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外向型农业战略规划 (2015-2020)
为加快实施湖北外向型农业战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提高我省农业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在认真总结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编制《湖北外向型农业战略规划(2015-2020)》。
一、湖北外向型农业的主要成就
(一)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
近年来湖北省农产品出口整体呈现大幅增长态势。2013年,全省农产品出口18.9亿美元,在全国位居第8名。传统特色农产品出口持续稳定增长,逐步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主导产品。2013年食用菌、淡水产品、活性酵母、天然蜂蜜、鲜鸡蛋、活猪出口额分别为8.73亿美元、2.70亿美元、1.15亿美元、5022.4万美元、3309.8万美元、2308.6万美元和2196.4万美元。我省先后启动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示范基地等建设,已建成15个省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3个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个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和1个出口食品加工质量安全示范区,由基地提供的产品占全省出口农产品总额的80%以上。
(二)对外投资发展较快
随着我省大力推行外向型农业战略,一些企业到亚、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开展杂交种子育种工作,投资重点目前以上游种植环节为主并逐步向农产品收储、加工、物流等下游环节延伸。境外农业投资主体涵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与农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区域和领域不断扩大,已与老挝、柬埔寨、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全球10多个国家开展农业合作,合作范围包括水稻种植、旱作物示范种植、蔬菜种植、养猪、农业机械、农田水利、水产养殖、畜牧、粮食加工等诸多领域。
(三)南南合作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省先后向塞拉利昂等13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农业技术人员共300多人次,占全国派遣总量的三分之一。
(四)援外项目稳步推进
近年来先后成功地承担了国家对塞拉利昂、刚果(金)、多哥、几内亚比绍、塞内加尔等多个非洲国家的援外项目,项目涵盖从水稻育种、良种示范培训、农业技术指导,到沼气池的开发等多个方面。2010年以来我省先后争取承办商务部的28个援外农业培训项目,共培训了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农业官员与技术管理人员。我省自2010年以来派出涉及农业技术人员及从事农业相关的劳务人员近千人。
二、发展环境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出口总额偏小,结构不尽合理
首先,虽然目前我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在全国的位次排在第8名,但仅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7%,只有山东省的12.4%。其次,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推广不够。出口农产品中60%为初级产品,30%为初加工产品,精加工产品不到10%。
2、企业主体缺位,开放内生动力不足
首先,我省农业企业境外投资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依赖政府推动,到目前为止,省内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赴海外进行农业开发的成功案例不多。其次,农业企业涉外经营存在畏难情绪。我省农业企业普遍缺乏掌握外语、了解国际规则和熟悉国际市场经营的管理人员,对投资国的有关农业产业政策、农产品市场潜力、劳动力素质、风土人情等情况了解甚少,海外投资风险较高,以致部分投资项目陷入困境。
3、中介组织及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目前我省外向型农业中介服务组织数量少、信息渠道不畅通,加之缺乏行业协会的协调,一些出口企业为抢占市场,竞相压价、恶性竞争,严重损害了企业和农民的利益。
4、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不配套
目前我省财政尚未安排专门资金用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在境外农业投资审批权限、税收等方面也尚未出台配套政策;不仅无法与沿海省市相比,甚至还不如安徽、湖南、江西等周边省份。
(二)面临的挑战
1、竞争加剧,投资门槛逐步提高
发达国家通过农业“走出去”加紧抢夺世界农业资源,致使我省农业企业境外投资竞争加剧。
2、保护主义抬头,“绿色壁垒”加高
一些国家为了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进口农产品征收高关税和反倾销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提高了农产品进口技术标准。
3、部分国家局势动荡,投资风险加大
目前,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是我省农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区域,但很多国家风险评级高,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业务拓展的难度与风险。
4、西方国家干扰,外部舆论造成负面影响
某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对他们的势力范围、战略利益构成了现实威胁,千方百计阻扰中国对非投资,部分西方媒体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定义为“新殖民主义”,这对未来我省农业“走出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有利条件
