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涉农工作)实施预总结评估报告
索引号 | 011043305/2024-49571 | 发文日期 | 2024-11-29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 文号 | 无 |
分 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效力状态 | 有效 |
一、《纲要》实施总体情况
(一)主要目标指标实现情况。《纲要》中涉及我厅牵头的指标共1项,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标规划目标值为“到202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过2500万吨(500亿斤)”,该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指标完成情况如下:据统计,2021-2023年我省粮食总产分别为552.9亿斤、548.2亿斤、555.4亿斤,每年均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值;预计2024年粮食总产557.5亿斤,可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值。近年来,我省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70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已连续10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各县(市、区)高站位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科技创新、装备支撑水平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有较大提升,有力推动了粮食单产水平提升,粮食单产由2020年的391公斤/亩提升到2023年的393.3公斤/亩,其中主粮水稻、小麦的单产水平分别由2020年的545公斤/亩、259公斤/亩提升到2023年的551.3公斤/亩、263.5公斤/亩。综合我省粮食近年来的播种面积、现有单产水平和采取的有力措施等因素分析,在不发生较大气象灾害和重大植物病虫害的情况下,预计2025年可完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超过2500万吨(500亿斤)”的规划目标。
(二)重大任务推进情况
涉及我厅牵头的重大任务主要有5项,分别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1.关于“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强省”推进情况。一是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成势见效。2021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构建形成“1+1+10”的政策体系,实行农业产业链“链长制”,落实一名省级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工作专班推进、一个专家团队支撑、一笔专项资金扶持的“5个1”工作推进机制。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产业链,先后制定出台“虾十条”“鳝七条”“茶十条”“米九条”等重点产业支持措施,将产业发展成效纳入市州党政班子考核指标,工程化、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成效显著,2023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8027亿元,同比增长10%;稻米、生猪、淡水产品等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千亿元。二是龙头企业培育量质齐升。坚持外引内育“两条腿”走路,鼓励引导企业联合重组,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全力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建立农业上市后备“金种子”“银种子”企业库,常态化组织开展金融对接、科企对接、产销对接活动,全过程、全周期服务企业发展。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818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234家、国家级98家、农业类上市企业14家,分别较2021年增长42.6%(865家)、58%(62家)、27%(11家)。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壮大。大力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全面启动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到12.04万个、19.12万个,各类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3.57万个,今年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累计达到6676.8万亩次,其中粮食作物托管服务面积5572.99万亩次,服务小农户456.6万户次。四是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水平显著提升。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大力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围绕核心种源创制、农机补短板、耕地质量提升、绿色发展模式和底盘技术等5大类15项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深入开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选育农业新品种9个,新技术29项,新模式31项,新产品13项。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每年发布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组建省级主推技术专家队伍,实施院士专家科技服务“515”行动(协同推广),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培育建设59 个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开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推进农机跨区作业,推广托管式、订单式、租赁式等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机装备服务水平持续增强。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850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达到130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5%。
2.关于“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情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广泛发动农民参与,推动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优化规划布局。按照试点先行、应编尽编的原则,有序推进全省“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持续动员规划师下乡。截至目前,全省所有县市完成了县域村庄分类布局,形成村庄规划编制成果9747个。二是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作用,协调部门一体推进乡村建设工作落实。分年度制定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出台《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指南》,建立健全部门共建、信息共享、统一设计、程序规范的乡村建设项目库管理机制,推动村庄规划编制、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等4类项目“应入尽入”,全省乡村建设项目库储备项目1.96万个、372.52.亿元,立项项目6366个、99.11亿元。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创新研发农村改厕信息服务系统,出台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24年10月底,全省建改无害化卫生户厕75.75万户,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9.14%,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四是强化共同缔造。深化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选取103个农村自然村湾,探索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践路径。常态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省107个县(市、区)设立村庄清洁日,广泛动员群众“扫干净、码整齐、清通透”,全面清理“三堆两垛”、整治“三乱”、建设“小三园”。全省2万多个村庄环境持续改善,15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五是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建立“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组织-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印发《关于推动新时代党的群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推动工作和服务向村民小组延伸拓展。以数字化为乡村治理赋能,创新建立“鄂参与”基层治理平台,实现平台入驻村庄13195个、服务村民94.2万人。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在10个县开展婚俗改革试点。
