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报道:7月,水产养殖要防这些病
农村新报讯(记者张静)日前从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获悉,7月份是全年气温和水温较高的月份,水生动物进入生长旺盛期,随饵料投喂量的增加,残饵和水生动物代谢物增多,导致养殖水体中有机质及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增加,造成水质恶化。因此,广大养殖者需重点关注下列病害。
草鱼出血病:主要危害草鱼鱼种和1足龄青鱼,临床以红鳍、红鳃盖、红肠子和红肌肉等其中一种或多种症状为特征,水温25℃~28℃最易发病。
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突然大量换水或暴雨造成大量外源水进入可诱发该病。主要危害鲫、鲂、鳊、鲢、鳙和鲤鱼等多种淡水养殖鱼类。
细菌性肠炎病:水温18℃以上开始流行,具有较高死亡率,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在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或腐败,或鱼类摄取含细菌的不洁食物等情况下,都可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
白斑综合征:水温在18℃~30℃时易暴发,主要危害小龙虾。
鳖溃烂病:水温20℃以上易发病并流行,温度越高,发病率越高,常引起稚鳖、幼鳖大批死亡。成鳖、亲鳖患病后,往往病程较长。当环境改善、经治疗后,溃烂处可形成结痂并痊愈。
专家指醒,要加强水质管理当透明度小于30cm时,应及时换水,每次换水10%~20%,换水后使用二氧化氯消毒剂。经常监测养殖水体pH、溶解氧、氨氮和亚硝酸盐,发现异常及时调控。每20天水体消毒一次。要加强巡塘,适当延长增氧时间,预防浮头,保证养殖水体含有充足的溶解氧。投喂新鲜、营养全面的高质量饲料,定期消毒投料台。避免高温季节鱼类过量摄食,投饵量宜控制在八成饱。关注天气变化,观察水质和养殖对象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对离群独游、游泳失衡、摄食异常、体色发黑或死鱼等情况,提早诊治、采取防治措施,防止病害扩散,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