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豪情洒高原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援藏工作队工作纪实

2019-01-17 18:37 西藏日报,厅计财处

图为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援藏干部、山南市农牧局副局长范修远慰问扎囊县扎其乡结对帮扶对象。 (本版图片均由山南市农牧局提供)

西藏日报记者 李梅英

藏源风光,天高万仞,啸傲八方。

看勒布雄秀,雪松俊俏;

雅江奔腾,峡谷红妆。

冰川映月,经幡飘扬,雍布拉康瓜果香。

待晴日,赏羊湖碧水,哲古牛羊。

孤灯把酒正酣,怎敌那夜半风狂。

悲秋雨惊梦,黄沙遮目,

娇妻唤郎,儿盼亲娘;

扶云东归,山南湖北,天各一方倍思量。

齐努力,建农牧伟业,不负春光。

山南市农技推广中心的援藏干部巩细民一首词《沁园春·山南》道出了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援藏工作队工作中的收获、艰辛,展示出援藏干部的豪情壮志。

2016年7月,通过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层层选拔,范修远、巩细民、黄涛作为湖北省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赴山南市开展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

年届不惑、工作经验丰富、具备研究生学历、在各自的专业和管理领域有一定特长,这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特征,也组成了湖北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公认的最有实力的“黄金搭档”。 根据工作需要和能力特长,范修远担任山南市农牧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巩细民担任山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黄涛担任山南市畜牧兽医总站副站长、高级兽医师,分管各自受援单位相关的业务、项目和援藏工作。

条件苦,他们笑着面对

湖北,长江、汉水、清江等河流如一串串项链,大大小小的湖泊如项链上的粒粒珍珠,镶嵌在富饶的土地上,使湖北自古就享 “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从自然条件优越的湖北来到自然条件艰苦的西藏,范修远、巩细民、黄涛刚到时,虽说是在夏天还是有少许失落。

刚到西藏的那段日子是他们最艰难的时候,体力不支、头疼发胀、睡眠不好及消化不良等等高反症状在他们身上都出现了。最头疼的就是长期缺氧导致无法深度睡眠。高原反应来势之快、来势之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想像和能承受的范围,进藏短短两个月, 3个人平均都瘦了近10斤,他们都开玩笑说“减肥成功了”。

伴随而来还有病痛,“今年上半年忙着招商引资的事情,睡眠、饮食没有了规律,引发体内结石病的发作,疼的趴在地上跟小孩一样打滚,给同事打了电话,用担架抬着去了医院。”援藏干部范修远向记者讲述这件事情时,平铺直述,像是在陈述别人的经历。半个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才给家里人说了此事,“主要是怕家里人担心,现在想想挺后怕的。”范修远笑道。援藏工作本是一场披星戴月的旅程,但已经迈出了这一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范修远说。

最难受的是思乡之苦,“我们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阶段,好在家人都理解,他们就利用暑假休息时间来陪陪我们,也就不那么难受了。”巩细民说。

工作上,他们铆足了劲

“经常看到援藏干部的办公室,晚上十二点了还亮着灯,工作上的干劲值得局里很多同志学习。”山南市农牧局副调研员杨春林说。

尽管有高原反应和小家的情愁牵绊,范修远、巩细民、黄涛他们一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就立即开展工作,带着氧气瓶开展调研,实地了解山南民意农情,坚持克服高原缺氧和远离亲人等重重困难,紧紧围绕山南市农牧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工作,为山南市社会稳定和农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按照山南市农牧局和湖北省援藏工作队的安排部署,他们沉下身子,立足湖北科教优势,在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青稞增产、耕地质量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黄牛改良等事关广大农牧民切身利益的重点工作上精准发力,促进山南农牧业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获得了山南农牧系统干部职工和广大农牧民的一致赞誉,连续两年获山南市农牧局党组表彰。

要干,就干在实处

范修远大胆引进内地工作经验,敢想敢做,不等不靠,从制订方案、动员部署、争取预算、开展培训、组织宣传、下乡督导、纠纷调处各个环节积极谋划,组织专班人员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因工作成效突出,自治区农牧厅对山南市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予以通报表扬,山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予以充分肯定。

巩细民两次援藏期间,充分发挥技术专家“传帮带”作用,开展专题业务培训10余次,培训当地农牧科技干部人才500多人次;积极引进推广湖北智能配肥新技术,调整3大作物肥料基础配方,援赠智能终端配肥设备,有效解决了山南市配方肥生产供应“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示范推广青稞增产集成技术模式,产量增产7%;主持编写近40余万字的山南市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建立山南市耕地资源信息系统,摸清了山南市耕地质量状况的家底;指导山南市农技推广中心检测中心通过了自治区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农产品质检机构认证等等工作。有力推动了山南市测土配方施肥、青稞增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各项工作创新发展,连续两年被受援单位评为优秀并通报表彰。

黄涛和短期援藏干部团队一起协作,大力推进荷斯坦、娟姗牛和西门塔尔牛冻配技术,采用级进杂交方式改良本地黄牛,年冻配改良达5万头左右,年直接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取得很大进展。同时,在高代次的级进杂交后代中也出现了对高原环境适应性下降等情况。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援藏干部大力实施黄牛横交固定项目,以现有品种改良工作为基础,与西藏农牧学院等协作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将计划共同培育一个既适应高原地理环境条件、又具有较高生产性能的乳用为主、乳肉兼用型新品种。

搭建平台,留下一支好队伍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按照党的十九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总要求,他们将继续围绕“打造一支服务团队、补齐一批技术短板”,以招商引资、精准引智为抓手,引进湖北先进实用农牧业装备、技术、理念,为山南培训实用人才,打造带不走的技术团队,做好农牧业援藏工作。

以三年期援藏干部为基础,湖北省农业援藏工作队整合湖北、湖南、安徽三省中短期技术援藏资源,建立农牧业在藏技术服务团队,组织4批次26人的技术服务团队,积极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精准扶贫、招商引资等工作,促成武汉巴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西藏首家现代化标准化万头规模养猪场并顺利投产,将有效带动山南农牧业发展。

两年多来,他们先后编写《土地确权操作规程》《青稞丰产综合配套技术实用手册》《科学配方施肥技术》《牛羊常见病防治技术手册》《标准化养殖》等技术培训资料,开展基层人员培训18次,培训人员1500人次。

水是因了五谷的浸润,才会拥有酒的芳醇;山是因了草木的装点,才会拥有如屏的苍翠;人是因了无私忘我的精神,才会拥有更加厚实饱满的人生。他们是这样想的,也将继续这样干下去。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8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