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当前及早春小麦田管技术意见

2025-01-20 18:30 “515”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行动(协同推广) 小麦团队

受秋播以来全省降雨日数及降雨量偏少、日照时数增多、日间气温持续高位及6次低温过程等因素影响,在田小麦两极分化趋势明显,假旺苗、起身提前、晚播迟发、受旱弱苗、旱冻叠加等现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冬春受冻风险。针对不利因素影响,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浇灌、叶面喷施调节剂等应对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近期湖北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攀升至20℃以上,据最新气象部门预测,1月23日起将有全国范围内冷空气过程,24~27日先后影响中东部大部地区,带来8~12℃降温,湖北大部地区有10-25毫米降雨;2月22日前,全省气象条件仍维持降水偏少、气温偏高等特点,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3成,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3~0.9℃,极端最低气温北部-8~-6℃、南部-5~-4℃,冷暖起伏大,1月底至2月初伴有雨雪天气,后期有2次冷空气过程,可能出现在2月上旬末和中旬末。为强化小麦田管,降低冬春受冻风险,现提出如下田管技术意见,各地结合实际抓好分类田管。

一、当前及早春田管重点

重点突出分类田管,控促结合,构建适宜群体,防病治虫,防旱防寒防倒。

二、具体技术意见

(一)控旺转壮。对当前旺长小麦(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亩总茎蘖数超过70万,株高达到30厘米以上,叶片纤长超过20厘米,主茎开始起身伸长)或早春亩总茎蘖数超过80万的地块,特别是土壤疏松地块,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5℃以上,土壤表层干燥、小麦处于起身阶段条件下于上午11点至下午4点之间抢晴进行镇压,抑制顶端趋势,压实土壤,减少跑墒,提高地温,控旺防旱防寒防倒。镇压时应注意未来一周内不能有倒春寒等大幅降温天气或连续降雨天气,镇压需轻压多次,长势旺的小麦地每隔7天左右镇压1次,长势正常的小麦地每隔10天镇压1次;每次镇压都要按同一方向进行,即让小麦苗每次都向同一方向倾倒,不可反复。

(二)促弱升级。结合1月中下旬降雨过程,对当前晚播迟发、长势偏弱小麦(主茎叶龄3~4片)及时追施促蘖肥(腊肥),对3叶期以下小麦可叶面追施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促快发。对未降雨地区且旱情较重地块,此类受旱小麦表现为叶片短小、分蘖不足、根系接触不到底墒,应及时喷灌或滴灌,缓解旱情影响,同时追施尿素促进受旱麦苗快速恢复生长。不可大水漫灌以免田间积水影响根系活力,保持土壤5~10厘米深土层含水量在70%左右为宜(土壤润而不湿,手捏不成团)。对存在一定旱情但植株发育较为正常、长势较为均衡、根系能接触到底墒的田块,可不用浇灌,避免温光水相遇导致旺发。

(三)杂草化除。化学除草对环境特别是气温要求严格,年前化除最佳温度建议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8~10℃以上,且用药前3天、后5天内无霜冻和降雨的晴天,在10时至16时开展,有利于药剂的快速干燥与渗透,减少因露水、雨水冲刷导致的药剂流失,同时避开了早晚低温时段可能对小麦造成的冷害以及中午高温时段的灼伤风险。麦田出草一般有两个高峰期,即播种后10~30天和翌年小麦返青至拔节前,冬前杂草小、对药剂敏感,麦田除草应抓住冬前杂草敏感期施药。去年秋播以来,部分地块因旱情或播种偏迟未能达到有效化除目标,近阶段及冬季土壤较为干旱不宜施药除草,以免带来药害,加剧弱苗转化难度,可待春季气温回升平稳且墒情适宜时及时进行杂草化除予以补充。对化学除草带来的麦苗发黄等现象,可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碧护等调节剂进行修复。化除时应注意根据田间杂草类型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切勿盲目加大用量,不能重喷、漏喷,对盛药器皿进行二次清洗,药剂需二次稀释,搅拌均匀。

(四)病虫防控。据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全国植保体系和科研教学单位专家会商分析,预计2025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偏重至大流行风险高,条锈病在汉水流域和西北麦区局部偏重发生,茎基腐病在湖北也呈逐年扩大流行。今年气温偏高,有利于加剧蚜虫、麦蜘蛛的发生和为害,可结合叶面喷施进行蚜虫、麦蜘蛛的防治工作。持续关注小麦条锈病防治,带药侦查、打点保面。

(五)低温预防。湖北小麦越冬阶段主茎叶龄在5.5~6.5片叶时抗寒能力最强,超过指标即达到7~8片叶以上处于起身阶段和目前还处于3片叶的小麦,抗寒能力较弱。各地应主动做好防冻害预案,降温之前对缺墒田块应及时灌水,防御或减轻低温冻害,对已拔节的麦田在低温来临前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抗寒性。冻害发生后2~3天内调查幼穗受冻程度,对茎蘖受冻死亡率超过10%的麦田及时追肥,促进高位分蘖成穗。及时清沟理墒、疏通内外沟系,保证排水畅通,做到雨止田干、沟无积水,切实防止春季连阴雨天气造成严重渍害。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