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水稻抗灾减损保丰收技术措施
当前我省中稻收获已近四成,部分双季晚稻和迟播虾稻处于抽穗扬花期。根据省气象部门最新天气趋势预测,19-23日全省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分散性阵雨或雷阵雨并伴随大风天气,江汉平原大部、鄂东北西部平均气温将降至17~22℃,降雨大风天气易导致农田渍涝、稻株倒伏,持续低温天气可能导致双季晚稻和迟播虾稻遭遇“寒露风”灾害。针对当前气候特点和在田水稻生长情况,提出以下技术措施。
一是密切监测预警。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特别是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如果日平均气温≤22℃,持续3天及以上,便可构成轻度寒露风灾害;如果日平均气温降到20℃以下并持续3天以上,最低气温低于17℃,则可构成中重度寒露风危害。
二是加强肥水运筹。“寒露风”形成时,对未抽穗的水稻,夜灌深水(5-8厘米)、次日排出,提高田间温度,确保安全生长;对已始穗的水稻,结合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加适量“九二〇”,促进提早抽穗;对抽穗扬花的水稻,灌深水保温御寒,若白天气温高夜晚低,可日排夜灌干湿交替,提高土壤温度;对灌浆结实的田块,可喷施增温剂,增强抗寒能力,减轻低温危害。
三是科学因苗管理。发生倒伏的田块,及时排水晒田,降低田间湿度,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籽粒继续灌浆,防止穗发芽和茎秆腐烂。对轻度倒伏的稻株,可不予以人工干预,待3-5天后,稻株可自行“翻身起立”,切忌扶稻扎把,对稻株造成二次损伤。对重度倒伏的稻株,可用稻草或尼龙绳扎把抢救,根据成熟情况,及时收割或喷施生物催熟剂促进成熟收获。
四是提前防治病虫。降雨过后“两迁”害虫易集中降落,重点关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虫害发生情况。雨停后及时喷药防治,重点压低稻飞虱等虫害基数,病虫害发生较重田块,需5-7天后再防治一次,避免因虫害基数过大造成稻株穿孔倒伏。
五是酌情适期收获。适时收获是确保水稻产量、减少收获损失的重要措施。要密切关注成熟情况和气候条件,择晴收获,为秋冬播腾出时间,提倡使用水稻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机械收割和集中烘干仓储,避免因分散性收割和晾晒造成产量损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