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之声报道:粮食高位护盘的湖北担当——写在我省粮食总产十二连增之际
540.7亿斤!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我省粮食总产,成功刷新历史纪录,实现十二连增,为“十二五”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样的成绩,从何而来?答案生动而厚重。请听湖北之声记者李丽、鄂州台记者廖靖飞、孝感台记者熊庆勇、通讯员周开平采写的《录音综述:粮食高位护盘的湖北担当》:
岁末,收完田里的谷子,大冶市保安镇先锋村村民余江粗略估算了下每亩水稻的产量:
【出录音】“往年我们种植在1200斤就是高产量了,今年这个产量突破得很高,今年的产量在两千斤以上。”【录音止】
丰收啦!收获的喜悦浸润着荆楚大地。经历了严重的病虫灾害,在耕地不仅没增加还日趋紧张的形势下,握在手中的粮食份量更显沉重。它凝结的不仅仅是阳光、雨露和土壤的精华,也凝聚着湖北的担当。省农业厅厅长戴贵洲:
【出录音】“湖北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放松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湖北的贡献,有湖北的担当。”【录音止】
有地才有粮,面积是产量的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减挂钩缓解争地矛盾,农业部门驻点帮扶,当棉花收储政策取消、市场持续疲软时,各级农业部门在尊重农民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及时顺应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新需求,指导农民因地制宜扩种玉米、大豆等旱粮作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旱改水扩种高产中稻,最大限度保证粮食生产面积。统计显示,2015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699.1万亩,比上年增加143.5万亩,增长2.2 %。据初步测算,由于种植面积扩大带动全省粮食产量增加11.3亿斤,对全省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7.5 %。
粮食产量的增加和种田技术也有关。藏粮于技,不仅仅是种子的改变,也是科技水平的提高。大冶市保安镇先锋村村民余江告诉记者,他种的水稻每亩产量提高三分之二,除了选用了超级杂交稻外,科学管理也功不可没:
【出录音】“主要还是经过种、肥、药一体化管理,经过银河公司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产生目前大家看到的这个效果。”【录音止】
从拼投入到拼科技,潜江市熊口农场农民徐和平也尝到了“变”的甜头。上半年病虫害高发期间,因为科技运用到位,徐和平种的小麦产量不减反增:
【出录音】“现在统一管理统一打药,以前是各搞各的,现在统一,现在有技术员,有驻队干部统一下来指挥,我们以前每亩搞到两三百斤,现在最少搞到六百到八百。”【录音止】
统计显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其累积效应正在逐步释放。2015年,全省早稻优良品种种植面积和全省粮食作物部级高产示范面积均比上年增加,病虫害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治范围继续扩大。同时,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担纲产粮主力,机械渐渐替代人来种田。鄂州市涂家垴镇天山村种粮大户余延海流转了30多亩地种水稻,每年插秧都得花七八千块钱请人帮忙,费时费工又费钱。今年,镇里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后,余延海当起了甩手掌柜。
【出录音】“原来是三十多担田,也是请人插的,要插七、八天,一个人是120元的工钱,还要吃、还要烟。这现在机械插一天就可以插完。”【录音止】
如果说,过去几年可以依靠大药大水大肥来提高粮食产量,那么近两年,时间在前行,科技在发展,粮食增产也呈现出不一样的方式和理念。
孝南区朋兴乡娄港村村民沈三焕种植了三十多亩水稻,过去,他家的田块一直施的都是普通的复合型化肥,长出来的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而从去年开始,响应各级政府开展绿色增产的号召,沈三焕将30亩水稻全部施了测土配方“智能肥”, 今年水稻收获后,沈三焕前后一对比:
【出录音】“它的叶青、梗子硬、稻子的颗粒大,产量比一般肥料的产量都要高一点。100斤就现在的市场价的话,可以多卖到130、140块钱,一亩地可以增加到300多元左右。”【录音止】
据统计,2015年,全省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850万亩,应用配方肥139万吨,环境友好、生态可持续的粮食增产方式正在全省推广。
一年又一年,我们盘点收成,也守望着更美好的希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