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头版报道:改革,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创造更大辉煌
湖北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一)今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落下帷幕,中国新一轮改革再度启航。
今天,改革开放的时间表已走过整整35年。
一位外国观察家曾这样形容:人类的21世纪是从1978年开始的。35年前,同样是一次激动人心的三中全会,开启了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变革的伟大航程,改变了中国,影响了世界。“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一句话直击沉闷,振聋发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英明论断,至今仍撞击在中国民众的心灵深处。
从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到打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从摆脱“姓社姓资”的争论,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历届三中全会卷起的一股股改革风潮,重塑了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相互关系,让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一路欣欣向荣。
它所连接起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史,是一条对现代化、对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发展方式的认识不断提升、不断成熟的智慧之路;也是一条在实践中艰难探索,在探索中勇于实践,不断挣脱束缚、打破坚冰、破浪前行的勇气之路。它深刻地昭示:改革开放创造出今日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明日中国的前途命运,则取决于当代中国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时代就这样把机遇和挑战一并交给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二)今日的中国,已经从一个因市场和企业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企业充满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金融危机使出口导向难以为继,投资刺激不可持续,复苏基础尚不稳固,打造“经济升级版”的动力从哪里来?
今日的中国,已经从几乎每一种必需品都要凭票购买、几乎每一个人的衣服只有一种颜色的封闭状态成长为人性充分舒展、权利意识勃兴的活跃社会,但伴随利益主体的多元、价值观念的多样,又如何弥合阶层之间的分歧,增进社会进步的共识?
今日的中国,已经从温饱不足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的改革成为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行动”,可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贫富差距扩大、创新动力不足,在多年高速增长后仍见突出,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
所有的答案,无一例外地指向了改革。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回望“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历史进程,面向“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我们别无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三)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改革使命。
集聚世界目光、备受民众期盼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清晰表明对改革呼声的回应,对改革态势的研判,对改革使命的坚持,在神州大地上再次奏响改革的进军号。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瞄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措施明确指向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指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全方位的制度革新,指向经济体制这一改革重点,指向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
这是执政党对改革历史方位的清醒认知,对改革破浪前行的顶层设计,对国家现代化方向的坚定追求,对以治理变革实现发展变革的真诚探索。
最具远见的改革方略,往往来自于对社会现实最深度的触摸。新一轮的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坚持了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同时又看到了耸立在改革征途上的一道道屏障,看到了纠结于改革进程中的重重阻力:
权力资源附着利益,垄断地位附着利益,阶层分化附着利益;既得利益者成为强势群体,强势群体反过来维护既得利益;“权力依恋”、“福利双轨”坚壁重重——这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利益固化的藩篱。
粗放发展方式被深度依赖,“GDP至上”、“土地财政”阻碍结构调整,盲目重复建设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长官意志侵蚀民主法治,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时有发生,“看得见的手”频频越位阻挡职能转变;“三公经费”庞大依旧,权力常常和“制度的笼子”捉迷藏——这是累积在我们面前的顽瘴痼疾。
工业化还在初中期艰难爬坡,已经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约束;发展还没有根本转型,能源资源已经处处告急;全面富裕还未实现,“银发浪潮”已让“人口红利”逐渐褪色;温饱问题解决不久,食品安全、雾霾横行、垃圾围城已经不是一事一地之特殊;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拆迁冲突、地方负债问题已经显性化、普遍化——这是凸显在我们面前的发展“两难”。
发展起来的中国,不仅要“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还要坚持“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仅要承担更多的大国责任、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还要应对西方和某些周边国家的猜忌、偷窥、搅局,应对对中国国家利益和领土主权更为频密的挑战——这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
上述问题,或深度关联,或相互交裹,“剪不断,理还乱”。任何政策的调整,都将引发深层次的震动;任何改革的推进,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正如韩国《每日经济》的评论所说:历经35年风雨历程的中国改革事业已到了节骨眼上,它宣告以往“相对较容易”的改革阶段已结束,中国接下来要进入“伴随剧烈阵痛并需要作出牺牲”的复杂改革阶段。“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在湖北、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一再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新一轮改革。
(四)面对部门和单位既得利益羁绊,拿什么摆脱“不愿改”的思维?面对舆论压力和风险挑战,拿什么战胜“不敢改”的顾虑?面对群众期盼和现实要求,又拿什么突破“改不动”的困境?
