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焚烧危害、成因及对策浅析
农作物秸秆焚烧危害、成因及对策浅析
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农作物秸秆是农作物收获经济部分以后在田间的剩余副产物,如水稻秸秆、油菜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高粱秸秆等,是一种来源广泛、用途多样的生物质资源,可以用做肥料、能源物质、食用菌基料、粗饲料以及工业原料等。近年来,在茬口紧、农村劳动力匮乏、农业收益低下等因素影响下,秸秆就地焚烧在夏收秋收季节随处可见,“白天狼烟四起、晚上熊熊烈火”,严重的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尽管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禁止秸秆焚烧,为什么秸秆焚烧还屡禁不止呢?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对秸秆焚烧引起的危害出发,分析了秸秆焚烧的成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1 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
1.1 损毁财产
露天焚烧秸秆具有不可控性。不管是北方小麦秸秆还是南方油菜秸秆,农民收获后往往顺手将秸秆点燃,而此时正值干燥多风季节,火势借着风力越烧越旺,容易转移到相邻地块,导致尚未收获地块的作物也被点燃,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尤其是在林地边缘后果更加严重。秸秆焚烧还容易引起其它公共财产的损害,比如导致输电线路、通信线路损毁等。
1.2 污染环境
秸秆焚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CO2、CO、SO2、NOx,尤其是CO2、NOx这些物质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秸秆焚烧除了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外,还产生大量可吸入颗粒(PM10),严重危害身体健康。露天燃烧秸秆产生大量烟尘形成浓雾,导致可见度下降,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带来交通隐患。
1.3 浪费资源
经农业部统计,2010 年全国共产出农牧业秸秆约7亿吨,经科学利用秸秆还田,相当于500多万吨尿素、800 多万吨磷肥、800多万吨钾肥,相当于全国每年化肥施用量的四分之一。秸秆焚烧导致大量固定的碳氮素排放到空气中,未得到有效利用,是一种资源浪费。坚持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提高土壤生物活性,从根本上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1.4 降低土壤肥力
秸秆焚烧损失了大量的碳氮等物质,导致土壤结构破坏。秸秆焚烧导致土壤中动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烧死,数量较焚烧前明显减少;还使土壤中原有腐殖质矿化固定,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农作物的生长因而受到影响。
2 秸秆焚烧成因分析
针对秸秆焚烧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定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政策,但是为什么秸秆焚烧屡禁不止呢?我们从农民、企业、政府三个主体方面入手,分析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
2.1 从农民角度进行分析
在秸秆焚烧的行为过程中,农民是主体。分析秸秆焚烧的原因首先要从农民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尽管农民知道秸秆焚烧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但是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使他们不得不就地焚烧秸秆。
2.1.1 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
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问题严重,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在我们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留守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在50岁以上,且以妇女居多。在“三夏”、“双抢”时期,劳动强度大,茬口间隔短,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处置秸秆资源,采取的措施往往是直接焚烧掉。同时,化肥在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50%以上,而秸秆不是唯一的肥源物质。
2.1.2 秸秆利用成本高、收益低
秸秆焚烧另一个诱因是秸秆利用成本过高。秸秆还田是处置秸秆资源最直接有效地途径,然而秸秆还田需要大量劳动力或者额外的机械动力,增加了农民种田成本。我们看一组数据,每亩增加动力成本30元以上;在“双抢”季节,农村劳动力资源短缺,每个劳动力工资可以达到100元/天;一般而言一亩田除去人工、农资(种子、化肥、农药)等投入,纯收益在1000元左右;外出务工每天收益在150元以上,对比而言 ,种田效益较低,农民不愿意额外增加支出;外出打工收益远远大于种田收益。当前农业的增产往往是通过使用大量的化肥,而秸秆还田产生的直接效益不明显,农民看不到产生的直接效益,主观认为秸秆还田对作物没有影响,一烧了之。
2.1.3 秸秆还田严重影响农事
秸秆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物质,还田后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腐烂。在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制区域,茬口之间时间较短,上季秸秆还田严重影响到后季作物的耕作,这种情况在我国南方水旱轮作区域尤为明显。在小麦、早稻或者油菜收获后秸秆还田区域,由于秸秆较硬,导致农民在移栽中晚稻时难以栽秧。尽管近年来水稻直播技术已经在大面积推广,但是秸秆还田后导致水稻发芽率下降,需适当增加播种量,才能保证出苗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投入。
2.1.4 其他因素
