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大幕山下 一场青春与乡村的 “双向奔赴”
在鄂南大幕山下的咸宁市咸安区西山下村,正上演着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一群年轻人跟着八旬老农学古法制米泡,举着手机带网友“云逛”高山菜园……他们在看似“不务正业”的探索中,将深山里的土猪肉卖出高价,让留守老人的皱纹里绽出笑意,更让一个曾经的“空心村”集体收入猛增。
这一年来,西山下村里多了几位年轻人,他们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却干了一件件有意义的“正事”。他们四处走访村里的老人,了解西山下村的历史与习俗,跟着村民一起种菜、采收,然后将记录下来的过程做成短视频传递到网络平台。个子高高、脸上挂着几份稚嫩的团队负责人、从杭州返乡的90后青年贺俊伟正是故事的主角。
贺俊伟出生在西山下村,从小在这片土地上长大,他的童年充满了山间的野趣和田野的芬芳,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像许多农村孩子一样,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然而,2024 年 5 月 1 日的那次回乡探亲,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彻底改变了贺俊伟的人生轨迹。“乡村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年轻人。”
彼时的西山下村,许多房屋空置,留守的老人们尽管依旧每日辛勤劳作,可眼神中却满是对村庄未来的迷茫与担忧。贺俊伟意识到,自己的家乡正在面临“空心化”的困境,他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我本来就电子商务专业出身,后来在互联网大公司做管理培训,自己也是党员,我就想把那边的经验带回来。”于是,他决定留在家乡,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为家乡的农产品插上“翅膀”。
在深入走访村子的过程中,贺俊伟在破败表象下,触摸到另一种“富饶”——老人们坚持用猪粪堆肥种出的高山蔬菜甜嫩爽口,山上鲜笋晾晒后还保留笋的清香,古法制作的米泡香味扑鼻……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十几位老农人的绝活,在他看来这都是城里买不到的“宝贝”。
于是,贺俊伟开始精心构思短视频脚本,扛着设备穿梭于村庄的角角落落,捕捉每一处独特风景与人文细节,制作出饱含乡村韵味的短视频。他还架起直播设备,以实时画面向网友分享村庄的四季流转、农事日常与民俗风情。第一场直播,就有4000 多人观看,这让贺俊伟看到了希望。
贺俊伟在这条助力家乡发展的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能力边界。
2024 年 10 月,贺俊伟不再是单枪匹马。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他的团队。他们发现大幕乡有许多宝妈在家搞直播,虽然粉丝不多,但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只是缺乏变现的途径。于是,贺俊伟将他们召集起来,教他们如何直播,让他们负责卖货,团队负责发货,形成了一个双向联动的模式。
2024 年 12 月,贺俊伟与村委会达成共识,联合胡水英、胡红等乡村网红共同成立了乡味源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后,贺俊伟和团队成员们迅速行动,他们利用电商平台,将大幕山珍推向市场。通过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他们记录农作物从播种到采收的全过程,让网友们直观地感受到农产品的绿色、天然和健康。同时,他们还与市区的社区团购平台合作,开通“每周鲜蔬盒”订购服务,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一站式”配送。
如今,乡味源汇聚了一群朝气蓬勃的“九零后”,他们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目标努力前行。“大家都想能够为家乡做一份贡献。从零到一非常困难,我相信后面会越做越好。”来自大幕村的周锦负责直播中控,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且琐碎,但他始终热情满满。
为了这场“双向奔赴”,村支书胡柏红为“九零后”们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持。他积极协调土地流转事宜,争取相关政策支持,主动与连锁超市对接,为种植计划的科学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西山下村党支部书记胡柏红:“目前已经合作18户,总共是100亩。我们已经定了一个目标,销售额是300万,村集体入股百分之二十。我的想法是用一到两年,把这个地方变成一个大集体。老百姓负责种,负责养,然后年轻人负责去销售。”
走进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的西山下村数字化农业基地,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映入眼帘。基地配套建设了小型气象站与土壤传感器系统,土地被划分成五个种植区,全部采用自然农法种植,施有机肥、人工除草、用生物防虫。后期直播的主场就是这里,播种、除草、施肥、采收,镜头外的客户一目了然。
贺俊伟和团队成员们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有着更高的目标和更远的规划。他们计划深入挖掘大幕乡的文化内涵,从古老的传说故事到传统的手工技艺,从历史遗迹到民俗风情,将这些散落在时光里的文化珍珠一一拾起,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让农货卖得更有价值,让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更远。
当青年的创新基因注入乡土肌理,当乡村的生态与文化反哺青年成长,大幕山下的这场双向奔赴终将跨越山海,绘就乡村振兴的最美画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