1、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合作的愿望强烈
一些非洲国家由于政治动荡、自然灾害、农产品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再加之人口增长迅猛等原因,粮食短缺问题非常严重;亚洲也有不少发展中国家,粮食综合产能较低。这些发展中国家对借鉴我国农业发展经验,加强与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有强烈的愿望。
2、党中央对农业“走出去”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接连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重振“万里茶道”的重大发展战略。这对加快湖北外向型农业发展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项目,积极承接国家向中亚、西亚援建的农业国际合作项目,利用“汉新欧”班列经由新疆边境口岸阿拉山口出境,开拓湖北特色农产品出口欧亚市场;并通过策划重走“万里茶道”,恢复史上久负盛名的湖北羊楼洞青砖茶、红茶在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的市场份额。
3、湖北有条件推进农业“走出去”
首先,湖北农业科技实力雄厚,在水稻、油菜、食用菌、瘦肉猪品种、柑橘等多个学科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如能调动这些农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农业“走出去”工作,必将释放出巨大的活力。其次,我省拥有一批领先全国的特色产业,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8年全国第一,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魔芋产业规模连续5年全国第一,具有很大的出口潜力。第三,湖北国际交流合作资源丰富。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农业合作交流备忘录,作为南南合作的重要参与省份,与刚果(金)等几十个亚非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握外向型农业建设四个方面重点工作。从湖北省情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以基地建设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确保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发挥农业援外优势,争取并做好南南合作和国家援外农业项目,立足非洲、巩固周边、开拓拉美澳和中东欧,搭建外向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扶持外向型农业市场主体,组建农业“走出去”跨国企业联盟,加快形成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农业“走出去”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我省外向型农业水平。
(二)基本原则
1、规划引导,有序推进
外向型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为了保证外向型农业工作推进的规范有序,必须对今后一段时间我省外向型农业的努力方向、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产业布局等进行科学规划。一是要集中于农业资源丰富、投资环境稳定且与我国关系良好的国家,在非洲和周边国家取得重大进展,在拉美澳和中东欧区域农业投资合作开发取得突破;二是要能够充分发挥湖北省的资金、科技和经验优势。
2、市场主导、龙头带动
一方面,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企业在出口农产品和境外农业投资过程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发展速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更多的湖北农业企业“走出去”,整合国内及省内资源,强强联合,形成湖北农业“走出去”企业联盟,打造农产品出口的巨型航母和农业境外投资的“联合舰队”。
3、政策扶持,优化环境
实施外向型农业战略,要深刻把握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积极探索建立加快外向型农业的财政、信贷、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体系,重点在基地建设、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宣传推介、品牌建设、出口信保、反倾销应诉、风险规避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扶持,通过综合利用对外援助项目、重大项目安排、信息提供及信贷支持等方面,对我省外向型农业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持。
4、科技引领,注重质量
破解当前我省农产品出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双低”的难题,根本出路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构建以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龙头企业自建研发中心,积极参与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以基地建设为基础,推进标准化生产,切实提高出口农产品质量。
(三)发展目标
——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到2020年,农产品出口总额突破40亿美元,培育1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培育6家农产品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10家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20家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60家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大型出口企业;创建5-6个出口农产品知名品牌,建立2-3家湖北省出口农产品加工群和物流中心,建立出口农产品贸易服务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工作继续稳居全国前列。继续争取农业部、商务部等国家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项目,建成2-3家在全国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援助国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示范基地和示范农场,争取承办具有代表性的援外农业培训项目,确保湖北省农业外经工作在全国的领先位置。
