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看蔬菜界“科技天团”扎根湖北嘉鱼,做了啥

发布时间:2025-11-20 09:04                   分享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王万兴 严承欢 龙钰

还以为是种菜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在“中国甘蓝之乡”——湖北嘉鱼,已经是next level了。

11月15日,由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年科技引领越冬蔬菜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嘉鱼召开,集中展示了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专家团队以及湖北省、武汉市农科院一年来围绕露地越冬蔬菜产业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开展协同攻关的最新成果,充分彰显了科技赋能产业、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强大活力。

湖南农业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学校,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现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张世伟,咸宁市副市长郑黎明出席会议。

从“芯”突破

看外表赏心悦目,咬一口脆甜爽口。当天,参会代表走进位于嘉鱼潘家湾镇的蔬菜新品种展示区,立刻被一棵棵翡翠般的甘蓝吸引,“没想到甘蓝生吃口感这么好,又脆又甜……”现场赞叹声不断。

美味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种子芯片的追赶赛。甘蓝又名洋白菜、卷心菜,起源于欧洲,是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在冬季,蔬菜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越冬甘蓝产量高、价格实惠,深受市场欢迎。然而,我国甘蓝育种起步较晚,2018年之前,越冬甘蓝种子90%以上依靠从日本、荷兰等地进口,生产用种成本高且种子质量不可控。2008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便带领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来到越冬甘蓝主产区——嘉鱼开展育种攻关。

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扬勇介绍,团队历经十年研发出越冬甘蓝新品种“中甘1305”,抗寒、抗逆、高产优势明显,一举打破国外种子垄断。近几年,根据市场需求,又相继培育出耐寒越冬型的“中甘1304”、高商品性圆球型的“中甘HD19”,形成为不同成熟期搭配的品种矩阵。如今,在嘉鱼,越冬甘蓝种子实现70%种子国产化替代,农户用种成本节省一半,又避免品种集中上市,规避市场风险了。

向“新”而行

水肥一体化系统根据作物生长模型自动调配营养液,虫情监测仪通过图像识别算法预警病虫害,后台平台以可视化数据为农技人员提供决策参考……踏入占地210亩的蔬菜数字化健康栽培展示区,更是宛如科幻大片。

这里是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邱正明研究员团队提供技术支撑的嘉鱼蔬菜数字化健康栽培研发中心,既是科研的实验场,也是生产的样板间,借助数字化设备和服务平台,采用蔬菜高效茬口模式,综合应用水肥一体化平衡施肥、病虫智能监测与绿色防控、全程质量溯源等技术,实现甘蓝、花椰菜等露地蔬菜标准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

近年来,嘉鱼县积极与中国农科院、湖北省农科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吸引专家团队入驻蔬菜长廊,依托“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理念,将育种研发、数字化管理、机械化作业和科技展示有机融合,为农户提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一站式科技套餐,从经验种菜转变为数据种菜。

通过育苗、种植、施肥、管理、检测、销售“六统一”,嘉鱼实现对蔬菜生产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蔬菜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以“智”赋能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嘉鱼,未来谁来种菜的问题,也有了新注解。

今年,在武汉市农科院农机化所技术支持下,嘉鱼县与国内多个农机专家团队合作,共建甘蓝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60亩,从50多种装备机型中,筛选、改型、定型、定制出适合嘉鱼本地土壤和耕种的机型8类,实现了甘蓝育苗、起垄、移栽、耕种、飞防、收获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当天,无人化收获系统、田间运输车、自动移栽机等20余(台)套国内最新甘蓝生产新装备齐齐亮相,生动展现机器换人、智慧种菜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播撒科技种,收获致富菜。本次大会期间,嘉鱼县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分别签约,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破解发展瓶颈、绿色转型和品牌升级再添科研动能。

冬日暖阳下,广袤田野间,处处升腾着绿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