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组织参加重大活动和各类展会、开展品牌运营推广,提升协会的凝聚力和服务力。
(作者系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州长)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