——农业境外投资稳步增加。逐步建立覆盖粮棉油糖等重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收储、运输、经销等各个环节的境外农业投资产业链体系,提高重要农产品的境外“权益产量”和“产能储备”。到2020年,力争湖北省企业在境外粮食(水稻、玉米、大麦)、大豆、棉花(籽棉)、甘蔗和畜禽产品产能分别达到100万吨、60万吨、10万吨、150万吨和250万(头/只),利用境外土地面积为34万公顷。
四、区域布局与项目建设
(一)区域布局
1、主要出口农产品区域布局
(1)食用菌
主攻方向:食用菌以香菇、黑木耳、双孢菇为主,提高其质量和单产,集中连片、搞好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优势区域:香菇、黑木耳重点布局在随县、广水、曾都、东宝、钟祥、京山、远安、当阳、房县、保康、南漳、枣阳、谷城等县市区;双孢菇重点布局在公安、石首、监利、应城、安陆、赤壁和仙桃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20年,在随县、远安、房县、保康、南漳、广水、东宝、钟祥、京山、新洲等县(市、区)建立高标准生产基地,出口总额力争突破15亿美元。
(2)淡水产品
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和生态健康养殖,主攻产品精深加工和新工艺研发创新,打造精品名牌,推动以小龙虾、河蟹、斑点叉尾鮰为主导品种的淡水产品出口不断增长。适度引进和加工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形成水产品贸易新的增长点。
优势区域:重点布局在江汉平原潜江、洪湖、仙桃、鄂州、江夏、宜都、浠水、长阳、新洲、监利等市县。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养殖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渔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服务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小龙虾、河蟹、斑点叉尾鮰等主导品种出口较快增长,力争淡水产品出口额突破6亿美元。
(3)活性酵母
主攻方向:以酵母产品为基础,快速扩大酵母业务的全球市场;充分发挥酵母技术优势,持续发展壮大酵母抽提物、食品原料、动物营养、营养健康等新业务领域;着力培育新型酶制剂等生物新领域。
优势区域:宜昌
发展目标:到2020年,以烘焙、YE调味、生物新能源、动物营养、生物培养基,以及人类营养健康等六大领域产品为主导,力争出口额突破3亿美元。
(4)茶叶
主攻方向:大力实施“1+3”工程,即巩固绿茶,完善提升乌龙茶,重点开发湖北青砖茶和宜红茶,牢牢围绕“拓展、升级、提质、增效”八字方针,不断寻找湖北茶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通过实施湖北茶叶蓝海战略,重走“万里茶道”与“丝绸之路”,以品种改良为基础,以提升品质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核心,高度重视茶叶的内质标准,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大力促进茶叶出口。
优势区域:在恩施、鹤峰、宣恩、咸丰、利川、五峰、夷陵、宜都等县(市、区)建设名优绿茶、宜红茶和乌龙茶板块;在英山、罗田、麻城、红安、大悟、孝昌等县(市)建设名优绿茶和出口茶板块;在竹溪、竹山、武当山、房县、保康、谷城、南漳、神农架等县(区)建设高香绿茶、乌龙茶板块;在赤壁、咸安、崇阳、通城、通山等县(市、区)建设名优绿茶及边销茶板块。
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实施湖北茶叶蓝海战略,组织湖北名茶重走万里茶道,使品牌唱响全国、走出国门,茶叶出口额力争突破5亿美元。
(5)蜂蜜
主攻方向:以养蜂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为基础,推进生产标准化,提高养蜂产业化程度,充分发挥社团组织服务功能,促进养蜂组织化建设,提高养蜂业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养蜂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优势区域:在鄂州、麻城、黄梅、崇阳、随县、曾都,安陆、孝昌、沙洋、房县和神农架林区等植物花卉较多的县(市、区)建立蜜蜂放养基地。在江汉平原及油菜主产区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在神农架、鹤峰等山区建立中华蜜蜂保护和繁育基地。
发展目标:到2020年,通过标准化生产和拓展蜂产品产业链,力争出口额突破1亿美元。
(6)活猪和鲜鸡蛋
主攻方向:加快畜禽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建设,完善重大疫病防控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防疫防控,强化食品安全,大力推广标准化和实用技术,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发展健康养殖,推动“两型”发展,实现向技术集约型畜牧业的转变。
优势区域:对于生猪而言,以长江、汉江流域县(市、区)为重点,建设与龙头企业相配套的生猪产业板块基地。包括襄阳、松滋、钟祥、随县(含曾都)、仙桃、潜江、当阳、夷陵、枝江、京山、南漳、恩施市、枣阳、鄂州、天门、黄陂、武穴、沙洋、宜城、通城、公安、宜都、江夏、监利、老河口等25个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谷城、汉川、安陆、大冶、阳新、巴东、利川等县(市);对于鲜鸡蛋而言,以建设京山、应城、云梦、安陆、钟祥、沙洋、仙桃、公安、荆州区、石首、新州、浠水、团风等蛋品大县为重点,形成鄂中、鄂东存笼1亿只良种蛋鸡板块。
发展目标:到2020年,活猪和鲜鸡蛋出口1亿美元以上。
(7)水果及水果罐头
主攻方向:以抓好板块基地建设为基础,做好水果市场细分,加快品种结构调整,抓好“早熟”、“晚熟”品种发展,实现均衡上市,做好水果分级、保鲜、存储及精深加工,果园面积发展到700万亩。
