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2025-2026年度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
各市、州、县植物保护站(局):
我省是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常发重发区。为持续示范推广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保障夏粮夏油生产安全,拟在小麦、油菜主产地区开展示范创建工作。我站制定了2025-2026年度湖北省小麦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请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附件:1. 2025-2026年度湖北省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2. 2025-2026年度湖北省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办公室
2025年9月30日
附件1
2025-2026年度湖北省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技术,力争将小麦赤霉病病粒率控制在3%以内,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实施内容
(一)地点。
全省小麦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市、县(区),均要建立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其中襄阳市(樊城区)、仙桃市、天门市、钟祥市、松滋市、枝江市、宜城市、襄州区、京山市、汉川市、随县为省级示范区。
(二)规模。
面积在5-15万亩的县(市、区)至少建立1个示范区;面积在15万亩以上的县(市、区)至少建立2个示范区。每个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5万亩以上。
(三)要求。
示范区要选择当地小麦主栽品种,做到品种一致、播种期一致,栽培条件一致、田间管理一致。示范区要设4个以上示范处理(穗期选择不同药剂轮换用药防治2次,每处理50~100亩),1个农民自防处理(按照农民防治习惯处理,面积2亩以上),1个赤霉病对照处理(仅赤霉病不防治,面积0.5~1亩),1个完全对照处理(所有病虫不防治,面积0.5~1亩)。其他病虫按照《2025-2026年度湖北省小麦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的要求开展防控。示范药剂由各地按照方案要求自行购买。
同时,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办法》,在11个省级示范区开展小麦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试验。各地根据当地小麦病虫害历年发生及当年预测情况,在小麦病虫害偏重、中等、偏轻发生3个区域均设置试验区。试验区所有处理要选择当地主栽品种、栽培管理水平均衡的田块,设置严格科学防控区、统防统治区、农民自防区、病虫害完全不防治区、病虫草害完全不防治区5个处理(其中,除病虫草害完全不防治区外,其他处理按照相应防控措施防治病虫草害),试验面积分别为5~10亩、5~10亩、1~2亩、0.5~1亩、0.5~1亩,设3次重复。
三、技术措施
(一)调整种植结构。
合理布局种植结构,宜麦则麦、宜油则油。通过改种、轮作、休耕等措施,尽可能压低非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减轻病害防控压力。
(二)优化农业措施。
推行水稻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降低菌原基数;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合理选种抗(耐)赤霉病品种,尤其是江汉平原、鄂东等沿江地区,选种扬麦33、垦麦58、鄂麦DH16等抗赤霉病品种,减轻后期赤霉病流行风险。
(三)推广药剂拌种。
合理选择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或复配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可添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抗病抗逆能力。
(四)适期用药预防。
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进行防治,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用药结束后5~7天,轮换药剂进行第二次防治。施药时用足水量,施药后6h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五)科学选用药剂。
根据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报,合理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叶菌唑、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丙唑·戊唑醇、丙硫唑·氟环唑、醚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井冈·戊唑醇、井冈·枯芽菌等药剂。产品选耐雨水冲刷剂型,实施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添加植物免疫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等叶面肥。
(六)推进统防统治。
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高效植保机械进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的难题。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七)及时抢收入仓。
小麦进入收获期,及时抢晴收获、晾晒或烘干,确保小麦产品质量达到仓储标准(含水量在15%以下)。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赤霉病菌发展产生毒素。
四、工作要求
(一)示范内容。
