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一塘甲鱼最少养三年 虾壳废料省不止一万 监利甲鱼养殖的小巧思与笨功夫
提到监利,众所周知它是中国小龙虾第一县;鲜为人知的是,监利的甲鱼也早已“横行”市场。
从桥市镇渔民“浪里捉鳖”的原始捕捞,到棋盘乡全域“生态养殖”的遍地开花,当地养殖户完成了一场从自然馈赠到技术赋能的产业升级。
通过对野生中华鳖亲本进行驯化筛选,监利建立起纯种中华鳖种苗繁育体系;更巧妙嫁接“中国小龙虾第一县”加工优势,首创“虾头鳖养殖”的绿色循环农业模式。
“良种选育+生态养殖”驱动下,监利甲鱼不仅锁住野生风味,更以标准化品质构筑起核心竞争力。
护鳖种
低温低密度“慢工出细活”
清晨5时,湖面雾气氤氲,桥市镇小康村甲鱼养殖致富带头人龚文朋抛出特制饲料,中华鳖种鱼争相探首。
这些由小龙虾头壳、鱼虾干、谷物等调配而成的粑粑状饲料以每斤不足2.5元的低成本,孕育着监利甲鱼产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纯种中华鳖种苗。
1986年,龚文朋的父亲龚友法从野生种群中精选亲本驯化,成为当地首批掌握中华鳖自繁自育技术的“土专家”,并立下“三不”铁律:不引外地苗、不用温室苗、不搞杂交种。
40年间,父子携手将40亩基地打造成甲鱼种源“黄金产地”:年产60万枚甲鱼蛋、45万尾优质种苗,湘鄂赣等地养殖户争相追捧。
不同于台湾鳖、日本鳖等常见杂交品种,洞庭湖品系、长江流域监利片区纯种中华鳖的培育堪称“慢工出细活”。种鳖需历经三年半生长至1.5斤才获产蛋资格;每年会淘汰6冬龄以上老种鳖维系种群活力。这种苛求带来养殖周期与品质的质变——台湾鳖两年可养至两斤,每斤仅售16元;同体重中华鳖需生长四到五年,身价却达45元/斤。
“冷水低密度是养殖关键。”在标准化产蛋房、专业孵化房、露天孵化池、精养塘组成的基地里,龚文朋揭示秘诀:严控密度,2斤左右种鳖每亩水面不超过500只,避免野性十足的中华鳖争斗致伤;夏季井水降温与水葫芦遮阳,冬季碎冰增氧与腐叶清捞,在自然节律中锤炼抗病力。
“‘退役老兵’因长期高蛋白喂养,胶质丰盈,每斤售价高至55元—70元,光是老鳖销售就能覆盖育苗成本。”龚文朋话语中透着骄傲,品质带来销路与效益,自家苗种、老鳖供不应求,亩均收益稳定在1.2万元以上。
龚氏父子所在的龚王村,与楼房村、安桥村于2017年被合并为小康村,这里千家万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采用常温进行纯天然、低密度养殖,靠着养殖龟鳖“奔上小康”。
如今,仅龚王村就有50余家中华鳖繁育大户,年产超2000万只中华鳖种苗,满足本地自繁需求的同时,更辐射湖南及周边县市。
喂虾头
高蛋白高营养口感紧实Q弹
下午4时不到,程集镇天诚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池塘边,工人们将虾头壳均匀撒入水中,数千只中华鳖破水而出,肌肉线条紧实流畅。
“我自有480亩,联合农户500多亩,全喂食虾头。”合作社负责人赵训亮介绍,虾头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与虾青素等天然营养成分,是优质甲鱼的黄金饲料。
在监利,每年近20万吨的加工量催生出近10万吨虾头壳下脚料,曾经的废弃边角料喂出背甲锃亮如釉、腹板白里透红、爪尖锋利如钩的中华鳖。
实践表明,长期摄食虾头的监利甲鱼生长节奏更为舒缓,自然周期比普通甲鱼延长约30%,但体质与抗病能力显著提升。