优势区域:以巴东、长阳、秭归、兴山、夷陵、点军、当阳、宜都、枝江、松滋、东宝等县(市、区)为核心示范区建设优质柑橘板块;以丹江口市、郧阳区为核心示范区建设宽皮柑橘板块;以老河口、枝江、钟祥、京山等县(市)为核心示范区建设优质梨板块;以枣阳、随县、广水、孝昌、孝南等县(市、区)为核心示范区建设优质桃、枣板块。
发展目标:到2020年,各类水果罐头出口额力争突破5000万美元。
(8)高山蔬菜、水生蔬菜
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契机,以无公害产品为主导,大力推进高标准蔬菜标准园建设。以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为重点,从土壤重金属、大气环境、品种选用、灌溉水源、肥料使用、病虫综合防治、采收标准等环节规范生产流程,建立蔬菜预冷、分级、包装库,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促进蔬菜加工。
优势区域:对于高山蔬菜而言,以长阳、五峰、兴山、秭归、恩施、巴东、建始等县市区为重点区域;对于水生蔬菜而言,以蔡甸、江夏、汉川、洪湖、孝南等县市区为重点区域。
发展目标:到2020年,高山蔬菜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水生蔬菜出口5000万美元。
(9)魔芋
主攻方向:充分利用湖北在魔芋生产方面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培育、扶持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产能、丰富产品和强化合作;以促进农民致富为重点,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强基地,基地富农民”的产业良好发展格局,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动力,不断研发新产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优势区域:恩施、建始、咸丰、巴东、长阳、五峰、保康和竹溪等县市区。
发展目标:到2020年,出口澳大利亚、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出口创汇近1亿美元。
2、投资重点产品、区域分布与投资方式
作为国家外向型农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企业境外农业直接投资要按照国家整体部署,结合自身优势,合理确定重点产品、区域分布与投资方式。
(1)重点投资产品
未来一段时期内我省应选择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甘蔗、茶叶、畜禽产品、大麦、苜蓿、燕麦等作为我省境外农业直接投资的重点产品。
水稻、玉米。为确保粮食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除了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和资源利用率外,境外投资农田生产成为一个重要的补充手段。作为粮食主产区,湖北在杂交水稻、玉米和旱粮稳产高产方面具有技术优势,今后湖北农业可利用在塞拉利昂和莫桑比克等国家开展境外示范种植打下的良好基础和丰富经验,继续在非洲拓荒开垦开创新的业绩。
大豆。作为食用油脂和蛋白食品原料以及重要的蛋白饲料来源,近年来全球大豆需求量持续稳定增长,加之近年来巴西、阿根廷、美国等将大豆作为生物能源原料的生产步伐加快,全球大豆需求量可能出现激增;我国近年来大豆严重依赖进口,2013年大豆进口量为6340万吨,同比增长10%,进口大豆已占国内供给总量80%以上,进口量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为维护国内大豆产业安全和有效保障国内大豆需求,我省应将大豆作为境外农业投资的重要产品。
棉花。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净进口国。棉花进口量逐年增加,2013年中国棉花进口量为414.9万吨,同时由于对国际棉花价格影响较小,未来我国依靠大量进口满足国内纺织工业需求的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为减少棉花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不利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应将棉花作为我省境外农业投资的重要品种。
甘蔗。作为蔗糖和生物能源原料,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受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食糖进口逐年增加,2013年我国进口食糖454.6万吨,将甘蔗作为重点产品是基于保障国内需求、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产业链转移和实现经济效益的选择。
畜禽。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饮食消费结构逐步转变,对畜禽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进口增长迅速。2013年牛肉进口29.4万吨,同比增379.3%;羊肉进口25.9万吨,同比增108.8%;猪肉进口58.4万吨,同比增11.7%;奶粉进口86.4万吨,同比增49.3%。湖北省畜牧养殖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省外向型畜牧龙头企业可将畜禽产品作为重点产品投资国外,谋求更大的发展,可有效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满足国内需求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大麦。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国,2013年我国啤酒产量已达5061.5万千升。在啤酒产量连年增加的同时,作为啤酒原料的大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却连年下滑。2013年中国啤酒业原料对外依存度已达65%。面对国内强劲的市场需求,我省在境外农业投资时可将其作为重点产品,采取大规模农场种植的方式,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利润。
苜蓿。近年来我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养殖体系,构成庞大的草产品需求市场。对于奶牛养殖业而言,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对于有效提高奶牛的单产水平十分重要,2013年我国苜蓿进口量突破75万吨。我省在境外农业投资时可将其作为重点产品,采取合资或独家经营方式大面积种植,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