示范区各处理抽穗扬花期用药2次,轮换用药,展示不同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二)调查方法。
示范区各处理在施药后要注意观察药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如是否有药害、长势长相、生育期等。在小麦成熟期进行定局调查,计算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病粒率、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测定千粒重,计算理论测产,并实测产量。
1. 示范区相关调查。每处理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1平米面积。按0~4级分级标准进行病情调查。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1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2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4~1/2;3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1/2~3/4;4级病小穗数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
2. 植保贡献率相关调查。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期(稳定期)开展发生情况调查,记录不同处理区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在小麦收获期,每处理采用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个点1~2平米,测定并计算不同处理区小麦实际产量。
(三)试验总结。
各县(市、区)植保站要按照附件1要求调查统计相关数据,于2026年6月10日前将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上交所属市(州)植保站,市(州)植保站汇总后报送至省植保总站防治科。11个省级示范区同时上交示范区总结报告、小麦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附件2)和植保贡献率评价报告,另附 5 张以上试验图片。联系方式:邓春林027-87387161,18871181665,邮箱:hbfangzhike@163.com。
附件:1.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
2. 小麦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
附件1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
处理 | 小麦 品种 | 示范 面积 (亩) | 病穗率(%) | 病情 指数 | 病指 防效 (%) | 病粒率 (%) | 天敌数量(头/m2) | 化学农药 折百量 (g/亩) | 生物农药防治次数 | 化学农药防治次数 | 产量 (kg/亩) | 投入成本 (元/亩) | 纯增 收益 (元/亩) | ||
生物 农药 | 化学 农药 | 服务 费 | |||||||||||||
示范区 | |||||||||||||||
农民 自防区 | |||||||||||||||
赤霉病 对照区 | — | — | |||||||||||||
完全 对照区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1.天敌数量、生物和化学农药防治次数、化学农药折百量、投入成本等是指整个生育期数据,不是单指穗期。2.纯增收益=(处理区产量-赤霉病对照区产量)*小麦收购价格-(处理区投入成本-赤霉病对照区投入成本)。
附件2
小麦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
县(市、区): 种植面积(万亩): | ||||||
试验处理 | 发生程度 | 产量(kg/亩) | 损失率(%) | 植保贡献率(%) | 面积占比率(%) | 全县综合贡献率(%) |
严格防控区 | ||||||
统防统治区 | ||||||
农民自防区 | ||||||
病虫害完全 不防治区 | 0 | |||||
病虫草害完全 不防治区 | 0 | |||||
附件2
2025-2026年度湖北省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大力推行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技术,力争油菜菌核病防控处置率达到90%以上。
二、实施内容
(一)地点。
在油菜主产区仙桃市、武穴市、沙洋县、监利市、钟祥市、云梦县、当阳市、大冶市、蕲春县、咸安区建立省级示范区。其他地区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二)规模。
示范区核心示范面积500亩以上,辐射带动5万亩以上。
(三)要求。
示范区要选择当地油菜主栽品种,做到品种一致、播种期一致,栽培条件一致、田间管理一致。示范区要设4个以上示范处理(花期选择不同药剂轮换用药防治2次,每处理50~100亩),1个农民自防处理(按照农民防治习惯处理,面积2亩以上),1个菌核病对照处理(仅菌核病不防治,面积0.5~1亩),1个完全对照处理(所有病虫不防治,面积0.5~1亩)其他病虫按照《2025-2026年度湖北省油菜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要求开展防控。示范药剂由各地按照方案要求自行购买。
同时,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制订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价办法》,在10个省级示范区开展油菜病虫草害防控植保贡献率评估试验。各地根据当地油菜病虫害历年发生及当年预测情况,在油菜病虫偏重、中等、偏轻发生3个区域均要设置试验区。试验区所有处理要选择当地主栽品种、栽培管理水平均衡的田块,设置严格科学防控区、统防统治区、农民自防区、病虫害完全不防治区、病虫草害完全不防治区5个处理(其中,除病虫草害完全不防治区外,其他处理按照相应防控措施防治病虫草害),试验面积分别为5~10亩、5~10亩、1~2亩、0.5~1亩、0.5~1亩,设3次重复。
三、技术措施
(一)优化农业措施。
1. 选种优良品种。选种耐密、高产、抗倒、抗病的优质高效油菜品种,如华油杂50、中油杂501、大地199等。
2. 实行轮作。条件适宜地区实行水旱轮作,利用稻田淹水促进菌核腐烂,减少田间菌核数量,减轻油菜菌核病发生程度。
