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关于印发2025-2026年度湖北省小麦、油菜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通知

2025-09-23 10:30 省农业农村厅

各市、州、县植物保护站(局):

为落实防病虫、提单产工作要求,做好2025-2026年度小麦、油菜病虫害防控工作,保障我省夏粮夏油生产安全,我站制定了2025-2026年度湖北省小麦、油菜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附件:1. 2025-2026年度湖北省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 2025-2026年度湖北省油菜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办公室

2025919


附件1

2025-2026年度湖北省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一、防控策略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采取关口前移,治早治小防控策略,针对我省不同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和危害特点,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健康栽培、科学用药等预防控制措施,强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确保我省小麦生产安全。

二、防控对象

以赤霉病、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为主,兼顾茎基腐病、根腐病、地下害虫、粘虫等。

三、防控技术

(一)播种期。

1. 农业措施。一是合理轮作。采取禾本科作物与其他作物换茬轮作,如小麦与油菜、豌豆、蚕豆、紫云英等作物轮作,减轻病害发生。二是栽培管理。推行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压低菌源基数。适期晚播,尽可能缩短秋季病菌感染时间。播后及时机械开好厢沟、腰沟和围沟,做到三沟配套,排灌通畅。三是生态调控。积极推广生态调控措施,为天敌提供过渡的栖息环境,提高天敌自然控害能力。

2. 种植抗(耐)病品种。鄂北产区尽量选用抗(耐)条锈病和赤霉病品种,如鄂麦DH16、鄂麦590、襄麦55等。江汉平原和鄂东产区是赤霉病重发区,应选用抗(耐)赤霉病品种,如垦麦58、扬麦33、鄂麦DH16等。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减轻赤霉病流行风险。

3. 秋播药剂拌种。结合病虫发生特点,选用相应杀菌剂、杀虫剂混配或者复配制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可选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戊唑醇、苯醚甲环唑、三唑酮、咯菌腈、吡虫啉、噻虫嗪等。全蚀病发生区域可选用硅噻菌胺拌种。拌种时,可添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增强小麦抗(耐)病、抗逆能力。

(二)出苗期—越冬期。

重点监测条锈病、纹枯病、麦蜘蛛和蚜虫。鄂北及江汉平原是小麦条锈病冬繁区,要采取带药侦察、打点保面措施。发现田间病叶时,及时对周围2米区域喷药挑治,发现发病中心时,及时对全田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氟环唑、嘧啶核苷类抗菌素等。做好纹枯病、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发生动态监测,纹枯病病株率达5%时,选用噻呋酰胺、丙环唑、烯唑醇、井冈霉素、多抗霉素等进行防治;蚜虫百株虫量达到500头时,选用金龟子绿僵菌、苦参碱、啶虫脒、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抗蚜威等药剂防治;麦蜘蛛尺单行虫量200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

(三)返青期—拔节期。

重点监测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麦蜘蛛和蚜虫。条锈病采取发现一片、防治一面策略,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做到同类区域全覆盖。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相应药剂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防治1次;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选用三唑酮、烯唑醇等药剂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控制病害扩展;麦蜘蛛尺单行虫量200头以上、蚜虫百株虫量达200头以上时,选用相应药剂防治。

如果多种病虫同时发生,可分别选择对路药剂混配后实施一喷多防,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可结合苗情,添加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病和抗逆能力,增强防控效果。

(四)孕穗期—扬花期。

以预防赤霉病为主,兼治条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防治赤霉病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预测小麦赤霉病轻发生时,鄂北产区选择生物农药防治1次,江汉平原、鄂东产区选择生物农药防治2次;预测中等发生时,鄂北产区选择生物农药防治2次,江汉平原、鄂东产区选择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各防治1次;预测重发生时,全省各产区均选择相应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防治2次。生物农药可选用井冈·枯芽菌、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申嗪霉素、四霉素等,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叶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氟环唑、醚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井冈·戊唑醇等。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喷施对路药剂预防小麦赤霉病,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到齐穗期。如遇持续阴雨,第1次防治结束后,57天后进行第2次防治,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施。产品选耐雨水冲刷剂型,注意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

同时,兼防条锈病、白粉病等;田间百穗蚜量达 800 头以上,选择相应药剂防治。

防治时可增加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以及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等叶面肥,做到一喷三防。选用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先进植保机械进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