燕麦。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全球燕麦市场走高且需大于供,燕麦已成为继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之后的全球第五大粮食作物,2013年中国进口燕麦4.28万吨。我省在境外农业投资时可将其作为重点产品,采用优良品种和农场大规模种植的方式,提高国内需求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2)重点投资区域
从目前全球土地资源情况来看,适宜大规模合作开发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拉丁美洲和非洲。这些地区和国家土地资源丰富,与我国农业互补性较强,适合重点产品种植,具有良好的合作环境,且湖北省目前已具备一定的境外农业开发合作基础。东南亚国家在水稻生产方面具有资源禀赋优势,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是水稻主产国,这些国家与我国接壤,经贸往来密切,双方间便于合作。俄罗斯、乌克兰和中亚国家农业资源丰富,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大豆主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是棉花主产国,双边农业合作基础好、渠道多,吸引外资政策力度大,且我国当前正在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之与我国领土临近或接壤,便于产品回运。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拉美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与我国政治关系稳定且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了投资合作、贸易合作协定。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是大豆主产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全球大麦和畜产品主产国,产量大、品质好,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和开发前景。非洲国家是我国对外援助和经贸合作的重点对象,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金)、塞拉利昂、马拉维、肯尼亚、坦桑尼亚、安哥拉、中非、津巴布韦等国家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发展农业愿望强烈,与我国建立了稳定良好的外交关系,对我国农业发展政策和经验高度认可,湖北省参与的境外农业示范项目成效显著、影响大,开展境外农业投资基础较好。
(3)投资方式
一是采取长期租用土地和独家经营的方式。二是采取合资方式,以共同出资的方式与当地人联合经营,被投资国提供土地,我方企业提供资本和技术,在投资比例方面,被投资国政府提供土地等方式出资51%,我方以提供农业机械、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方式出资49%。三是通过资金、技术入股、控股当地农业生产集团和农产品贸易公司的方式,或在被投资国直接建立贸易公司,与当地农户签订购买合同的方式确保供应,进而掌握农产品特别是主粮的生产自主权和出口渠道。
3、援外项目与南南合作重点区域与产品选择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应按照“立足非洲、巩固东南亚和大力开拓拉丁美洲”的原则,布局湖北省农业援外与南南合作项目。具体分别如下:
⑴立足非洲
在前期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塞拉利昂、加蓬、加勒比海、孟加拉、安哥拉、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马拉维、肯尼亚、安哥拉、中非等有良好合作基础的非洲国家和地区的援助力度,通过农业示范中心的建设,对这些国家在水稻等重点品种农地整理、新品种培育、农业机械、灌溉等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生产设施及技术予以大力支持。
⑵巩固东南亚
作为中国的紧邻,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自然资源丰富,特别适合种植水稻、甘蔗等作物品种,受制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单产较低,同时中国与这些国家有着较为良好的双边关系,湖北省有该方面的技术优势,因此下一阶段要将东南亚部分国家作为我省农业对外援助的重点区域,从技术、设备、基础设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大对这些国家在水稻、甘蔗等品种种植的支持。
⑶开拓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土地资源潜力巨大,气候适宜,多数国家政局稳定,农业生产已颇具规模但生产率相对较低,墨西哥以生产玉米著称,而巴西、阿根廷的棉花、大豆种植在全球也享有盛誉。另一方面,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较为先进,因此,中国和拉美在投资农业生产的领域互补性很强。同时,近年来我国与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有着密切的高层政治交往与经贸往来,先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因而未来一段时间湖北省在境外援助项目方面应将拉丁美洲作为重要选择区域,在重点产品选择方面,应以大豆、棉花为主。
表1 湖北省农业境外投资重点产品与区域分布
投资区域 | 重点投资国家 | 重点投资产品与项目 |
东南亚 | 泰国、越南、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基斯坦、 | 水稻、甘蔗、加工与物流 |
非洲 | 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刚果(金)、塞拉利昂、马拉维、肯尼亚、安哥拉、中非、津巴布韦 | 水稻、玉米、棉花、甘蔗种植加工和物流,畜牧养殖、加工和物流 |
大洋洲 |
澳大利亚、新西兰 | 畜牧业养殖、加工与物流,大麦、燕麦和苜蓿种植、加工与物流 |
拉丁美洲 | 巴西、阿根廷、墨西哥 | 大豆、玉米、加工与物流 |
