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省种植业工作要点
2021年,全省种植业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以全省种植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毫不放松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全力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
(一)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将粮食播种面积层层分解,并将有关指标纳入乡村振兴考核,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在适宜地区恢复发展双季稻,力争双季稻面积恢复至2019年水平,水稻总面积稳定在3450万亩以上。持续推进1800万亩优质水稻核心板块建设,抓好北纬31度以北区域优质中筋和中强筋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统筹抓好江汉平原和鄂西春玉米、鄂北夏玉米、城郊鲜食玉米生产,适度扩大马铃薯、红薯生产规模,推进大豆增产增效。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特色粮食作物,重点推进多功能开发与应用。
(二)提升棉油作物生产能力。优化瓜棉、麦(油)棉模式,继续推进棉花提质增效集成技术示范,减少用工和物化投入,改善棉田灌溉条件,提高棉花抗灾能力,提升棉花品质、产量和效益。多措并举发展油菜生产,推进优质油菜保护区建设,力争夏收油菜、秋播油菜面积稳定增加。完善优化油菜轮作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实施155万亩油菜轮作试点,持续支持开发冬闲田资源扩种油菜,巩固提升粮油兼丰模式。开展油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推广“345”模式提升示范主推技术,创建一批种植面积10万亩、亩产超过150公斤的油菜籽高产示范县。加强优质高油酸花生及高油、高蛋白芝麻品种培育和集成技术推广,提升花生、芝麻产业效益。
(三)保障蔬菜稳定供应。坚持“稳量优品添绿提质增效”工作思路,遵循稳中求进总基调,确保全省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稳定在1850万亩左右,总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按照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优质高效型“三型产业”新要求,依托科技支撑项目促进蔬菜科技创新集成,推进蔬菜及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四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开展蔬菜“三减三增”提质增效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引领核心区创建一批“高效菜园”;争取政策供给与项目支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增强产能基础,推进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四)统筹抓好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突出绿色、优质、高效,重点抓好精品果园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生态茶园建设及加工集成技术和道地药园绿色高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规模化应用,全省推广应用面积300万亩。开展特色经济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创建精品果园20万亩、生态茶园20万亩、道地药园10万亩。强化蚕茧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微粒子病防控及检验检疫,确保蚕种质量安全。持续推进老果茶园改造,在重点产区改造低产低效果茶园20万亩,促进特色经济作物产业提档升级和提质增效。
(五)加强防范自然灾害。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密切与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部门会商,科学研判自然灾害发生趋势,及时发布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多途径提醒农民群众早准备早预防。制定防范重大自然灾害技术预案,分区域、分作物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及时组织技术力量到受灾地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大对重灾区支持力度,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生产,配合落实农业保险等政策,协助做好核灾、定损、理赔等工作。
(六)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组织实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以草地贪夜蛾、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等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为重点,科学制定防控方案,加强分类指导,推进统防统治、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治,确保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加强病虫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完善重大病虫田间监测网点,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强稻水象甲、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红火蚁等重大植物疫情监测防控,确保不出现植物疫情恶性传播。
二、全面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引领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七)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化。进一步夯实测土配方施肥基础性工作,抓好取土化验、田间试验、农户施肥调查、配方制定发布、数据开发等工作环节,强化大数据应用,服务化肥减量增效。突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肥料施用精准化、施肥过程轻简化,重点示范推广侧深施肥、种肥同播等先进施肥方式,完善一次性机械深施肥技术。推进施肥结构优化,结合不同作物需肥特性,因地制宜优化肥料配方,引导农户选用作物专用肥、缓释肥料等新型肥料产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突出种地养地相结合,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绿肥,培肥土壤地力。
(八)持续推进农药减量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开展科学安全用药宣传培训,推广对标选药、精准施药、轮换用药和安全间隔期用药,提高科学用药水平。深入推进农药减量化行动,创办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00个以上,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宜不同作物的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模式,融合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发展。积极创建全国“统防统治百县”和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推动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建设,扶持壮大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示范推广新型高效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确保全省主要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
(九)推进肥料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认真贯彻《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加强与环保部门沟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在新洲、仙桃、赤壁等10个县(市、区)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引导探索以农药经营者为支点、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回收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切实履行责任,探索回收机制。认真落实《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指导意见》,继续在5个试点县(市、区)开展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试点,每试点增设20个以上肥料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点,试点内肥料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点要覆盖60%以上的村。探索水溶性肥料可降解包装物、专用肥、有机肥大容量包装物模式。探索建立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补贴机制,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应处尽处。
(十)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运用湖北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平台,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属地管理责任,紧盯重点地区,突出春耕备耕、夏收夏种和秋收冬种等关键农时,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切实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完善种子、农药等农资产品追溯制度,实现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主体可溯源。严格落实种子、种苗引种检疫审批、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建立农资领域严重失信“黑名单”制度,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
三、大力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进产业强省建设
(十一)持续优化种植结构。坚持适区适种原则,集中力量打造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地,发展设施蔬菜、露地冬春蔬菜、水生蔬菜、高山蔬菜、食用菌等五大优势区域,建设水果、茶叶、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持续优化品种结构,加快筛选和推广一批质量优良、丰产性好、适销对路的新优品种,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结合“十四五”规划,打造湖北种植业产业振兴示范引领区、功能提升区和特色优势区,切实提升种植业产业化水平。
(十二)强化科技支撑。加快补上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机械化短板,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应用步伐,提升粮油生产效率效益。推动种业“翻身仗”起好步,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种业创新资源、技术、人才引进,快速提升以市场为导向的品种选育创新能力。深入实施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探索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瓶颈技术攻关与区域共性技术试验,推进优质专用品种应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在适宜地区开展集中示范。
(十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产购储加销游”一体化模式,因时因地拓展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引导建设一批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稻田产业综合体”,加快高油酸油菜产业化进程,支持各地因地制宜举办油菜花节;引导有条件的蔬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净菜处理、包装预冷、速冻保鲜、尾菜处理、精深加工,加强茶叶加工产业园、交易中心市场建设,打造中国国际茶业贸易中心,重振“东方茶港”;充分利用炎帝神农、李时珍、武当山、神农架等中医文化资源,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区、康养小镇。
(十四)打造湖北特色品牌。扎实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三年行动,构建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地方特色品牌”模式。联合相关部门着力推进湖北粮食品牌建设,协调秭归脐橙、京山桥米、赤壁青砖茶等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助力湖北专项公益行动。引导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订单生产,协调企业抱团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持续提升湖北农产品市场影响力竞争力。
四、持续加强体系队伍建设,提升种植业系统服务效能
(十五)优化行政许可审批。严格落实“放管服”要求,积极推行“一网通办”,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能。规范农药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做好国外引种检疫审批,加强隔离试种监管,确保农业生产、生态安全。优化程序开展省级肥料登记审批工作,做好登记信息公示。做好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农用氯化钾镁、农用硫酸钾镁、复混肥料、掺混肥料等7个肥料品种登记改为备案服务工作,提高肥料登记审批的服务效能,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
(十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一懂两爱三过硬”高素质农技推广队伍,加强人员技能培训,全力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依托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体系,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新型主体开展深度定向合作,提升队伍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推广代耕代种、代防代收等生产性服务,推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一站式服务。认真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组织技术人员线上宣讲、线下指导,多措并举提高服务质量。
(十七)加强依法行政。贯彻实施《湖北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抓好宣传解读工作。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及《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省级肥料登记审批流程。严格执行《农药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控,加强专业化服务组织管理、检疫性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控。加快推进农药经营许可换证工作,积极开展农药经营标准化门店建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