当“只有人受益没有人受损”的“帕累托改进”式改革事项已很少见、局部突破就可以改观全局的空间明显收窄的时候,当改革到了改革者要“革自己的命”、到了时间和空间约束全面增强的时候,我们需要怎样的勇气与智慧呢?
——我们需要更开阔的全局观。面对“世所罕见”的复杂局面,我们既要有足够的勇气推进改革,又决不能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既要注重抓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又要重视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既要精心做好顶层设计,又要鼓励“摸着石头过河”;既要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又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并依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我们需要更彻底的公利心。曾经,我们不乏“向别人开刀”的勇气,但缺乏“向自己开刀”的意愿和动力。今天,当改革的主导者成为了改革的对象,改革者就不再是改革的“例外”,就需要“革自己的命”。尽管“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享受特权的人能不能出于公心,让渡不当利益?手握权力的人敢不敢迎接公开,将自己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监督?
——我们需要更果决的行动力。不改革的风险,永远大于改革的风险。共产党人的果决,来自于正视矛盾、直面危机的坦诚。文过饰非的自麻是误国,皇帝新衣式的自欺是害民。说千道万,不如一干;“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我们需要更坚韧的意志力。新一轮改革千头万绪,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硬骨头要一口一口地啃,激流险滩要一步一步地蹚。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既要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易其志的定力,又要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耐心。世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负重前行,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改革难度彰显改革价值,“改革红利”往往与改革风险成正比;改革攻坚之时,也恰是改革者真勇气、大智慧光芒闪耀之时。
(五)变革社会的勇气与智慧,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政治品质,是她生命密码中最稳固的功能因子。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0多种在历史上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无一例外:不是他杀,而是自杀。原因很简单:它们失去了改革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最终被历史淘汰出局。
从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到万历新政、百日维新,中国的历史卷轴中,虽不乏志存高远的改革设计与轰轰烈烈的改革行动,结局却鲜有善终。其中固然有时代的局限,但未能以勇气与智慧冲破障碍、化解阻力、平衡利益,更是其中的深层次症结。
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之所以被国际社会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改革计划”,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将亿万人民的迫切愿望,与对现代化规律的创新认知,凝聚为国家意志,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探索出一条生气勃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体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为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行提供了强大坚实的制度保障。尽管遭遇了众多激流险滩,改革开放的航向却始终如一。
这种勇气和智慧,不是上天偶然的赐予,不是灵光一现的瞬间火花,更不是漂浮在云端的空想。它之所以能够35年一以贯之,推动改革在重重困难中柳暗花明高歌猛进,是因为这种勇气和智慧,始终从我们党化解难题的紧迫感、居安思危的危机感中来,始终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来,始终从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中来。是这些植根于社会深处的动力,让我们的勇气与智慧充盈饱满,源源不绝。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依然能强烈感受到鼓励小岗村“单干”、认可傻子瓜子走向市场的那种远见卓识,感受到“杀出一条血路”、“拎着乌纱帽往前冲”的行动意志,感受到当年那一股“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冲劲、闯劲、拼劲、韧劲,那种“不争论”的政治智慧。
这么多年过去,我们依然能强烈感受到一批批的改革者“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仍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感受到无数的改革先行者顶着种种误解、冒着被撤职被唾弃的风险而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改革要前行,改革正在过大关,改革者应是时代的风向标;鼓励改革、崇尚改革应是社会潮流、价值共识;越是利益固化,越是转型,越要争先恐后地比改革、比突破;攻克“改革疲劳症”和精神懈怠症,越是要不惧争议、不畏阻挠、不计毁誉,不做消极无为的“太平官”,不做“谁都不得罪”的老好人;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恪尽职守,肩负起“改革推动者”和“被改革者”的双重责任,为改革和改革者本身赢得荣光、赢得未来。
新一轮改革已经上路。我们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在,有崇尚这种勇气和智慧的环境和土壤在,改革的道路将一直被坚守,改革的风帆将一直迎风高扬。历史终将会把我们今日对改革的自觉、为改革的担当和改革中展示的精神品质,一齐融进伟大的“中国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