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实施五大工程 实现五“谷”丰登 襄阳市扎实推进中国有机谷建设

2018-02-08 09:44 厅计财处

今年以来,襄阳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中国有机谷”这块襄阳农业的新名片,按照市委市政府“特色农业有机化、有机农业品牌化”的新要求,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五大工程建设,有机谷区域内资源要素加速积聚,重点项目扎实推进,有机产业蓬勃发展,三产融合风生水起,这个以有机农业为标志的绿色农业示范区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打造绿色之谷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有机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以村庄绿化、通道绿化、荒山绿化、水系绿化“四个绿化”为重点,扎牢绿色生态屏障。今年以来,重点推广保康县尧治河村、谷城县堰河村、南漳县八泉村、襄城区姚庵村四种绿色示范乡村建设模式,引导农户开展房前屋后四旁植树,共建设绿色乡村107个;按照“路修到哪里、树栽到哪里”的要求,抓好新改扩建道路绿化,绿化通道795.3公里;启动山坡、山顶绿化“穿衣戴帽”工程,对小块荒山荒坡、交通不便、立地条件较差等绿化难度大的山头地块大力栽植防护林,宜林荒山绿化5.2万亩;对谷区内渠道、小二型以上库区、水利工程渠系、汉江堤防及近水岸实施绿化,打造水系绿色生态廊道,水系绿化1328.5亩。

二、实施产业建设工程,打造富民之谷

产业发展是有机谷建设的核心。全市主攻有机粮油、有机食用菌、有机林果、有机茶叶、有机蔬菜、有机养殖六大有机产业,市里拿出真金白银来激励有机产业发展,设立了1个亿的有机谷产业基金和500万元专项奖励资金。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强”的要求,有机谷四县市因地制宜确定本地主导产业。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每个产业由1—2家龙头企业带动。襄阳市农委牵头多个部门编撰了《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手册》,收集了58种产业扶贫模式,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乐成作序,已印发一万份,助力有机产业发展、精准扶贫脱贫。加强“三品一标”认证,上半年全市新认证有机产品35个,面积8万亩;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51个,面积30.6万亩。

三、实施标准建设工程,打造安全之谷

标准是品质的保障。大力实施有机标准建设工程,重点建立三大体系:一是标准体系。按照国家“三品一标”标准,制定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到休闲观光全产业链标准。襄阳市农科院围绕粮油、食用菌、茶叶、蔬菜重点有机产业,制订了15套标准技术规程,集结成册,印发到有机产业经营主体和所有专业村。二是追溯体系。重点推进保康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整县推进试点,目前已有8家龙头企业纳入质量追溯管理。全面建立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6月29日,襄阳市成为首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三是执法体系。补齐乡镇执法机构短板,强化市、县执法机构职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高于全省、全国水平,质量安全事故零发生。

四、实施观光旅游工程,打造休闲之谷

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三产融合的突破口,创新产业业态,推进农旅融合,实现农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着力推广以乡土文化为内涵的堰河、以生态文化为内涵的尧治河、以都市农业为内涵的姚庵、以林特产业为内涵的洪山嘴、以绿色水系为内涵的引丹等五种模式。支持保康尧治河、谷城堰河、南漳峡口等村庄建成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谷城茶旅山乡、南漳华中绿谷、保康荆山风情、老河口梨海涌雪等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每个县(市)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打造1—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市绘制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线路图。

五、实施“互联网+”工程,打造智慧之谷

酒香还要常吆喝。实施“互联网+有机谷”工程,重点在有机产品+互联网、超市+互联网、观光+互联网、展示中心+互联网四个“+”上做文章,促进有机农产品借助网购平台,实现深购远销。全市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全市已建成电商运营中心13个,乡镇电商服务站5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188个,累计新增农村电商创业人员2026人,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过10亿元。“中国有机谷”谷城电商产业园已入驻电商企业165家,上半年实现销售额4.6亿元。


附件2

实行三个四打造升级版

襄阳市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去年以来,襄阳市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创新资金筹措办法,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创新四种投入模式,破解资金筹措难题

一是项目资金整合式。各地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整合管理办法,建立了统一的财政专户,发改、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等项目资金拨付到县后,统一整合入“池”,真正做到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出水”,2017年共整合各类资金18.23亿元,发挥了项目资金的聚集效益。二是市场主体投入式。鼓励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把土地整治、路渠林网配套、土壤改良作为发展规模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自主投入、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襄州区襄阳坤禾生态农业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对流转的耕地进行改造升级,建成高标准农田4000亩。三是金融资本支持式。襄阳市政府出台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市、县两级按1:2的出资比例,设立了2700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支持金融部门扩大支农信贷规模。在全省率先成立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引进湖北省农担公司在襄阳设立分公司,对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服务,支持他们积极投身高标准农田建设。四是先建后补式。推行民办公助、先建后补等方式,积极鼓励村组、村民个人和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实行四个相结合,打造建设升级版

一是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从规划入手,项目随着规划走,产业随着项目走,把特色产业发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谷城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先后建成以“茶旅山乡”为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油茶产业、魔芋种植、油菜制种、中药材种植、稻虾共作等基地2.3万亩。二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各地用生态文明理念搞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抓好乡村道路、绿化美化、垃圾处理、污水收集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乡村脏乱差问题,营造美丽宜居环境。老河口市洪山嘴办事处苏家河村建成高标准农田4510亩,发展集游乐、休闲、观光、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休闲产业,年接待游客过数万人。三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将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着力实施田间道路、水利灌排、产业基地等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夯实发展后劲,增加贫困农民收入。保康县黄堡镇寨湾村,建设高标准蔬菜基地230亩、采摘园350亩,带动44户贫困户就业致富,人均增收3200元。四是与“三区三园一体”建设相结合。优先在“三区三园一体”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中国有机谷·南漳核心区田园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20亿元,前期已投入30多亿元,整合湖北天池山、湖北印象老家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以有机种养为主导产业,集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三、建立四种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建设进程

一是建立高位推进机制。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顶层设计,高位推进。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主持市委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任务。市长郄英才担任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小组组长,深入一线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建立多方联动推进机制。市、县两级都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专班,层层压实责任,市级抓督导,县级抓建设。市里成立了8个督办组,每个督办组包保一个县(市、区),开展巡回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明确部门分工,各部门主动作为,抓好立项申报,推动项目落地,指导建设管理。三是建立项目化工程化推进机制。以项目化工程化运作模式系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路线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所有县(市、区)建立指挥部,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实施一个项目一名县级“四大家”领导挂帅、一个专班跟进、一个部门联系、一套方案管总的“四个一”推进机制。四是建立拉练式督查机制。多次开展项目建设集中拉练,看新不看旧,看片不看点(补建)。通过实地观摩、打分评比、相互交流,曝短板,找差距,在比拼中加压力,在交流中获启发,营造了建设新气场,逼出了建设新速度,激发了建设新热情。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2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