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湖北省竹溪县:从茶园到茶杯 绿色护航全链条

竹溪县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2025-08-13 17:16 微观三农

摘要

竹溪县立足秦巴山区生态优势,将茶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通过机制创新整合资源,科技赋能升级生产,全链延伸拓展价值,构建起绿色产业体系。全县建成31.37万亩生态茶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超85%,茶叶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带动近10万群众增收,形成名优茶国际领跑、大宗茶全链增值、茶文化多维赋能的发展格局,为山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的竹溪方案

一、基本情况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腹地,县域面积3310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30个村,总人口38万。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森林覆盖率达76.8%PM₂.₅年均值18微克/立方米,负氧离子浓度达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标准的5倍,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境内生态环境优越,发现距今2000年的古茶树群落,唐代梅子垭贡茶享誉中原,现存百年以上古茶园28处,种茶历史底蕴深厚。

立足高山云雾出好茶的生态优势,竹溪县锚定中国高香型有机绿茶之乡目标,构建双核三带产业布局。在海拔800米以上区域建设10万亩有机茶核心区,在300 - 800米丘陵地带打造15万亩大宗茶产业带,沿346国道形成茶文旅融合示范带。截至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31.37万亩,其中有机认证3.5万亩,年产茶1.4万吨,开发茶食品、茶提取物等6大类58种产品,出口欧盟、东南亚等20余国,茶产业综合产值占全县GDP21.3%,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等称号,茶叶产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

、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机制创新,整合资源链

1.产权改革激活沉睡资产。创新‘三权分置’ + 碳汇开发机制,成立两山生态资源公司,对5.2万亩碎片化茶园实施经营权流转,发放《茶园经营权证》1.3万份。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完成首笔5000吨碳汇交易,反哺茶农增收250万元,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通过产权改革,有效盘活茶园资源提高了茶农收入。

2.组团发展破解小散难题:组建竹溪灵芽茶业集团,整合60家合作社、160家加工主体,构建五统一管理体系,即基地认证、鲜叶收购、加工标准、品牌运营、市场销售统一。通过订单农业覆盖85%农户,鲜叶收购价提高30%,带动亩均收益突破6000元。组团发展模式结束分散经营的局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3.标准引领抢占行业高地竹溪主导制定《高香型有机绿茶》国家标准,参与修订《茶叶中茶多酚检测》等3项国标,推动龙王垭、梅子贡等6家企业通过欧盟、日本JAS有机认证,成为湖北省首个同时打开欧美日市场的茶叶产区。标准化建设为产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科技赋能,升级生产链

1.绿色防控全域覆盖实施国家农业绿色高质高效项目,推广天敌昆虫 + 物理防控 + 生物制剂立体防控技术。在龙王垭核心区布设太阳能杀虫灯50盏、诱虫板8万张,施用生物有机肥480吨,化学农药用量下降72%32个产品获有机认证,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这些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助推茶叶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数字茶园精准管控投资4200万元建设5G智慧茶园系统,集成环境感知、AI识别、智能水肥三大智能模块。环境感知系统布设墒情监测站42个,实时采集土壤pH值、含水量等12项指标;AI识别系统安装全景摄像头156个,智能识别早春霜冻、茶尺蠖等16种灾害,预警准确率达92%;智能水肥系统通过北斗定位实现精准灌溉,节水30%、节肥25%,亩均增产18%。该系统辐射1.2万亩茶园,管理效率提升5倍,相关技术获农业农村部数字农业推广项目

3.循环利用变废为宝构建 - - 生态循环链,茶渣制成菌棒培育香菇,年产200万袋,产值1200万元;菌渣加工生物有机肥反哺茶园,年替代化肥1200吨;茶枝粉碎生产生物质燃料,资源化利用率达90%。该模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65%,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三)全链延伸,拓展价值链