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是一种很好的粗饲料,能够为反刍动物提供大量的粗纤维。但是,由于近年来国家农机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农村逐步实现了“以机代牛”,秸秆饲用价值逐渐消失。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使用日益广泛,农民对柴草的需求下降。同时,农民对秸秆焚烧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焚烧后的秸秆富含钾肥,适合中性和酸性土壤,对种庄稼有好处,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如何引导农民秸秆还田、改变固有的焚烧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从企业角度分析
我国每年的秸秆总量在6亿吨以上,这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但是目前我国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很少,究其原因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在秸秆综合利用的过程中获得的利益较少。
2.1.1 投资成本高,效益回报低
以一个年加工3000吨压块厂为例,需要厂房300平方,投资约20万元;压块设备投资约20万元;需要一台100KV的变压器及相关电力配套设施,电力投资约20万元;再有一些其它附属设备,总投资约80万元左右。以处理水稻秸秆为主,因为区域内实行秸秆全面禁烧,所以秸秆收购价为120元/吨,再加上加工费等实际成本约为330元左右,而销售价格约为380元左右,收益较少。
2.1.2 秸秆收、贮、运难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化经营程度较小,一家一户收获的秸秆量较少,不愿意运送秸秆到企业。企业在收贮秸秆的过程中增加了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导致秸秆加工企业原料不足。
2.3 从政府角度分析
为了更好的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补贴措施,在秸秆焚烧高峰季节加大了巡查力度,但是秸秆焚烧现象依然严峻。这是一个需要政府反思,积极寻找对策去解决的问题。
2.3.1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秸秆禁烧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农民环保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单靠禁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千家万户秸秆处理的问题。另外,秸秆禁烧监管力度不强,执法手段也比较薄弱。
2.3.2缺乏正确的引导
如今,对于秸秆综合利用,虽然提出了不少解决的办法,但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具体性,大多以行政手段和奖惩措施为主,无人去做秸秆利用的组织、协调和转化工作,只堵塞不开流,导致禁烧工作收效不大。
3 秸秆禁烧的治理措施
为有效解决秸秆露天焚烧问题,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通过用行政手段的“堵”,还要用补贴政策的“疏”,疏堵并用才是解决秸秆焚烧难题的关键。
3.1 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
各级人民政府是推进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行政首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和工作协调机制,以及考核评价机制。通过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引起各级政府对秸秆资源露天禁烧的高度重视。完善区域联动、部门协调、县乡为主、村组落实的防控机制,确保秸秆露天禁烧任务细化到田、责任到人
3.2 明确秸秆资源应用方向
从源头防控秸秆资源露天焚烧现象,以禁促用;结合政策措施,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以用促禁。秸秆综合利用,优先为农业服务:在全省大面积推广秸秆还田是利用秸秆资源的直接有效途径;结合农业生产布局,发展秸秆饲料、食用菌基料;推广以秸秆为原料的农村新能源利用技术;在有条件地区深加工秸秆,增加秸秆附加值,从而形成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
3.3 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按照农业布局编制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规划,不断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并建立财税、土地、信贷、保险、政府采购等扶持政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快技术转化应用。
3.4 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
针对秸秆禁烧要面临千家万户的问题,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社区等基层组织的作用,配合当地政府做好秸秆露天禁烧的宣传工作,并将秸秆露天禁烧情况作为农村文明创建重要内容;落实露天禁烧责任,实行重点管控、专人监管、定点巡查,及时制止违法行为。
3.5 建立秸秆收贮转运体系
建立健全的秸秆转运体系是秸秆工业化应用的关键。根据当地种植制度、秸秆利用现状和收集运输半径,因地制宜建设农作物秸秆收集储运站。要充分农民、农村合作社等民间服务组织作用,运用打捆机、捡拾机具等,收集农作物秸秆。要适当减免秸秆过路、过桥等运输费用,减少成本投入。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社会服务组织建立秸秆收集储运体系,是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3.6 加强宣传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露天焚烧秸秆的危害性以及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营造有利于秸秆露天禁烧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鼓励、支持环保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积极参与秸秆露天禁烧工作。
(王忠良 易妍睿 吴润 戴志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