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坚持生态发展 建设美丽京山

2020-01-02 15:34 京山市农业农村局

坚持生态发展  建设美丽京山

近年来,京山市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目标,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历经4年探索与实践,围绕“四大提升工程”(产业、环境、素质和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稳步推进,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

一、坚持产业融合发展,夯实美丽乡村建设基石。

立足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探索推广生态高效模式,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逐步形成,产业致富脱贫成效不断显现。一是特色种养亮点纷呈。着力扩大种养规模,推动产业链向加工、流通领域延伸。特色种植突出“有机”。有机桥米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富硒米种植面积达5万亩。特色养殖主攻“名优”。盛昌龟业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野生乌龟原种场、全国最大的野生良种乌龟人工养殖基地,年育龟苗300万只。特色林业彰显“高端”。建有对节白蜡为主的珍稀树种产业园3800亩、油茶板块基地8万亩、茶花种植3000亩。二是市场主体示范效引领。京山市发展家庭农场9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54家。禾之果桥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民531户,流转土地2059亩,全力打造成集精品桥米种植、大棚蔬菜水果种植、休闲农庄、花卉观光采摘和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雁门口镇刘集村引入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以土地入股共同成立鑫葡汇山桐子种植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631”(即入社农户、企业、村集体按6:3:1利益分成)利益连接分配模式,建山桐子示范基地2000余亩,拓宽了市场主体创业、农民增收、村集体增积累新空间。三是高效模式效益明显。以金瑞物流为依托,以“互联网+”为平台,引导主体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市场品牌农业和互联网智慧农业,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品质不断提升。涌现出稻田综合种养、藕鳅共生、林下养鸡等一批循环立体农业新模式。四是农产品加工链条拓展。京山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4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9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5年来,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3.5倍,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由2.2:1提升到5.2:1。五是产业扶贫成效彰显。2019年,京山市25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4775个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流转土地、企业务工和入股分红,户平年增收5000多元。

二、突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颜值。

经过长期探索与持久努力,京山市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了适合本地发展的成功模式与经验,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京山市立足山水资源优势,结合实施“三乡工程”,将农工、农商、农文、农旅项目恰当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既带动了农民致富增收,又吸纳贫困户就业,同时也推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文化特色元素得到进一步彰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中,京山市能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的美丽乡村建设景点,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差异化发展。孙桥镇牛车河村充分挖掘文化底蕴,巧妙地将西湾驿站文化和白鹭丘自然景观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既增强了景点吸引力,又体现了绿色产业的生态之美。新市镇白谷洞村立足城郊特点,引入2家市场主体,投资400万元综合开发以都市农业为重点的休闲产业,形成了集果蔬采摘、共享菜地、民宿餐饮、工艺盆景等一体式产业链,重塑京山古八景“白谷烟树”风采。三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到面整村全域推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四大提升工程”,环境提升是重点,长效保洁是难点。今年以来,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整治村和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试点村为重点,从农户房前屋后“扫干净、码整齐”抓起,从庭院“五清四归”等基础性环境整治工作做起,美丽乡村建设正在由过去打造个别湾村示范点向整村全域推进转变。四是村民人居环境保洁意识明显提升。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厕所革命”为载体,通过宣传动员和教育引导群众,探索党建引领、积分制管理,形式多样开展编村志,立家训、亮村规、传村史,培养农民参与村级民主决策和民主议事能力,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逐步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同时也增强了村“两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京山市已创建美丽宜居村庄78个,其中省级16个,市级29个,曹武镇源泉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罗店镇马岭村入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百佳范例。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累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一是抓好推进调度。坚持一季度一拉练,现场观摩打分点评;京山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对每季度前三名分别奖励200万、150万、100万;把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年终考核结果与干部调整任用挂钩,树立美丽乡村建设正确导向。二是做好结合文章。与“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京山获评全国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全国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与脱贫攻坚相结合,3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美丽乡村新亮点。与全域旅游相结合,连片实施“创3A乡村景区计划”,青树岭村红色旅游、石桥村色彩绘和白谷洞村都市生态休闲等拓展了乡村旅游新空间,网球特色小镇纳入全国首批96个体育特色小镇。三是用好改革法宝。着力创新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全域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探索“3342”工作法全国推广,农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改革前增长28.6%、22.4%。

四、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凝聚美丽乡村建设活力。

努力提升以村民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村级有效治理机制。一是注重文化传承。挖掘屈家岭文化、绿林文化、红色文化、苏家垄文化内涵,弘扬和传承京山民歌、京山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文化广场和文化墙,将文化融入村庄建设之中,打造出孙桥镇青树岭村、钱场镇刘岭村、石龙镇仙女村等一批人文气息浓厚的文化新村。二是完善村规民约。将村风民俗、邻里关系、精神文明等全部纳入村规民约内容,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和移风易俗工作制度,组建湾长理事会,引导村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培育优良家风、醇厚民风、文明乡风。三是加强积分管理。全域推行“变善行为积分,以积分兑奖励,以奖励促激励,以激励带参与”的积分制治理模式,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7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