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小麦抗湿播种技术指导意见
9月中下旬以来,我省大部分区域降雨偏多,对秋粮腾茬、秋冬播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为应对不良气候,各级农技部门要主动谋划,指导农户有效应对,切实抓好科技秋播、抗灾秋播,夯实小麦丰产基础。
一、秋冬播风险点
(一)抢墒早播。今年全省春夏气温较高,秋收作物生育期有提前的趋势,南部麦区部分腾茬早、墒情好的田块可能存在抢墒早播的情况。小麦播种过早会造成冬前麦苗旺长,削弱越冬抗寒能力,冻害、病虫害风险增加。且应对小麦旺长,需采取额外的化学控旺或机械镇压措施,增加了生产投入。
(二)田间偏湿。连续降雨地区的田间湿度大,但部分农户为了抢农时,仍可能存在“烂耕烂种”的现象。田间土壤含水量过高会降低耕作质量,进而造成种子萌发受阻、出苗节奏紊乱,形成出苗不齐、基本苗不足等问题,不利于小麦夺高产。
(三)播种过晚。鄂西北地区秋季连续降雨,稻茬田湿度大,存在晚播风险。小麦播种过迟(11月中下旬),常由于积温不足造成冬前叶龄偏小、分蘖不足而形成弱苗越冬。鄂西北地区冬季最低温可达-5℃至-10℃,且常伴随雨雪、冻融交替天气,冻害风险增加。“弱苗越冬+田间高湿”将造成有效穗减少、穗粒数不足、千粒重下降而形成减产。
(四)品种选择不当。正常年份鄂北地区多采用半冬性品种,若播种推迟,11月中下旬后仍使用半冬性品种则可能造成小麦春化进程受阻,使小麦无法正常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表现为贪青晚熟或抽穗异常,严重影响产量。
二、应对技术措施
(一)播种条件好的地区严格落实“五适”播种。土壤墒情适宜,耕整条件较好的区域严格落实“五适”(适期、适量、适墒、适深、适机)播种。鄂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0日—30日,鄂南地区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正常年景春性品种在适播期内适当晚播,建议最迟不宜迟于11月15日。
(二)排水散墒。抓紧疏浚排水,挖通排水沟,及时清理和加深田外大沟,确保排水通畅。可采取开挖围沟或“十字形”深窄沟,深度最好达到 30-40厘米,加速排除地表水和耕层滞水。对于稻田或积水严重的地块,待明水排除后采用“免耕直播”,出苗后再适时进行中耕松土和追肥。对于土壤稍干但仍偏湿的地块,采用“旋耕+浅播”。待土壤能下机时,使用旋耕机进行浅旋耕(深度8-10厘米)打破表土硬壳即可,切忌深翻。
(三)调整播种策略。由于土壤过湿、播种期推迟,播期和播量要进行适当调整。一是增加播量,增密补晚。正常播期亩播量 12.5-15公斤,11月5日后播期每推迟一天,每亩播种量增加0.5公斤左右,每亩播种量不宜超过20公斤。二是适当浅播,促进早发。湿土透气性差,播种深度一般 2-3 厘米即可,可以促进种子早萌发、早出苗。三是药剂拌种,增强抗性。湿播环境下,土传病害和种传病害发病风险极高,播种前必须使用杀菌剂、杀虫剂进行拌种,杜绝白籽下田。四是科学施肥,促壮越冬。晚播小麦立足于“先壮根、再促苗”,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增施磷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抗逆性。
(四)更换品种。若播种期推迟到11月10 日以后,应果断将半冬性品种更换为本省选育的耐迟播的弱春性或春性品种,这类品种冬前发育快,可适期晚播。且在出苗后三叶期尽早追施一次速效氮肥,促进幼苗生长和分蘖发生,尽最大可能确保小麦主茎5-6片叶壮苗入冬。湿播易导致出苗不匀,要及时查苗补缺。湿度大和晚播麦田杂草往往较重,要抓住冬前或早春杂草小苗时期,选择对口药剂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同时注意清沟理渠,排湿降渍。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