俄罗斯、乌克兰与中亚国家 | 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 棉花、玉米、大豆等种植、加工与物流 |
(二)项目建设
1、湖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按照《湖北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认定办法》,大力推动示范区的创建。在大力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出口农产品生产的国际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着力构建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对外贸易产业集群,提高湖北省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到2020年,力争建设40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6家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0家示范区农产品出口争取达到20亿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0%以上。
2、在重点投资区域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
为了对农业“走出去”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我省在境外需重点建设水稻、玉米、畜禽屠宰、籽棉、蔗糖等加工项目。如在莫桑比克建设日加工能力为1000吨的稻谷生产线,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建设日加工200吨、年加工5.5万吨的玉米深加工生产线,投资7亿元在莫桑比克建设日压榨甘蔗5000吨、年加工150万吨的蔗糖加工项目,投资3亿元在莫桑比克建设日加工200吨、年加工6万吨的籽棉加工项目,投资3亿元,在澳大利亚建设年屠宰加工5万头肉牛、羊的屠宰加工厂等。
3、在重点投资区域建设仓储物流项目
随着我省农业境外投资海外农场的扩大与农产品加工项目的落实,需要建立一体化的仓储物流链以满足市场需求及相关配套服务。到2020年,在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马拉维、津巴布韦、乌克兰、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家建设大中型仓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及配套设施,使其成为产品和生产资料流通的重要集散地。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形成以仓储物流为桥梁纽带的湖北省企业境外农业投资一体化的经营网络,掌握产品和资源流通的主动权,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企业经营范围,有利于打造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
4、在重点投资区域建设良种工程项目
为发挥我省在种业科研与经营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及产业化发展,应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水稻出口力度,依托援外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立农作物引种基地,划出一定面积作为引种试验试种区和农作物生产区,将试种成功的农作物品种在农作物生产区进行栽培和严格的田间管理,对农户进行展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鼓励我省种业公司采取合作合资方式在当地组建种子公司,抓好优质棉花、水稻、油菜、玉米等农作物的配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构建现代种业繁育、生产、加工、质检、供应与服务一体化体系,加快湖北种业走出去。
5、在重点投资区域建设综合培训项目
外向型农业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国际市场经营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为有效促进我省外向型农业的发展,要开展企业对农产品贸易、农业境外投资等领域的综合培训,为我省境外农业开发、开拓国外农产品市场提供支持。继续完善“部省共建,以省为主”的培训机制,围绕对外投资审批程序、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环境综合评估、技术适用性、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外语、国际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主题,针对企业高管、中层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等不同受训群体,开发近期、中期和远期不同阶段的培训模块,制定差异化的培训目标和内容,确保培训领域和人员全面覆盖。通过实施综合培训项目,提高湖北省外向型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人员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实施我省外向型农业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工作
基于我省外向型农业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外向型农业战略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如下:
(一)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以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为主要抓手,按照出口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实施从育种到加工储藏一体化的出口农产品全流程和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导向,不断延伸产业链。强化国际市场营销和品牌化建设,逐步从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到出口高附加值的深加工品牌产品与初级农产品并重转变。通过上述措施将示范区建设成为我省现代农业标杆,在快速扩大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通过带动示范效应加快农业强省建设的步伐。
