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新闻研修班学员 万雪芬 通讯员 萧涢 谢毅
风吹麦浪,荡漾着丰收的喜悦。5月14日中午12时,枣阳市七方镇政府街,十几辆载着收割机的大卡车沿着道路两边有序停放,“麦客”们三三两两围坐在车边,边刷视频边闲聊。
每年夏收,走南闯北跨区收割的农机手们,成了田野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他们的工作不但不土,反而有点酷。
35岁的“麦客”付忠时家在河南息县,“麦客”是他从小最熟悉的职业,“爸爸、叔叔经常拿着镰刀出门,几个月见不到人。”
8年前,他发现“麦客”的生活和过去不一样了:分散田块变集中,种田大户越来越多,他们的作业机会和收入随之增加;收割机驾驶室配备空调,加油站可以免费洗衣、淋浴、休息,作业环境大大改善。于是,他不再外出务工,返乡干起“麦客”。
起初,付忠时独自外出收麦,妻子鲍双艳在家照顾老小。后来,孩子大了,鲍双艳也一同出来,做起丈夫的“搭档”。“她很能干。”付忠时说,自己负责开车、割麦子,找客户、谈价格都交给了鲍双艳。
以往麦收季,由于信息不畅,跨区麦收没有固定的作业地点,“麦客”为找活盲目流动,耽误时间、增加成本。如今,付忠时们通过手机登录政府打造的农机服务APP或是抖音平台,提前了解各地农机供需信息,主动对接农机经纪人或是客户,跨区作业安全又高效。
近年来,随着农机保有量增加,农户选择更多,开始倒逼“麦客”服务质量提升。
5月14日下午1时,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枣阳市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调度中心看到,理事长沈辉正坐在电脑前,通过智慧农机系统管理平台“检查”机手作业效果。
“屏幕上这些蓝色的亮点就是合作社的农机。”沈辉随意点开一个亮点,立刻弹出一个界面,该台农机当天的作业轨迹、作业面积、实时作业状态图像一目了然。
该合作社成立10多年来,发展社员130余人,拥有160多台(套)大型农机具,年服务面积40多万亩耕地。沈辉也由资深“麦客”升级为“麦客管理人”。
去年在省、市农业农村部门支持下,合作社建成智慧农机系统管理平台,连接省北斗农机管理平台,利用农机上安装的北斗导航终端,可对农机作业过程中农机位置、作业质量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控。根据提前设定的留茬高度、深松深度等作业参数,平台可自动分析每台农机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并及时反馈给机手,严格按规范开展作业。
“以前这些工作需要专门派人去干,现在北斗帮忙干了,而且精准又高效。”沈辉说,有了北斗平台,农户对机手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