3.关于“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情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开展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先后在武汉市新洲区等12个县(市、区)开展整村、整镇试点,探索延包的具体路径方法,稳定农户土地权益预期。坚守政策底线,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规范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小农户自愿通过组内互换并地、出租入股等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促进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10月,全省完成83.56万份流转合同联网登记,流转合同联网登记面积990.7万亩。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2万余个,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约4000万人,赋予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身份,完善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广谷城县“堰河经验”,印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方案,遴选推介21个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验做法,鼓励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样化发展途径。截至2023年底,全省核实集体资产2527.49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690.12亿元,全省经营性收入大于1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超过60%。
4.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情况。坚持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确立3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加大倾斜支持,2023年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70多亿,发动社会投入资金760多亿,推动脱贫地区加快发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动态调整防止返贫监测范围,开展覆盖所有农村地区农户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2023年全省6.9万户、19.6万名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紧盯产业、就业两个关键,培育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推动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增收,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2023年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221万人,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2.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
5.关于“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进情况。一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以精准施肥、调优肥料产品结构、改变施肥方式、多元替代为路径,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为抓手,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11年下降,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由2020年的41.89%提高到2023年的56.03%,主粮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由2020年的43.24%提高到2023年的45.98%。二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开展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大排查抓提升促利用行动,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粪污处理设施设备水平,出台《湖北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试行)》,以制度性规范抓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79%。在全省63个县启动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工作,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2023全省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633个,农膜回收率达87.0%。加快构建“农用为主、利用多元、产业高效”的秸秆还田离田利用新格局,以点带面推进全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发展,2023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将达到94.59%,位居全国前列。三是长江十年禁渔成果不断巩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十年禁渔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打赢了禁捕退捕攻坚战,全省1061公里的长江干流、858公里的汉江干流和83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实施禁捕,涉及禁捕水域面积近1000万亩,居长江流域禁捕省份地第一。开展“渔政亮剑”“平安长江”等系列专项行动,健全退捕渔民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省际间、市际间、县际间联合执法机制,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打好十年禁渔持久战,切实推动长江生态修复和平衡。四是农业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累计创建骨干示范基地118家。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6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5个,打造2000亩及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39个。加快推进畜牧业健康养殖,推行标准化养殖,创建41家国家级标准化畜禽养殖示范场,鼓励支持楼房养猪、叠层养鸡、笼养蛋鸭等现代设施养殖场建设。
(三)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关于“创新平台建设工程”进展情况。争取农业农村部支持并获批建设全国第五、华中地区唯一的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加快推进农创中心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核两翼、一芯多园”布局,4个农业农村部区域公共研发中心落户农创中心,获批项目资金8000多万。全力支持洪山实验室平台建设,2021年省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共建洪山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先后支持实验室承接“湖北省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项目、省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等1.4亿元。洪山实验室在两轮省级实验室考核中获评优秀。
2.关于“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向”进展情况。主要工作是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和产地初加工水平。围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以“用”为导向的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建立稻米、小龙虾、黄鳝等产业研究院达到13个,2023年科技研发和技改投入达56.2亿元。谋划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3050”工程,着力打造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矩阵,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818家。
3.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1)关于“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进展情况。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全面超额完成“两区”划定任务,划定“两区”面积约4016.37万亩,其中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2293.59万亩,重要农产品(油菜)生产保护区面积1722.78万亩(水稻油菜籽复种耕地约1003.77万亩)。抓牢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生产,持续推进1800万亩水稻核心区、1000万亩小麦优势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豆类、薯类等特色粮食作物,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产能保持稳定。调整优化地方粮食储备功能布局和品种结构,完成省级储备粮集中管理,推动市县储备向中心粮库集中,粮食储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2)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进展情况。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后出台《湖北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2-203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省级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新建项目省级财政补助标准由原来的300元/亩提高到600元/亩,改造提升项目省级财政补助390元/亩。