(二)争取获得更多的援外项目,提升援外工作水平
充分发挥我省农业科教优势,以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生产研发和培训工作为重点,将援外项目与促进我省农业技术、经贸合作和农业境外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管理协调,优化政府服务,努力做到精心组织,积极协调,注重特色,优质、高速、实效地完成各项援外任务。
(三)加强对国外战略资源的利用,有效保障国内供给
在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和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断出现新挑战的大环境下,保障粮食等战略性资源的有效供给尤为关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深层次上实现国内外各类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应对国内农业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双重约束困境。将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靠国内生产难以满足、对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运行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农产品,如水稻、玉米、大豆、棉花等,作为我省境外农业投资开发的重点。
(四)加强对外向型企业的培育,提升国际竞争力
企业是实施外向型农业战略的主体和关键力量,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鼓励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涉农企业,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大型国有农场,通过兼并、收购、控股、中外合资等形式实行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进一步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形成一支强有力的作战兵团,参与农业国际竞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指导,做好顶层设计
为加强湖北外向型农业战略推进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组织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精干力量,完成《湖北外向型农业战略规划(2015-2020)》的编制工作,由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批并发布。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大力推进湖北外向型农业战略的具体扶持政策和专项行动计划,强化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外向型农业战略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省委省政府对外向型农业战略工作的宏观指导。
(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协调机制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
经省政府批准,由农业厅担任湖北农业“走出去”联席会议召集人,发改委、省商务厅、财政厅、外侨办、农垦局、国开行等7部门分管负责人担任成员,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
2、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协调,增强合作和服务意识,为我省农业“走出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举行不定期和定期会议,不定期会议可由相关部门建议召开,主要讨论农业“走出去”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突发性重大事件并协调解决,定期会议是规定的年度工作会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对下一年度我省农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任务进行部署。
(三)加大财税扶持,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设立湖北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由省级财政拨款,到2020年建设40家特色明显、集中连片、规模较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项目资金重点用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生产、新品种引进改良、新产品研发项目、加工、检测检疫设备引进和开发、病虫害防治、无(低)毒农药推广和使用项目。二是设立湖北农业“走出去”建设专项资金,每年由省级财政拨款。重点用于我省农业“走出去”人才储备、信息平台建设和相关培训等,对农业“走出去”企业在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市场准入、国际认证等方面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对境外农业合作开发、境外农产品加工贸易项目、境外农产品加工科技园区等给予奖励。三是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税务等相关部门对我省农业“走出去”提供便利化措施,实施农产品出口“通关一体化”和检测检验绿色通道,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农业境外投资所得税抵税、税收延付等税收制度,对返销国内的境外开发农产品实施税收优惠。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和援外资金,用足用好国家鼓励农业“走出去”的各项优惠政策。
(四)强化金融支持,改善融资环境