(五)收获期。

小麦成熟后,根据天气情况及时抢晴收获,防止穗发芽或霉变。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防止赤霉病菌进一步发展产生毒素。


附件2

2025-2026年度湖北省油菜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一、防控策略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控策略,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化学等各类防控措施,突出油菜主要病虫害,抓住防治关键时期,合理施用药剂,推广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施药器械开展统防统治。

二、防控对象

以油菜菌核病、霜霉病、蚜虫为主,兼顾根肿病、病毒病、小菜蛾等。

三、防控技术

(一)播种期。

1. 选种优良品种。选种耐密、高产、抗倒、抗病的优质高效油菜品种,如华油杂50、中油杂501、大地199等。根肿病重的地方可选种华油杂5R、圣光165R、华油杂115R等抗根肿病品种。

2. 实行轮作。条件适宜地区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利用稻田淹水促进菌核腐烂,减少田间菌核数量,同时减少根肿病、霜霉病的菌源量,减轻油菜病害的发生程度。

3. 土壤处理。菌核病常发区结合深翻播种和施肥,选用盾壳霉、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减少田间菌核数量。根肿病常发区可使用石灰氮(氰氨化钙)提高土壤pH值,选用十字花科根肿病防治药剂氰霜唑、氟啶胺等浇苗定根,选用上述药剂或生物制剂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等进行土壤处理。

4. 种子处理。选用相应的种衣剂或种子处理剂,按照标签说明对油菜种子进行包衣或拌种,减轻苗期病虫为害。防治病害可选用多粘类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防治苗期虫害可选用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时需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拌种时可添加植物疫苗等,促进发芽,增强植株抗逆性。

5. 加强田间管理。菌核病常发区要深耕深翻,清洁田园,铲除田地周边杂草,清除残株败叶;合理密植,深沟高畦栽培,清沟排渍;科学施肥,增强抗(耐)病能力和抗逆性。根肿病常发区,确保健苗移栽;可适当推迟播种期,避开易感染环境。

(二)苗期。

重点防治蚜虫、霜霉病、根肿病等。对百株蚜量达到500头的田块及时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噻虫嗪、溴氰菊酯等。防治蚜虫抑制传毒媒介,减轻病毒病的发生。霜霉病病株率达20%的田块,可选用代森锌、乙蒜素等喷雾。根肿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可使用生物菌肥、生根剂、免疫诱抗剂等,提高植株抗逆性,降低危害,田间发现病株时及时拔除离田销毁。

(三)蕾苔期。

重点防治蚜虫,兼治菌核病、霜霉病等,关口前移,压低花角期病虫发生基数。田间明显可见蚜虫发生危害时及时进行防治。田间明显可见茎基部感染菌核病时也应及时进行防治,药液要求能够接触到油菜植株茎基部和地表土壤,杀灭土壤中已经萌发的菌丝和形成的子囊盘,药剂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腐霉利、咪鲜胺等。霜霉病重发田块可添加代森锌、乙蒜素等进行兼治。同时,可喷施植物疫苗、新美洲星、氨基酸水溶肥等增强油菜抗逆抗病虫能力。

(四)花期。

重点防治菌核病,兼治白粉病、蚜虫、小菜蛾等。在油菜开花始盛期选择相应药剂预防菌核病,盛花期选择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进行第二次预防。生物农药可选用植物疫苗、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化学农药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丙硫菌唑、异菌·氟啶胺、菌核净、腐霉利、咪鲜胺等。

用药时可添加磷酸二氢钾、速效硼、新美洲星等,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达到一促四防效果。百株蚜虫量达到 500 头时选用溴氰菊酯等药剂防治,兼治其它害虫。利用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器械开展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率。

(五)角果期。

重点挑治蚜虫、小菜蛾、白粉病等。当田间有蚜枝率达到10%以上时施药防治;当田间白粉病发病株率达到20%,可喷施氟唑菌酰羟胺等进行兼治。小菜蛾中等以下发生时可选用苏云金杆菌、小菜蛾颗粒体病毒、短稳杆菌、印楝素、苦参碱等生物制剂或植物源农药防治,发生重时可选用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维盐等药剂防治。

四、注意事项

(一)注意保护蜜蜂。吡虫啉、噻虫嗪等新烟碱类药剂对蜜蜂毒性高,避免花期使用。严格按照产品标签施用,促进油菜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注意科学用药。各类农药要严格按照规定剂量和浓度科学施用,注重轮换用药,避免产生抗性,保障油菜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