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2020年全省种植业工作要点

2020-04-16 16:20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全省种植业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推进种植业稳定发展,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大力加强稳产保供,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9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545亿斤左右。巩固“两区”划定工作成果,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政策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的落实,有效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强化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压实地方政府和部门粮食安全责任。

(二)推动油料产业扩面增效。推进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积极争取扩大油菜轮作规模,建设油菜生产核心示范区。加快推广“双低、双高”(低芥酸低硫甙、高产高油)油菜新品种,严禁使用转基因种子,严禁从根肿病疫区调种。推进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降低用工成本,提高质量效益。推广“种肥药机”一体化技术集成,扩大油菜“345”模式示范推广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花生、芝麻生产,集成配套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推进多功能开发和特色品牌培育,提升产业效益。

(三)全力提升蔬菜质效保障供给。坚持“稳量、优品、添绿、提质、增效”思路,确保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稳定在1850万亩左右(其中,武汉市240万亩、黄石市60万亩、十堰市130万亩、襄阳市160万亩、宜昌市190万亩、荆州市140万亩、荆门市80万亩、鄂州市28万亩、孝感市150万亩、黄冈市190万亩、咸宁市135万亩、随州市50万亩、恩施州190万亩、仙桃市40万亩、天门市38万亩、潜江市26万亩、神农架林区3万亩),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左右。优化蔬菜产业布局,选准主导作物优化产品结构,打造生产经营模式优化三产融合。持续开展蔬菜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大力开展“高效菜园”创建,示范引导蔬菜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创建。进一步争取政策供给与项目支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提档升级,推进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成推广“互联网+”高效生产模式,促进减工节本增效;强化品牌健身,提升产业竞争力。

(四)推进果茶药桑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突出优势区域,优化生产布局,调优产品结构,推进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多元化、融合化发展。推行适区适种,实现区域品种互补、档期不同、协调发展。巩固增强柑橘、梨、桃产业优势,打造葡萄、猕猴桃、草莓、枇杷、杨梅等地方特色产业新优势。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提升红茶、青砖茶等特色茶类比重。强化蚕种微粒子病防控,加强蚕种安全生产管理。在全省创建精品果园、生态茶园各20万亩,道地药园10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果茶园20万亩。

(五)推进科学防灾减灾。科学研判全年农业灾害发生趋势,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制定完善农业灾害应急预案。密切保持与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部门联系会商,强化灾情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扎实开展农情、灾情调度,在关键农时和重要节点,制定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技术意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加强体系建设和应急值守,完善灾害快速响应机制,加大救灾支持力度,全力降低灾害损失。

(六)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继续加强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等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力度,增设测报网点、完善监测手段、加密调查频次,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依托植保工程项目,持续推进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信息化处理系统以及调度指挥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行“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的防控工作机制,压实防控责任。推进科学防控,加强分类指导,大力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确保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不大面积连片成灾,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二、持续提高质量效益,推动种植业提档升级

(七)不断优化种植区域布局。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持续推进500万亩再生稻区、600万亩特色功能稻区、70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区等三大优势区建设。重点建设10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支持订单化生产,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在精深加工等方面有新突破。发展鄂西富硒马铃薯、江汉平原早熟商品薯。因地制宜推进大豆、红薯、杂粮杂豆等特色粮食生产和产业多功能开发。

(八)加快推进优质专用品种审定推广。支持、引导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化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根据生产需要及市场需求开展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创新。加快新品种试验鉴定,加速审定(登记)一批适于稻渔综合种养、再生稻、高档优质稻、“双低、双高”油菜、蔬菜等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加快推进新优品种更新更换,示范推广一批高产稳产、绿色优质、专用特用、适宜机械化、轻简化的新品种,满足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对品种的多样化需求。

(九)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继续开展测土化验、肥效试验和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以县域为单位,系统挖掘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运用年度县域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成果,利用“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科学发布作物施肥指导意见。强化农企对接,科学发布配方,引导企业按方生产配方肥,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按照减氮控磷稳钾补微策略,以施肥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化肥减量。集成推广水稻侧深施肥、玉米种肥同播、小麦一次性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产品,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引导农户采用增施商品有机肥、“绿肥+自然生草”、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还田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持续推进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

(十)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抓好示范区建设,重点办好我省105个全国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果蔬茶全程绿色防控示范区、蜜蜂授粉与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和省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全省绿色防控覆盖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力争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42%以上。开展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活动,加强技术指导,推广精准高效施药、轮换用药等科学用药技术,着力提升科学安全用药水平。

(十一)依法加强农药综合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农药管理条例》,依法严格农药行政审批,认真开展农药登记资料审查,强化现场核查,规范开展农药生产许可和经营许可。加强农药生产经营使用主体和农药市场监督管理。积极推进农药经营规范化门店建设,稳步推进农药销售处方制。严格执行高毒农药禁限用制度。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农药产品力度。开展农药使用风险评价,做好高风险农药替代,促进安全用药。

(十二)探索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机制。大力宣传贯彻《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办法》,引导生产企业、农药经营单位、农药使用者自觉履行相关义务。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监测和回收情况调查,探索开展回收试点工作,推广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模式和先进经验。深入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指导意见》,坚持统筹推进、分类处置、分级负责和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明确回收处理方式,对有再利用价值的和无利用价值的肥料包装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鼓励肥料生产企业使用易资源化利用、易处置的包装物,探索使用可降解包装,定向为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大规格包装肥料产品。

(十三)大力推广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实施水稻优化品种、优化栽培技术、优化稻米品质等“三优”科技创新行动。结合科技支撑项目,全面推广蔬菜“三增三减”(增产、增效、增收、减肥、减药、减工)健康栽培技术。推广运用精品果园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生态茶园建设集成技术和道地药园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等高效模式300万亩。

三、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十四)稳步推进种养结合。引导“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规范发展,稳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加快研发推广 “虾稻共作 稻渔种养”模式优质专用水稻品种,打造我省优质虾稻米品牌。推进粮经饲统筹发展。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现粮油稳产、优质供给、农民增收、生态环保。

(十五)深度挖掘农业多功能。推进农旅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油菜观光、茶园体验、水果采摘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油菜“油用、花用、蜜用、菜用、肥用、饲用”等多功能。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新型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农事托管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切实做好产业扶贫工作,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十六)打造湖北特色农产品品牌。实施品牌强农战略,认真落实《湖北省农产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加快打造蕲艾省级核心大品牌,加快培育地方特色的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品牌。以“湖北名优大米十大品牌”“湖北优质菜籽油五大品牌”为引领,重点打造虾稻、再生稻、浓香菜籽油等品牌,推进荆门高油酸菜籽油公用品牌建设。加大在农博会、茶博会等大型展销活动上的推介力度,推动产品“走出去”,扩大湖北种植业产品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276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