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松滋董倩——用法律温度守护乡邻,以家风带动村风向上向善
荆州松滋董倩——用法律温度守护乡邻,以家风带动村风向上向善
在纸厂河镇陈家场村,1991年出生的董倩是村民们口中亲切的“法律贴心人”。作为村委会妇联主任,她与丈夫、两个女儿及年迈的父母组成六口之家,家庭和睦温馨,不仅是村里公认的“文明家庭”,更因她带头学法用法、以法律知识服务乡邻,成为当地“学法用法示范户”的鲜活样本。
一、学法于日常,让法律成为家庭与工作的“指南针”
董倩的学法习惯,源于对工作的责任感,更融入了家庭生活的点滴。在村委会工作的她,深知农村矛盾多与土地、务工等权益相关,便主动从《农村土地承包法》《劳动合同法》等基础法律学起。她的书桌上常年放着《民法典》《涉农法律手册》,空闲时就逐章研读,遇到重点条文便抄在笔记本上,还会结合村里的实际案例与家人讨论——丈夫常说:“家里饭桌上的话题,一半是柴米油盐,一半是‘法律问答’。”
在她的带动下,丈夫成了她的“普法搭档”,会主动帮她整理法律宣传资料;上小学的女儿在作文里写:“妈妈教会我,遇到问题不用吵,法律里有答案。”这种“全家共同学法”的氛围,让法律从条文变成了融入生活的行为准则,也为她服务村民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用法解纠纷,以专业与耐心化解乡邻难题
1. 厘清田埂边界,让“寸土不让”变“互谅互让”
六组村民易某某与朱某某因责任田边界起了争执,两家人各执一词。董倩接到调解请求后,第一时间翻出村里的土地承包台账和原始分地记录,对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的使用、收益和流转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的规定,带着卷尺到田间实地丈量。
她先给两家人讲法律:“承包地边界以登记为准,闹到最后不仅伤和气,违反规定还可能承担责任。”再讲情理:“都是几十年的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为了几寸地伤了感情,值吗?”最终,两家人在法律依据和董倩的耐心劝说下各退一步,不仅明确了边界,还主动清理了田埂上的杂物,方便了彼此耕作。
2. 法律援助暖人心,为务工家庭撑起“保护伞”
农村务工人员的权益保障,是村里最牵挂的事。六组村民易某某在外地务工时意外身亡,家属急得六神无主,甚至不知道该向谁索赔。董倩协助家属收集劳动关系证明、事故现场证据,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和《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指导他们申请工伤鉴定。她跑前跑后对接用人单位和人社部门,最终帮助家属成功获赔80万元,让失去顶梁柱的家庭有了生活保障。
不久后,六组村民孙某某在安装空调时不慎坠亡,董倩又一次全程参与法律援助。这一次,她带着《劳动合同法》上门安抚家属:“只要能证明存在雇佣关系,法律就会支持我们的合理诉求。”经过她的协调,家属与雇主达成赔偿协议,获赔180万元。拿到赔偿款的那天,孙权的妻子握着董倩的手说:“要不是你懂法,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就是我们家的恩人!”
三、普法传帮带,让法律阳光照亮乡村角落
董倩常说:“一个人懂法不够,要让全村人都知法,才能少矛盾、多和谐。”她把普法宣传当成己任,创新方式让法律走进家家户户。走访入户时,她会带着印着“土地纠纷怎么解”“务工受伤怎么办”的漫画手册,用方言给老人孩子讲案例;村民代表大会和党日活动上,她开设“法律小课堂”,结合村里的真实纠纷讲法律条文,让大家听得懂、用得上;她还带头搞“包组普法”,让村委会成员每人负责一个村民小组,定期开展法律宣讲,哪家有矛盾苗头,第一时间上门用法律知识疏导。
四、示范聚合力,用法治新风重塑乡村治理
董倩的学法用法实践,像一颗石子投入陈家场村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在她的带动下,村里的“法律明白人”越来越多,邻里间有纠纷不再靠“吵”靠“闹”,而是主动找村委会评理、查法律;外出务工的村民会提前咨询劳动合同注意事项,权益意识明显增强。
更重要的是,村集体通过一次次依法维护村民权益,赢得了大家的信任。“有问题找村里”成了村民的共识,越级上访的情况几乎绝迹。如今的陈家场村,不仅纠纷少了,人心齐了,连发展产业时村民也更愿意配合政策——因为大家知道,村委会的每一个决定,都站在法律和公平的一边。
从家庭里的“法律带头人”,到村里的“纠纷调解员”,再到普法路上的“引路人”,董倩用青春和热忱证明:当法律走进寻常百姓家,就能生根发芽,升出和谐乡村的盛世繁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