3. 土壤处理。菌核病常发区结合深翻播种和施肥,选用盾壳霉、木霉菌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菌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加速腐烂土壤中菌核,减少田间菌核数量。
4. 加强田间管理。菌核病常发区要深耕深翻,清洁田园,铲除田地周边杂草,清除残株败叶;合理密植,深沟高畦栽培,清沟排渍;科学施肥,增强抗(耐)病能力和抗逆性。
(二)推广药剂拌种。
秋播药剂拌种是前移防控关口的重要措施。选择相应药剂包衣或拌种,减轻苗期病虫发生,可添加氨基寡糖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植物疫苗等,提高植株抗病虫和抗逆能力。
(三)科学选用药剂。
蕾苔期田间明显可见茎基部感染菌核病时,应及时选择相应药剂喷施到植株茎基部防治。花期是菌核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油菜开花始盛期选择相应的生物农药或化学农药进行预防,盛花期选择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进行第二次预防。生物农药可选用盾壳霉、植物疫苗、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化学农药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啶酰菌胺、丙硫菌唑、异菌·氟啶胺、腐霉利、菌核净、咪鲜胺等。可添加磷酸二氢钾、速效硼、新美洲星,以及植物免疫诱抗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达到“一促四防”效果。
(四)推行统防统治。
大力推行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推荐使用植保无人机,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四、工作要求
(一)示范内容。
示范区各处理花期用药2次,轮换用药,盛花期须选用化学农药,展示不同药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
(二)调查方法。
示范区各处理在施药后要注意观察药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如是否有药害、长势长相、生育期等。在油菜成熟期进行定局调查,计算油菜菌核病病株率、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测定单株平均有效角果数(结实5粒以上)、角粒数(以接近平均角果数的植株中随机选取角果计算),计算单位面积理论产量,并实测产量。
示范区相关调查。每处理调查采用5点取样法,每个点调查10株,分别统计发病株数和严重度,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按0~4级分级标准进行病情调查。分级标准:0级为无病斑。1级为全株1/3以下分枝数(含果轴,下同)发病或主茎有小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含病害引起的非生理性早熟和不结实角果数,下同)在1/4以下。2级为全株1/3~2/3分枝数发病,或分枝发病数在1/3以下而主茎中上部有大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达1/4~2/4。3级为全株2/3以上分枝数发病,或分枝发病数在2/3以下而主茎中下部有大型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达2/4~3/4。4级为全株绝大部分分枝数发病,或主茎有多个病斑,或主茎下部有大型绕茎病斑;全株受害角果数达3/4以上。
2. 植保贡献率相关调查。在病虫害发生高峰期(稳定期)开展发生情况调查,记录不同处理区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在油菜收获期,每处理采用对角线法5点取样,每个点1~2平米,测定并计算不同处理区油菜实际产量。
(三)试验总结。
各县(市、区)植保站要按照附件1要求调查统计相关数据,于2026年6月10日前将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上交所属市(州)植保站,市(州)植保站汇总后报送至省植保总站防治科。10个省级示范区同时上交示范区总结报告、油菜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附件2)和植保贡献率评价报告,另附5张以上试验图片。联系方式:邓春林027-87387161,18871181665,邮箱:hbfangzhike@163.com。
附件:1.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
2. 油菜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
附件1
油菜菌核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数据调查表
处理 | 油菜 品种 | 示范 面积 (亩) | 病株率(%) | 病情 指数 | 病指 防效 (%) | 天敌数量(头/m2) | 化学农药 折百量 (g/亩) | 生物农药防治次数 | 化学农药防治次数 | 产量 (kg/亩) | 投入成本 (元/亩) | 纯增 收益 (元/亩) | ||
生物 农药 | 化学 农药 | 服务 费 | ||||||||||||
示范区 | ||||||||||||||
农民 自防区 | ||||||||||||||
菌核病 对照区 | — | — | ||||||||||||
完全 对照区 | — | — | — | — | — | — | — | — | ||||||
备注:1.天敌数量、生物和化学农药防治次数、化学农药折百量、投入成本等是指整个生育期数据,不是单指花期。2.纯增收益=(处理区产量-菌核病对照区产量)*油菜收购价格-(处理区投入成本-菌核病对照区投入成本)。
附件2
油菜植保贡献率试验区数据调查表
县(市、区): 种植面积(万亩): | ||||||
试验处理 | 发生程度 | 产量(kg/亩) | 损失率(%) | 植保贡献率(%) | 面积占比率(%) | 全县综合贡献率(%) |
严格防控区 | ||||||
统防统治区 | ||||||
农民自防区 | ||||||
病虫害完全 不防治区 | 0 | |||||
病虫草害完全 不防治区 | 0 | |||||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