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党建引领强根基 多元驱动促增收

——保康县马桥镇创新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路径

2025-09-10 10:05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党委立足山区资源禀赋,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线,通过构建“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联农带农”的发展模式,探索出矿产资源型乡镇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特别是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创新实施组织带动、产业联动、就业拉动、资源撬动“四轮驱动”机制,2024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较2023年增长18.4%,走出了一条资源增值、集体增收、农民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一、坚持夯基固本,建强堡垒谋发展

一是压实责任强指导。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以党建统领全局,细化压实党委书记、党委班子、各村党组织书记党建职责,逐级传导压力,层层抓好落实,切实扛牢经济发展谋划之责、工作落实督导之责。

二是头雁培育强引擎。镇党委实施“归雁兴村”工程,三年来引进返乡创业人才21人,其中致富能手张建军领办中药材合作社,带动横溪村发展苍术种植1800亩,户均增收4.2万元。建立“导师帮带制”,组织12名村书记赴浙江安吉等地学习,尧治河村党支部书记孙开林将“余村经验”本土化,创新“矿山修复+农旅融合”模式,带动村民户均旅游收入突破6万元。

三是技能提升强造血。构建“镇党校+田间课堂+企业实训”三级培训体系,开展中药材种植、旅游服务等专题培训48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60人。黄龙观村村民王德福通过景区服务培训,从矿工转型为导游,年收入由5万元增至9万元。建立“土专家”人才库,12名种养能手开展结对帮扶,解决技术难题136个。

四是评比考核强成效。通过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考核办法,实行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绩效与村干部工资挂钩机制,增强了谋发展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质量,营造出比学赶超的干事氛围。

二、坚持绿色转型,区域联动带发展

一是聚焦提质增效,做优矿业经济。严格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招商引进楚磷等3家选矿项目,新增规上企业4家,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楚磷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龙蟒磷化工有限公司3家企业入选全市工业企业百强。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企业产值和利润实现倍增。5600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采矿工李志强月工资达8500元,较外出务工增收40%

二是聚焦全域推进,做活生态旅游。尧治河村、黄龙观村对废弃矿山进行恢复治理,转型发展生态旅游,完成了从矿区到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实现矿山的二次升值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成了尧治河4A级景区,黄龙观六柱垭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景观质量评审。打造"矿山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民变导游"的转型链条,建成特色民宿集群7个,发展农家乐86家,年均接待游客突破9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

三是聚焦因地制宜,做大药材产业构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共同体,与劲牌持正堂等药企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推行“三统一”服务(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横溪村药农刘昌贵种植苍术15亩,企业提供全程技术指导,亩均收益达1.8万元。建设产地初加工中心,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中药饮片、药膳等产品,带动加工环节就业230人。

三、坚持因村施策,精准发力促发展

一是党员领路,致富开花极探索联农带农富农强农机制,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农户富在产业链中。横溪村、安家湾村成立中药材产业合作社,召集党员入社发展,再带动群众种植,通过党员带动群众共同发展,打造标准化产业基地,发展中药材4000余亩,全镇循环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产值突破1.2亿元,实现了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二是村企联姻,硕果双赢两河口、九里川等村积极服务磷矿企业,及时化解企地纠纷,解决征地用水难题,促进企业有序生产。两河口村通过服务企业、村企共建,集体收入达到500余万元,带动18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务工收入达500多万元,实现企业盈利、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多方共赢。

三是产业筑基,财源泉涌。周湾村、白果村采取“党建+产业”的模式,发展高山土豆、周湾莲藕等特色产业。以村级合作社为纽带,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指导、销售渠道,提高农户收入,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也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