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厅从精准扶贫落脚点倒逼产业扶贫工作机制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当务之急,如何拔穷根,去穷病,这就需要有“更明确的思路”和“更精准的举措”,找到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扎扎实实办好实事,方能见到成效。
找准精准扶贫的落脚点
精准扶贫不能打乱仗,要找准落脚点。省农业厅驻村工作队自开展驻村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访贫问苦、改善基础设施、培育主导产业等这一切工作,都是在围绕着一个目标在进行,那就是增收促脱贫。反映到产业上,那就是让贫困户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石马村全村共有1400亩茶园,在调研的过程中,工作队发现茶叶作为特种经济作物,不同的家庭,经营的效益截然不同,经营好的,亩产有高达到8000元以上的,经营差的也有亩产低到1000元左右的,而贫困户家庭往往属于后者,远远没有发挥出茶园应有的效益,白白浪费了资源。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采摘劳力不足,二是大宗茶加工能力有限,三是产品品质不达标。找到了病根,工作队开始对症开方,逐一排除顽疾。
良方一: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解决劳力不足问题
从水田坝村方向走进石马村,一路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茶园,坝子上、堡子上、梁子上,一行行的,一片片的,凡是能够开垦的地块都种上了茶叶。生产季节,茶园里到处可以看到忙碌的身影,但仔细看来,都是哪些人在采茶?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有放学回家的学生娃、有留守在家的妇女,唯一缺少的是青壮劳动力。
劳动力严重不足,已成为村里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尤其是贫困户家庭,问题更为突出。我们曾在田里看到一个七十来岁的老婆婆搬张凳子坐着采茶,“家里没有现存的劳力,田里的几亩茶,就靠我和孙子在采,根本采不来”,老婆婆指着一旁年幼的孙子很无奈的告诉我们,“身体不行了,采一斤得一斤的钱,不采就什么都得不了。”靠这样一支的“386199”部队,如何能够打赢产业扶贫的战役?
产业发展急需一支生力军!
这是工作队经过一段时间调研把脉后,得出的一个统一的结论,而这支生力军就是农机专业化服务队伍。
当务之急,工作队迅速成立了石马村金土地茶叶农机服务队,制定了健全的章程,配备了微耕机、采茶机、修剪机、割灌机、机动喷雾器等茶园生产机械,培训了一批操作熟练的机手,并配套了统一的服装。
为了让这支生力军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工作队建立了“合作社+服务队+茶农”的利益链接管理机制,新成立的服务队挂靠在石马村金土地专业合作社下,由合作社统一机耕标准、采摘标准、修剪标准、病虫害统防统治标准,服务队接受合作社的管理,但在经营上保持独立,在与茶农服务过程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进行运作,获取收益。
为了鼓励贫困户参与到机械化生产中来,工作队做了不少工作。一是在思想上,与多次贫困户进行深入交流,用算细账的方法,让贫困户看的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二是针对贫困户,工作队制定了一套奖励办法。贫困户按市场价格购买农机服务,工作队年底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按照服务费30%-50%的比例,返给贫困户。既保证了服务队的市场化运作,又有效缓解了贫困户的负担。
服务队的产生,让贫困户手中的茶园产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效益翻倍提升。
良方二:扶持村级茶叶加工厂提升带动能力
在不少的茶叶产区,出现这样的现象,茶农一般只采名优茶,大叶子茶基本不采。问及原因:本地加工企业只生产名优茶,夏秋季的大叶子茶不收。从一年的产量来看,大宗茶占到大部分比例,从茶农的收入来看也占到一半,企业不加工,那么茶农就平白损失一半收益。
石马村拥有1400亩的茶园,而全村只有一个年产能不到30吨的小型加工作坊,虽然当前鲜叶收购是流动式的,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种配比显然是不科学的。
原来的石马村小茶厂,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小作坊,几台简陋的设备随意摆置那里,上面布满了灰尘,锈迹斑斑;烧火区与加工区完成混在一块,卫生环境差、空间狭小、设备老化落后、效率低,完全不能满足本村茶叶生产需要。
工作队无法忽视加工环节在整个茶叶产业链上重要性,把对石马村加工车间的提档升级作为重要任务来抓。一是针对之前厂房面积狭小的现状,进行适当扩建,增加厂房面积80平米;二是将烧火间与主体加工车间隔离开来,满足加工车间清洁化生产的要求;三是增设专门的鲜叶收购区,为茶农上门卖鲜叶提供方便,并建设鲜叶摊放平台,保证鲜叶摊放不落地。四是更新了一批先进的设备,包括滚筒杀青机、揉捻机、冷却风选的输送装置、名优茶理条机、烘青平台、摊凉车、烘焙箱等,并按照新的生产设计的要求,进行重新安装配置生产线。
改造后的加工车间,无论是卫生条件还是生产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产能达到60吨以上,同时产品与上游出口企业伍家台茶业有限公司形成市场对接,有效保障了茶农的鲜叶按照标准应收尽收。
良方三:实施绿色生产技术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产量有提升,收购有保障,但最终要获得好的效益,还需要有质量作保证,优质才会优价,鲜叶的品质在整个生产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体来看,石马村茶叶鲜叶原料品质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品种、采摘标准,还是质量安全,在全县来看都是受关注的,出现过茶贩子前来抢收的现象。出口企业伍家台茶业有限公司正是看中了石马的茶叶质量安全,才签订了购销协议,也正是因为这个,石马的茶叶鲜叶收购价总是高于外面的价格。
从现状看,石马村茶叶基础是好的。但工作队清醒认识到,质量安全是一把双刃剑,管理好了,可以实现优质优价,奇货可居;管理的不好,一旦出现质量安全事件,对产业的打击将是不可承受的。因此,如何将目前的优势保持下去,工作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开启了“猪—沼—茶”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今,在石马村大坝集中连片茶园中,可以看到一个个沼液喷头如雨后春笋般的矗立在茶行中央,煞是壮观。这是工作队今年花大力气实施的一个生态农业项目,该项目配套资金71万元,建成240 m3的沼液调配池,配套管道及运输设施,对石马村大坝集中连片的茶园实施无动力沼液喷灌施肥,覆盖茶园面积近200亩。通过该项目,将沼液等有机肥输送到茶园中来,有效减少茶园化学肥料使用。
二是开启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目前很多来到石马的游客,很容易被那一面面悬挂在茶园中的黄色、蓝色的“旗子”以及矗立在茶园中的“路灯”所吸引,不明就里都会很惊讶询问是干什么用的,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很自豪的告诉他们那是茶园防治病虫害用的。如今,项目覆盖的1000多亩茶园中,依靠测报灯、性诱剂等建立起了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培养茶农“防大于治”的防治理念;配置了吸入式太阳能杀虫灯30台、粘虫色板2万张,建立了茶叶生物农药专柜,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指导茶农科学使用生物农药,依靠村农机服务队进行统防统治,从根本上杜绝化学农药的使用。
三是建立健全产品可追溯制度。对于加工企业而言,在收购区建设茶农鲜叶小样留样柜台,追溯产品质量安全,这是一个有效保证茶叶质量安全,而又很便于操作的手段。在工作队的建议下,石马茶叶加工车间很快建立了一个这个留样柜台,对每一天前来卖鲜叶的茶农进行小袋记名留样,分组保存在留样柜里,直到这一批产品销售出去抽检合格,样品方可销毁。一旦产品抽检出了问题,就可以通过小样检测,追溯到卖鲜叶的责任人。有效保证茶叶质量安全。
后记
产业扶贫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培育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充分发挥资源最大效益的同时,还要极力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要搞掠夺性经营,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