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湖北日报报道:奋进跨越的“三农”答卷

2015-12-17 10:42 湖北日报

“十二五”时期,全省“三农”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保持了多年持续向好的态势,传统优势不断巩固,新的优势加快构建,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产品加工挺进“万亿俱乐部”,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群众工作赢得广泛赞誉,农村改革有序推进,“三农”已经成为了我省经济工作中的突出亮点,为全局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支撑。
  粮食年均增产十亿斤
  今年总产创历史纪录
    粮安天下安。作为农业大省,我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始终把重农抓粮作为“三农”工作的第一要务。“十二五”以来,湖北粮食年均增产超过10亿斤。2013年总产突破500亿斤大关。2014年增幅居全国第4位,增产达17亿斤,总产达517亿斤。2015年总产达到540.7亿斤,创造新的历史纪录。
    我省连续出台“粮安工程”、粮食流通改革、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文件,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流通领域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千方百计保护耕地红线、发展规模经营、实施水土整治、推广农业机械化等措施,确保全省粮食种植面积有增无减,粮食生产连年上台阶。
    全省认真落实种粮补贴、保护价托市收购等国家惠农政策。各地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实施高产创建。面对旱、涝、虫等灾情,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树立“高价买粮”思想,打好“虫口夺粮”、“龙口夺粮”攻坚战,最终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不断完善粮食仓储条件,全省达标仓容由“十一五”末的291.8亿斤增加到392.3亿斤。粮食商品量提高至360亿斤左右,每年调销省外90亿斤以上。粮食卖得出去、卖得出价,既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又保证了农民种粮的效益。
  农民收入突破万元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增收既是千家万户的“小钱袋”,更是国计民生的大体现、发展水平的硬指标。2011年以来,湖北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平均每年超过1000元的势头增长。2014年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849元,比上年新口径的 9692元增加 1157元,增长11.9%。“十二五”以前,湖北农民收入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个经济大省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百元之多,全省上下深感压力。进入“十二五”,湖北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支撑农民收入的发力增长,2010年至2014年湖北农民收入增速连续5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农民人均收入总额不仅连续5年领跑中部6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终至2014年反超全国平均水平,排名前移至全国第10位。
    值得关注的是,全省农民收入增幅连续5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这意味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逐步缩小。城乡收入之比开始缩小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三农”发展战略成效初显,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坚冰渐破,是农村迈向小康的步伐更加坚实。
  农产品加工业崛起
  食品工业成全省第一大产业
    去年,我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19万亿元,全国排名从2009年的第10位跃升到第5位,仅次山东、江苏、河南、广东4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由2009年的1.08∶1提升至2.35∶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食品工业连续4年保持全省第一大产业位次,居全国第3位。
    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超常规、突破性、跨越式发展,连续跨越多个台阶,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首破万亿大关,2014年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目标,稳居全省第一大产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迅猛,已成为我省“三农”发展的火车头和全省经济的强力支撑,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
    湖北是鱼米之乡,农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举足轻重,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扮演原粮大省、原料大省、种养大省的角色。2009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提出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举措,强力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四个一批”工程是重要抓手,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遴选3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予以扶持。从2010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调度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和重点企业发展。“喝长江水,吃湖北粮,品荆楚味”,湖北优质农产品走俏全国,享誉海外。
  全方位建设新农村
  八个层面试点覆盖六成乡镇
  从2008年开始,我省按照区域推进、全面覆盖、划分主题、分层试验的战略部署,有计划、分步骤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逐渐形成8个层面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战略布局。
    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鄂州等地城乡一体化试点、脱贫奔小康试点县、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点、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荆门“中国农谷”改革发展试验区以及全省88个新农村试点乡镇建设,这8个层面新农村建设试点全面纵深推进,覆盖全省60%的乡镇。“3年明显变化、5年至7年大变化”,8个层面的试点如期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奋斗目标。全省农村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十二五”期间,全省投资约408亿元,建设2039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水利投资97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增长71%,共完成294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项目,实现小农水重点县全覆盖;农村规模以上供水比例达到72%,大大高于全国水平;农村电网日益完善。2014年,全省县域用电量占全省用电量54.1%,拉动GDP相应增长3000亿元左右;2014年底,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2万千米,比“十一五”末增加3.2万千米。目前,全省乡镇和村公路通畅率分分别达100%和98.7%;全省清洁能源入户数达到402万户,入户率40.2%;至今年底,全省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7.3万户。
    一个基础设施日益完备、民生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发生较大改观、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的新农村展现在荆楚大地。
  “三万”创新群众工作
  五轮活动兴办大量实事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规模最大的干部进村入户活动。从2011年开始,连续5年开展了五轮“三万”活动,共派出11万名干部,8700个工作组,走遍2.6万多个村、1026万农户,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创新了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每一轮“三万”活动突出一个重点,同时兼顾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着力为群众办实事。
    2011年春天,“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在全省展开。从省级领导到普通干部,纷纷走下高楼深院,走出办公室,奔赴乡村田野,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促发展,把全省农情、村情摸了个“底朝天”。
    2012年春天,新一轮的“三万”活动,以“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为主题,全省筹集资金80多亿元,整治扩建塘堰21.07万口。2013年春天,“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吹响号角,着力疏通农村环境卫生“最后一公里”。2014年,与“挖万塘”、“洁万家”不同,第4轮“三万”活动兴办实事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规定内容是加强农村网格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自选动作,因“村”制宜办其他实事。
    2015年,第五轮“三万”活动主要任务是实现“村村通客车”。全省新改建村级公路30.89万公里,新增通车行政村8643个,农村客运通车率由活动前的92%上升到目前的97.6%。
  农村改革先行先试
  产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十二五”以来,我省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成为顶层设计的成功案例。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有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文件,将土地“三权分置”写进“指导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农民进城,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承包经营权“两权分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迫在眉睫。
    2012年,我省出台《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条例》,提出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原则,即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我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龙头的全省统一联网的交易体系正在抓紧建设。目前,全省建成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中心)30家。
    我省还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整省推进试点省,去年以来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随着经营机制不断创新,我省新型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000余家,其中省级重点763家,专业大户52000户,工商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分别达12397个、50426家。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3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