2021-2024年,中央累计下达我省高标准农田项目财政资金160.4亿元,争取增发国债资金34.6亿元,省级配套下达高标准农田财政资金50.7亿,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与永久基本农田、大中型灌区建设,持续抓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健全高标准农田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93万亩,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3)关于“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进展情况。聚焦资源保护、育种创新、企业优扶、基地建设、市场净化等“五大行动”,加快建设“武汉·中国种都”,推动种业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资源保护亮点纷呈。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全面收官,新增农作物种质资源3434份、采集畜禽遗传材料5万余份(剂),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和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年底前建成投入试运行;多方筹措资金9000万元改扩建6个种质资源圃(场)。育种创新成果丰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揭榜挂帅项目,共立项9个项目52个课题开展育种联合攻关,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崭露头角,比如华中农业大学在水稻和玉米中发现的KRN2、OsKRN2基因,2022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猪基因组选配选种技术体系创建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等。种业企业实力稳步增强。全省省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业)达57家,新增国家级4家。省种子集团公司、湖北康农种业、中垦锦绣华农、神丹健康等四家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湖北康农种业成功登录北交所上市。基地建设再上台阶,2021年以来新增国家级制种大县3个、区域性良繁基地2个、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个、种公猪站1个、肉牛核心育种场2个、蛋鸭核心育种场和扩繁场各1个、农作物展示示范评价基地6个,认定省级良繁基地和农作物展示示范评价基地37个。
(4)关于“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进展情况。以项目为载体,加强完善动植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一批动植物疫病监测网点。争取中央资金1.18亿元建设省级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中心,在44个县区建设监测点项目。争取中央预算投资200万,依托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在农科院鄂州基地建设迁飞雷达站;争取中央投资448万元,在14个县区建设农药风险监测站点。全省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重大病虫防控成效显著,有效遏制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扩散流行,未发生重大植物疫情恶性传播蔓延事件。
(5)关于“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进展情况。2020-2022年,农业农村部实施“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我厅连续三年争取到农业农村部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资金7亿元,支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冷链设施,共建设保鲜设施5700多个,带动农户17.5万户,新增收入20亿元以上。“十四五”期间,各市县在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引导社会投资等多种途径支持冷链设施建设,全省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经统计,“十四五”期间,全省新增冷链设施库容634万立方米、222万吨。
(6)关于“农业品牌提升工程”进展情况。以塑强品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打造多元化宣传矩阵、搭建精品展会平台、增强产销对接能力、夯实品牌培育基础为重点,全面提升湖北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带动力。构建“省级龙头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集中培育江汉大米、楚天好茶、潜江龙虾、仙桃黄鳝等区域公用品牌,加快打造随州香菇、秭归脐橙、洪湖莲藕、蕲春蕲艾等重点品牌。潜江龙虾、恩施玉露、恩施土豆、宜昌蜜橘、随州香菇、洪湖莲藕等11个品牌入选农业农村部精品品牌培育计划,共安排2.6亿元资金在央视综合频道、新闻频道集中推介潜江龙虾、赤壁青砖茶、京山桥米等18个区域公用品牌。全省“二品一标”产品3309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197个、居中部第1。陆续出台“虾十条”“鳝七条”“米九条”“茶十条”“菇七条”“橙六条”“莲七条”“艾七条”等多项品牌支持政策,品牌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比如潜江龙虾品牌价值达到422.29亿元,仙桃黄鳝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江汉大米认定核心种植基地43.3万亩、授权核心企业10家。
(7)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进展情况。聚焦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重点任务,协调相关部门一体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每年度制定农村改厕工作要点,开发并在全省推广使用“湖北省农村改厕信息服务系统app”,建立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的运行管护机制。截至2024年10月底,全省建改无害化卫生户厕75.75万户。出台《湖北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湖北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分区、分类、分级、分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资金7亿元,在35个县(市、区),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截至2024年9月,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9.14%。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制定《湖北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指引》,在全省选择16个偏远山区乡镇开展分散式就地处理模式试点,全省建成垃圾中转站2071座,所有乡镇基本具备生活垃圾收运能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自然村覆盖率达到44.98%。“十四五”以来,争取中央奖补资金9.86亿元用于农村改厕、14.54亿元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4亿元用于农村垃圾治理,较好保障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资金需求。
(8)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进展情况。一是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接续实施长江高水平保护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攻坚提升行动、提质增效行动,锚定种植、畜禽、水产和农村生活等四个关键,扎实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从生产生活源头实现控源减排。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12亿元,组织指导28个试点县实施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2022年全省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18年减少11.2%、12.1%,2023年全省畜禽粪污、秸秆、农膜三类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79%、94%、87%。二是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全国率先出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管理办法,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23.97亿元,分别在50个县实施国家级、40个县实施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整县推进项目全覆盖;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共创建有41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3家示范场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模式。2023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以上、规模场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创建50个国家级生态农场、90个省级生态农场、100多个畜禽粪污利用中心。
4.关于“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重大工程”进展情况。积极培育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6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4个、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141个,推介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