一是由政府出面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积极争取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湖北省农业“走出去”提供信贷、保险支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信贷和投资优惠贷款。二是建立境外投资风险基金、投资贴息专项资金,在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达成的合作协议备忘录中,确定一部分资金额度支持农业“走出去”项目。三是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武汉营业管理部的引导作用,在其业务范围内积极为我省农业“走出去”企业提供投资咨询、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投资保险等业务。四是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研究制定适合湖北农业“走出去”企业特点的多品种授信、国内外结算等方法制度,逐步扩大和丰富境外资源抵押担保的范围与方式,为湖北农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五)建立信息平台,强化风险管理
一是加强我省农业“走出去”重点国家、地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建立省市县三级农业“走出去”信息采集和咨询服务平台,及时发布国家和我省农业“走出去”的政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权威的国外市场需求、投资环境、法律法规、文化宗教、行为方式、企业资讯和农业资源合作模式等关键信息。二是构建我省农业“走出去”风险防范体系,对已经走出国门的外向型农业企业和人员,建立起全覆盖的企业、项目和人员信息,一旦境外出现情况,能迅速掌握信息,为妥善处置境外安全事件提供有效保障。建立风险预警制度,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热点地区安全形势的监测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强化监管措施,对到高风险国家投资的项目,在征求驻外使领馆意见基础上进行安全审核,并要求企业在实施项目过程中建立安全防范制度,配备必要的安保措施,加强对派出人员境外安全培训,并且为这些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三是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服务、业务咨询、行业自律、企业维权等方面的作用,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财务、信息、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服务。四是加强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外国驻华使(领)馆及我省对外友好省、州、市友好组织、海外华侨组织和商会的联系,充分把握合作机会,更好的推进我省农业“走出去”。
(六)加大培训力度,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依托我省农业科教优势,建立外向型农业战略人才信息库,将全省商务、农垦、农业、经营管理、外事外贸、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信息建档入库,为外向型农业战略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二是制定外向型农业战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省内重点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一方面鼓励高等学校扩大国际经贸、国际商法等专业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实施政府资助和企业自我培养相结合,强化对跨国农业经营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熟悉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农业高层次专业人才。三是继续完善“部省共建、以省为主”的培训机制,积极争取农业部、商务部支持,开展语言知识、外贸知识、市场知识等多层次的能力培训,为全省有志于从事农业“走出去”的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加快专业化、复合型外事外经人才的培养,让更多高素质的农业外向型人才走出国门。四是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大力引进留学、就业海外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向型农业高层次人才,鼓励农业“走出去”龙头企业聘用所在国专门人才,实现农业跨国经营本土化。
(七)培育市场主体,实施龙头带动
一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当前我省在实施外向型农业战略进程中应坚持国有与民营企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以大型国有农场和有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和主力军。同时要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荐优势民营农业企业境外上市融资,为民营企业提供政策、信息、人才和技术支持。二是要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切实从各方面加大对农业“走出去”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若干个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农业“走出去”品牌,通过创新农业“走出去”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构建我省农业企业国际战略联盟,增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主导力,同时规避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鼓励企业通过境内外并购重组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很好地带动其他国有农场和农业企业加入到农业“走出去”团队,进而实现我省外向型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