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携手促发展 共建山水乡愁地
党群携手促发展 共建山水乡愁地
——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长港镇峒山村
一、村情概况
峒山村地处鄂城区西部,南依九十里长港,北靠秀美大峒山,村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11个党小组,党员136名。有11个村民小组,968户,4098人。国土面积1.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2万亩。全村现有脱贫人口39户75人,无一例返贫情况发生。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对峒山村的城乡一体化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峒山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党建引领,突出群众主体地位,着力激活乡村振兴的“神经末梢”,以“共同缔造”推动基层治理,创建国家级AAA景区,加快推进“农文旅+研学”融合发展,共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和美乡村。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纵横关联,组织联动从“多条线”变为“一张网”
一是党的领导纵向到底。峒山村不断优化治理单元,明晰组织架构,推动建立“村党支部(总支)--片区党支部--村民小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向湾组延伸组织触角,分别建立妇女小组、青年小组、经济组织、工会小组等4个小组,形成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组织合力,实现“纵向到底”。
二是群团组织横向到边。党小组积极引导村民自发建立“一会五队”(一会:小组理事会;五队:移风易俗服务队、环境卫生服务队、帮办代办服务队、矛盾调解服务队、巾帼共建服务队),并通过“板凳会”推选出村民认可、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小组理事会会长,让每个村民都能找到自己的组织,做到“横向到边”。
三是文化活动全域覆盖。把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延伸服务触角,依托群团组织,常态化开展广场舞比赛、义诊义卖、健康知识宣传以及“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举办武昌鱼文化节、品虾赏花节、音乐节、端午游峒山等大型活动4次,既为旅游景区带来流量和收入,也让更多村民走出家门融入集体。
(二)群团联动,多元共治,基层治理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
一是建立台账,小组呼声有人应。发动群团组织共同组建村情民意收集工作组,采取入户走访、“板凳会”、微信群收集等形式,挨家挨户了解村民诉求,并摸清各小组的人员组成结构、地理位置、区域面积、优势产业、文化特色,将村民诉求及时汇总为需求台账,分类整理为小事即办类、难事商办类、年度实事类等3类问题清单。
二是搭建阵地,小组治理有人谋。陆续建成“红色驿站”、议事亭、图书馆、活动广场等公共服务阵地,不断优化帮办代办事项,完善便民服务功能。利用议事阵地常态化开展民主协商议事,按照“微事微议、小事小议、大事大议、急事快议、难事上议”原则,引导村民共议共商问题清单,了解小组村民的动态,商议解决村民诉求的对策措施。2024年以来,仅峒三队就常态化开展“峒山夜话”、“湾子会”5场次,参与村湾治理达到200余人次,收集各类问题近25个,已落实解决问题22个。
三是完善机制,小组治理有遵循。制定《村民小组治理单元导则》,从构架、力量、机制、评价四个方面给出创建措施,明确规定不同组织的建设流程、成员标准、主要职责,以及村情民意收集、议事协商办法、帮办代办事项等制度,为湾组治理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三)动员群众,共建共享,湾组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公”
一是变“群众看”为“群众干”。小组理事会运用“点子群众出、材料就地取、用工本地找、团结一起干”的方法,新修了“四好公路”,翻修了戏台,修缮了古井,统一了周边房屋庭院和立面,实现了“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同时坚持“干得好的给得多”的原则,设立村级“共同缔造”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二是变“脏乱差”为“美如画”。峒山村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硬化、亮化、美化、净化、绿化等“五化”,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改风貌、改习惯等“五改”。党群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带动村民参与清淤泥、除杂草、搬杂物,主动拆除自家围栏、鸡棚、猪圈、小菜园、厕所等34个,同时发动群众以工代赈370人次,节省用工成本1.85万元,不仅完成了5.7公里的主要港道清淤,同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6.4公里支流进行了疏浚,确保能让港道的水流进每一户农田中,实现了“堵心港”到“峒心港”的美丽蝶变。
目前,峒山先后荣获全国首批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中国建设先进集体等国家级荣誉。
三、经验启示
(一)健全组织体系,当好群众“贴心人”,点滴温暖凝聚民心
峒山村推进“党小组—四组一会—志愿服务队”三级组织体系全覆盖,建设小组理事会,一般包括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农民合作社)代表、“乡贤”代表等。充分发挥小组带头人的作用,同时借助社工组织孵化志愿服务队,将组织触角延伸到小组每一户村民,让小组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都能享受到帮办代办等服务,将更多热心助人、关心小组发展的群众纳入组织,壮大组织力量。
(二)激发群众热情,争做小组“主人翁”,创建文明幸福村湾
峒山村小组理事会线下定期遍访入户、开“板凳会”,线上引导家家户户进群,收集整理村民问题清单,使平台成为干群之间的连心桥。采用“以奖代补”、捐钱捐物、让地让利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担负起建设、维护和管理小组的公共基础设施的职责。完善积分星级管理,用“星级”评定组员带头作用,用积分衡量志愿者与群众的积极性,实行季度积分、年度评星,建设积分兑换超市,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和共同缔造的积极性。
(三)突出多元共治,奏好邻里“和谐曲”,提升小组治理效能
建立“小组—理事会—志愿服务队—村民”四级治理共同体,打造“红色驿站”、“议事亭”,引导村民共议共商邻里事,协商解决小组内的有关问题和困难,做到纠纷不出村湾、矛盾不上交。明确志愿服务队职责,弘扬德治教化风尚,及时劝导教育违规办理酒席、不文明行为,广泛开展平安创建,增强村民法治观念。动员村民整治人居环境,形成房前屋后自己管,村组设施认领管,公共区域专门管的常态长效机制。推行经济组织“党员+合作社+能人+村民”的共建模式,形成“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市场共享“的“三享”模式,实现联农带农富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