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
2020年,我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国办发〔2019〕56号文件精神,按照全国种业工作会议部署,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宗旨,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发展现代种业、建设种业强省为目标,突出特色和优势,聚焦重点,补齐短板,持续推进种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根本、资本为纽带、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全面提升品种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依法治理能力。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夯实种业发展根基
(一)研究谋划种质资源保护政策。深入学习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精神,结合湖北实际,研究出台我省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加大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宣传力度,指导督办各地做好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
(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能力建设。继续争取国家支持,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新建、改扩建一批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推动种质资源“一库四圃三场一区”提档升级,改善保种条件,提高保种能力和专业化、信息化水平。
(三)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鉴定。持续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做好性状鉴定、信息发布及分发等服务工作。加快挖掘推荐一批有用基因和优异资源,对珍稀资源增加采集数量,加大保护力度。
(四)构建畜禽种质资源综合保护网络。创新畜禽保种手段,在活体保种的基础上,推进家畜冻精、胚胎、体细胞等遗传材料保存,构筑地方畜禽种质资源立体多样保护体系。2020年基本完成我省国家级地方生猪品种遗传资源采集工作。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新品种挖掘利用。
二、强化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品种更新换代
(五)奋力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协同的种业创新体系,提升我省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大育种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加强种业创新资源、技术、人才引进,加快提升新品种创制能力和水平;围绕绿色、优质、高效发展要求,深入推进科企创新资源和优势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品质优良、抗逆性好、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的新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六)开展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针对“卡脖子”育种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专家领衔、产业导向、合力攻关”的思路,逐步建立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相关院士专家牵头、多家企业协作、多方力量参与的联合攻关机制,稳步推进主要农作物和优势畜禽品种的联合攻关活动。
(七)建立良种展示示范新格局。以省级新品种展示示范为核心,进一步优化展示示范区域布局和品种布局,突出优势产区、产业,加大优质高产水稻、“虾稻”、再生稻、抗病玉米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在全省推进建设10个省级核心展示示范县,100个核心展示示范点,展示示范农作物新品种1000个(次)以上,加快绿色、优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八)深化种业科技成果权益改革。统筹推进农作物和畜禽种业成果权益改革,引导支持种业科企紧密协作,优势互补共建合作平台,促进人才流动和成果转化,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三、推进良繁基地建设,提升供种保障水平
(九)持续推进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积极与国家规划对接,指导督促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县市科学编制建设规划,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基地建设。支持专业制种企业、合作组织等制种主体发展,不断提升优势基地“四化”水平。
(十)持续推进畜禽、水产核心育种基地和良种扩繁基地建设。重点推进5个国家级畜禽保种场、28个省级畜禽保种场、10个家畜核心育种场、1个家禽扩繁场、20个水产原种场、15个水产苗种扩繁场改造升级,完善从原种选育、良种扩繁到商品种生产梯次布局、分区养殖、有机衔接的繁育体系,稳步提高畜禽水产供种保障能力。加快推进生猪、肉鸡等外来品种本土化、本地品种产业化进程。
(十一)持续推进南繁科研基地建设。按照《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完善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支持南繁单位加大基地投入和建设力度,争取基地早建成、早使用。加强南繁服务管理工作,强力推动我省先进生物基因检测技术在南繁硅谷落地生根,建设国家级南繁生物基因鉴定检测中心。
(十二)持续做好供种保障工作。在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切实加强用种供需信息调度,支持种企做好种子种苗、种畜禽生产加工、疫情防控、包装调运等工作。引导企业创新供种营销模式,发挥种业电子商务平台作用,鼓励线上展示、网上购种和定点配送。利用手机、电视、广播等多种手段,强化信息服务,指导农户科学选种。制定救灾备荒储备种子应急供种预案,支持种子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种子储备,确保储备种子“储得进、管得住、用得上”。
四、落实产业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发展
(十三)加大优势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推动鄂政办发〔2020〕5号文件中的18条政策落实,引导企业渡过难关,培源固本。深化种业“放管服”改革,依法做好种业行政审批,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鼓励各地加快培育畜禽种业龙头企业,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逐步成为种质创新利用主体,发展推介一批以特色地方品种开发为主的专精特种业企业。
(十四)加快培育优势种业品牌。推进质量兴种、品牌强种,引导并支持企业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提升良种生产加工水平和质量;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认证和资质认定,加快建立农作物种子种苗、种畜禽、水产苗种质量标准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推动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种业质量可追溯系统,实现产品质量源头追溯。
(十五)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支持种业行业协会创建种业走出去企业联盟,制定联盟行为规范,建立境外联合联营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国内企业抱团出海、集群发展;支持鼓励企业利用自有种质资源、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在东道国就地开展育种创新、品种注册登记和展示示范,加快新品种本土化选育推广进程;鼓励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开展境外投资合作,拓展境外市场。
五、加强种业市场监管,确保农业用种安全
(十六)加强种业法制建设。积极开展立法调研,加快我省《种子法》配套法规规章立法、修订进程。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中药材品种登记管理办法制定,农作物种子种苗、种畜禽管理办法修订的调研论证工作。
(十七)规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推动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严格按照《种子法》和《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规定,准确把握许可条件,确保申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具有与种子生产经营相适应的条件和能力。规范审核与核发许可程序。加强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工作。
(十八)强化市场监管。坚持分级负责,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压实属地监管责任。适时制定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方案,明确全年目标任务和要求。在春秋两季开展种业市场监管工作调研督导,促进各地强化种子监管工作。适时开展种子质量监测和随机抽检,依法公开监管信息。及时调处涉种纠纷,切实维护好种业市场秩序和农村社会稳定。
(十九)严格品种管理。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种性安全为核心,强化品种试验、审定、引种、登记,助推多出品种、快出品种。进一步拓宽品种试验渠道,建立省级区试、联合体试验、绿色通道试验以及自主试验等多元化品种试验体系,推进各渠道试验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加快品种筛选速度。积极开展引种备案,加强同一适宜生态区省际间品种试验数据共享互认,丰富品种来源,满足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加强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审查,重点抓好油菜、西瓜等重点作物品种的登记培训和跟踪评价展示。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