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袁勇超表示,鲜虾头匀浆中含有8.55%的粗蛋白,其氨基酸组成与甲鱼的生理需求高度匹配——赖氨酸持续促进细胞增殖与免疫细胞合成;蛋氨酸与胱氨酸则为表皮搭建保护屏障。此外,虾头中天然虾青素、甲壳素等成分能让甲鱼在应对水温骤变、病害侵袭时表现得更具韧性。
监利甲鱼最具辨识度的是青黄色泽的背甲,这是长期摄食虾头后,类胡萝卜素自然沉积的生态印记,已成为其品质的天然防伪标签。
虾头营养与生长周期的双重作用下,甲鱼肌肉经历更精细的发育过程:充足的活动空间让肌肉得到充分锻炼,优质蛋白的持续供给则促进肌纤维致密排列。
“所以我们监利甲鱼紧实Q弹。清蒸时有淡淡海鲜甜香,红烧后吸附酱汁却不失嚼劲,炖汤时两小时内即可达到理想浓稠度。”赵训亮自豪地说。
棋盘乡幸福垸村,敏发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水面呈现出监利甲鱼养殖独特的立体生态模式,全年由蒿草、水葫芦、吃不败等接力营造环境。
“6月中旬前吃不败沉水净化底泥,盛夏由水葫芦遮蔽烈日,秋冬季靠野菰持续固氮。”合作社负责人李开金用40年实践总结出水质是王道。目前,他的甲鱼基地年产苗30万只,留用20万只,其余全部出售至附近乡镇。
“炖煮3小时肉质仍弹牙,广东酒楼指明要‘监利货’。”在其合作的电商达人张维的直播间里,一只生态甲鱼从下单到送达上海餐桌不超过24小时,最远已被卖至缅甸中餐馆。
立品牌
品质引领“监利甲鱼”之名
秋色初显,棋盘乡成片甲鱼塘波光粼粼,中华鳖悠闲巡游,激起阵阵浪花。
该乡潘河村是名副其实的“甲鱼村”,养殖面积达1600亩;在这里,水面紧俏到村民甚至赴邻村流转千余亩养殖。
村党支部书记柳祚美介绍,9个村民小组340多户,近九成都在养甲鱼,五人核心技术团队带动300余户走上致富路。
在幸福垸村,李开金轻推捞网,出水的甲鱼个个背甲锃亮、体态雄健。
“冷水苗养殖虽耗时耗力,但优质总能赢得市场认可。”其合作社在江浙等地开设档口,去年严峻形势下,仍以45元/斤的高价逆势突围。
程集镇连片生态养殖塘口旁,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水草味道。
“四季种水草、全程投喂虾头,监利甲鱼爪子锋利到能抓破蛇皮袋。”赵训亮整合周边500余亩农户,统一供苗、技术指导和冷链仓储,实现亩均利润稳超万元。
市场规律的无形之手,正倒逼监利甲鱼开启品牌觉醒。
潘河村自建900平方米的冷库错峰存储,保住利润空间;家家自掏腰包硬化通塘道路方便客商采购;85后电商团队让监利甲鱼登上全国餐桌……
“我的80亩塘像‘绿色银行’,年入几十万不愁。”养殖户柳水庭笑道。
监利市甲鱼养殖规模现有2万余亩,年产量近万吨,年产值7亿元,稳居全国第六。在2023年获评“中国龟鳖产业十强县”后,当地品牌化进程按下加速键。
制定《监利甲鱼养殖技术规程》、申报区域公用商标、成立监利市龟鳖养殖协会……协会成立不到半年已组织5次技术分享,致力于通过经验共享提升中小养殖户标准化生产能力。
“我们规划至2027年底,新增2万亩养殖面积,建设6000万只苗种繁育基地,并拓展预制菜、生物医药等精深加工领域。”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朱斌庭表示,通过采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子品牌”模式,“监利甲鱼”必将实现品牌溢价。
“守着全国最多的虾头壳资源,品牌打响后,每斤多赚10元不是梦。”养殖户柳响林满怀期待。此刻,“监利甲鱼”品牌已在经销商和食客中口口相传。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