1.多元加工突破天花板在抓好传统精品茶生产的同时推进机械化大茶生产,让原来被直接丢弃的“粗枝大叶”变身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变“一季茶”为“三季采摘、四季制茶”。同时,引进浙江力石集团建成茶叶超级工厂,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提取物,纯度达98%,出口单价超2000美元/公斤。梅子贡茶业创新低温冷萃技术,将1吨鲜叶浓缩为50公斤茶膏,价值提升20倍,2024年精深加工产值占比达38%

2.数字营销重构新渠道:与蚂蚁集团合作开发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一物一码全流程追溯,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种植、加工等256项数据,产品溢价提升15%。建成鄂西北首个茶产业直播基地,孵化茶乡竹溪20个本土IP2024年电商销售额突破3亿元,占国内市场的23%。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大提高了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茶旅融合激活新动能:打造百里茶廊景观带,复建唐代贡茶院,开发唐茶十二道非遗体验项目。在《去有风的地方》等热播剧中植入茶园场景,推出茶山瑜伽、茶陶制作等新兴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86万人次,旅游收入4.3亿元,获评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茶旅融合跨界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实现了产业价值1+1>2的良好效果

(四)政策护航,保障产业发展

1.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出台《茶产业链信贷投放暂行办法》,创新茶园经营权证 + 碳汇权质押融资模式,两山公司获50亿元综合授信。解决茶企发展资金难题,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对智慧茶园、有机认证等给予30% - 50%奖补,累计发放贷款3.2亿元,惠及主体320为产业发展注入了资金融通的强大活力

2.风险共织安全网络:增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建立茶叶价格指数保险,财政补贴保费80%2024年赔付因冻灾减产损失1700万元。推行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契约农业,签订保底收购协议1.8万份,稳定农户预期收益。

3.人才矩阵筑基提质:建立院士工作站 + 乡土专家培育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与中国农科院共建秦巴山茶产业研究院,转化科技成果23项;实施万名茶农培训工程,培养高级评茶员136人、制茶工匠284人,2024年全国制茶大赛中,竹溪选手包揽绿茶类前三甲。

三、经验启示

(一)机制创新与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是关键

山区农业绿色转型需打通资源变资产通道。竹溪县通过经营权流转整合零散茶园,运用区块链、碳汇交易激活生态价值,配套智慧管理系统提升效能,实现碎片资源规模资本的质变。这启示同类山区在发展农业产业时,要注重建立产权交易平台、数字管理系统、生态价值核算体系三大支撑,通过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破解资源碎片化难题,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二)全链升级与主体协同双向发力是核心

外部龙头引领 + 本土专精特新跟进的雁阵模式成效显著。竹溪县引进力石集团等头部企业攻克精深加工技术,培育梅子贡等本土企业深耕细分市场,合作社组织农户标准化生产,形成大中小协同、上下游互补格局。各地在推进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库,配套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机制,促进全链升级和主体协同发展,突破产业发展的低端锁定困境。

(三)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双重保障是基础

创新土地入股 + 保底分红 + 碳汇收益 + 务工收入四次分配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增值收益,2024年茶农人均可支配收入2.38万元,高于全县均值26%。同步构建价格保险、订单农业等风险防控体系,保障了产业发展的稳定性。这表明在产业发展中,需通过契约联结、要素入股等方式构建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

(四)政策设计与市场逻辑深度契合是保障

针对山区融资难、风险高等痛点,竹溪县创新经营权证质押 + 财政风险池金融工具,开发碳汇交易、区块链溯源等市场化解决方案。省级层面应设立农业绿色转型专项基金,推广以效定补”“先建后补等政策,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政策设计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实现政策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打通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梗阻

、未来展望

    竹溪县将继续深化茶叶产业绿色发展模式,持续推进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全链延伸和政策保障。在产业规模上,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县茶叶基地规模达到35万亩,茶叶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在品牌建设上,积极创建“全国有机茶示范县”,努力争创全国、全省茶叶特优区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提升竹溪茶叶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产业融合方面,进一步加强茶旅融合发展,开发更多特色茶旅产品和项目,推动茶叶产业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由“茶叶大县”向“茶叶强县”的跨越式发展,为全国农业绿色转型和乡村振兴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