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恩施州]涅槃——咸丰县杨家寨村 支部引领推动产业突围升级

2025-05-14 14:27 垄上行

5月的曲江河畔,连片的烟田与茶园展露勃勃生机,茶农们穿梭在垄间,精心管护茶园。

10年前,咸丰县曲江镇杨家寨村还是有10多家煤厂轰鸣作业的矿区。该村党支部书记何雁斌带领村民用10年光阴,将“黑色经济”转型升级为“绿色银行”,让3000多亩耕地焕发出新的生机。

破局:在转型阵痛中寻找新路径

“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村里的大部分人没有稳定的收入。”10年前,何雁斌在全村党员大会上这样说。随着环保政策的收紧,杨家寨村以前的支柱产业——煤矿被迫关停。面对产业空心化危机,何雁斌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村里的62名党员展开普查,走遍了全村的14个村民小组。普查结果显示,村内拥有连片的肥沃的耕地,有200亩茶园,常年种植蔬菜300多亩,半数农家养殖生猪。

杨家寨村在田间地头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集体确定实施农村经济产业转型,发展茶叶、烟叶、蔬菜、生猪四大主导产业。

村里请来农科院专家检测土壤,并引进安吉白茶、板蓝根青菜等新品种,用农业科技为产业转型背书。

突围:以产业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以前大家都没有种过白茶,不知道收益怎么样,心里没有底啊!”村民杨秀坤说。在产业发展初期,针对村民的担忧,杨家寨村决定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创新推出“村集体试种+农户跟种”模式。村集体流转10亩耕地试种白茶,结果亩产收益破1万元;试种50亩板蓝根青菜,一周销量突破4万斤,利润达30万元。这种看得见的效益,让村民们从观望转向主动参与。

至今,全村已发展白茶580亩、奶白茶620亩,套种蔬菜300多亩,年生猪出栏10000多头,还养有肉牛和山羊。

“短短几年,村里的各种产业都有了这么大的发展,的确让人惊喜!”常年在外的一位退休教师对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这看得见的发展得益于村里整合项目资金480万元,硬化了20公里产业路,建起了农产品运输通道;通过“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邀请农技专家进村,开展了20多场技术培训,覆盖种植、养殖全流程。

同时,以生态循环利用为落脚点,发展“猪-沼-茶”循环农业模式,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让产业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共赢:构建全链条利益联结机制

“我的‘武秀家庭农场’现有50头生猪,种植有蔬菜200多亩。我们生产组内,有50多人都在我这里务工,农产品大多卖到长沙和重庆市场。”刘鹏说。

杨家寨村建立起“支部引领、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引进绿道茶企建设标准化加工车间,实现了从鲜叶采摘到成品包装的全产业链发展。与武汉等6个大城市的农产品经销商签订了蔬菜直供协议,每日外销蔬菜2万多斤,让田间地头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直通城市餐桌。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引村内其他15家从事种植、养殖的市场主体,通过“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的模式,降低市场风险。村集体还探索出“土地流转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的“三金”利益模式,让村民在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持续增收。2024年,全村综合收入突破7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产业转型升级前增长3.2倍。

站在杨家寨村安家塘观景台远眺,成片的白茶基地与错落有致的现代农庄相得益彰。何雁斌10年的坚守,让杨家寨实现了从单一的“黑色经济”模式到生态农业示范村的涅槃。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绿叶子”正在持续转化为村民致富的“金叶子”,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