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人民网:【回眸“十二五”】湖北农业生产迈向机械作业为主阶段 农机购置补贴破50亿

2015-12-16 17:28 人民网

人民网武汉11月4日电 (周雯)小麦精播作业、农机深松整地、秸秆机械化还田、红薯收获机……在湖北广袤的田间地头,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身影无处不在。“十二五”期间,湖北省进入农机化发展中级阶段,实现农业生产由人、畜、机械并用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之一。据湖北省农机局介绍,预计“十二五”期间该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500万千瓦,较“十一五”末增长33%;八大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5%,比“十一五”末增长17%,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机装备“高精尖” 农机购置补贴52.4亿元

10月10日,在湖北省秭归县杨林桥镇白鹤洞村,丰收的玉米田里,机械过后田间再也不见玉米秸秆,全部被粉碎成寸段还了田,而玉米已剥壳堆积在车斗里。不到一个小时,玉米收获机就已经收获完1亩多地。

“以前,掰10亩地包谷需要人工12个,剥壳需6个工,砍秸秆需要5个工,如今一台机械至少抵得上20来个人工。”该镇赵家山村党总支书记秦立威介绍,像今天这台玉米收获机一天至少能收获10亩地,机械油耗每亩地仅30元,既省工省钱又降低了劳动强度。

实际上,湖北省农机装备结构日趋优化,覆盖农、林、牧、渔业,涉及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十二五”期间,该省拖拉机保有量达130万台,播种机保有量达5.5万台,联合收获机保有量达9万台,水稻插秧机保有量达6万台。同时,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新型植保、施肥、播种和农林特产品生产及加工机械等新装备不断推向市场。

农业机械装备越来越“高精尖”,但高昂的价格常常让农民望洋兴叹。秭归县谷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法人韩宗权介绍,他所购买的这台玉米收获机售价6.8万元,享受农机补贴后实际只需要4.4万元,机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作业条件不苛刻,全镇大部分地区均能适用。

新型农机补贴少、或零补贴是新型农机购买达成数量少的首要原因。“十二五”期间,湖北省争取到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2.4亿元,是前五年16.45亿元的3倍多。

农机合作社抱团发展 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8000个

近年来,湖北省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合作形式由一家一户单干向联合社乃至联合总社方向发展。

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蔡垱分场村民韩志勇,今年带机加入荆门市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自从加入后,他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好处。“从机械的维修,到田间的操作,到跨区作业,到保险理赔,我们就省心多了。”

荆门市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4月,成立之初由几个农机维修能手组成的以农机维修为主的合作社。

“合作社刚成立的时候农机维修量并不多,不过因为服务到位,很快就有很多农机手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的规模迅速壮大,业务也从单纯的农机维修扩展到代耕代种,农机销售等领域。”荆门市五三顺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董国华介绍,目前,合作社社员从开始的5人发展到225人,农业机械达到225台套,流转土地7000多亩,流转的土地机械化率达到90%,同时,在荆门市农机局的牵线下,合作社与邮储银行签订协议,帮想够买农机而没钱的农户贷款,利息由合作社承担,这样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资金压力。

湖北省农机局介绍,农机专业合作通过抱团发展、强强联合,优化了农机装备配置,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了市场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解决了单个农机合作社面临的融资难、用工难,组织化程度低,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困难、抗市场风险能力低等诸多发展难题。”

据悉,目前,湖北省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数量达到8000个,年末人数达到12万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20%和1.2倍。服务组织数量与服务质量同步发展,为新型农机化经营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支撑。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2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