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工作总结
索引号 | 011043305/2025-07770 | 发文日期 | 2025-01-21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 文号 | 无 |
分 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效力状态 | 有效 |
2024年以来,省农业农村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抓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较好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24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844.05亿元,同比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80元,同比增长6%,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6个百分点。
一是守牢两条底线,夯实“三农”发展根基。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始终牢记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极端天气后复产、春秋两季生产等安排部署,环环紧扣、季季紧抓,农业生产再获丰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34个主产县开展整建制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创建襄州、监利、枣阳3个国家超级产粮大县。实施高标准农田“投建运管”一体化试点,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69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5.8%。2024年,粮食总产557.07亿斤,连续12年超500亿斤;油菜籽面积1892.5万亩、总产292.04万吨,双双再创历史新高;淡水鱼产量546.43万吨,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1位。农业农村部两次通报表扬我省工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消除风险监测对象7.79万户22.99万人,风险消除率71.97%。37个脱贫县建成主导产业144个、特色产业帮扶基地2.5万个,带动93.96%的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达到218.5万人,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的104.8%。国家考核评估我省连续8年获得“好”的等次,国家衔接资金绩效评价我省连续11年获得“A”的等次。
二是聚焦强链提质,做强乡村特色产业。聚力打造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深入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育龙头、树品牌、促融合,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大产业方向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8家、省级以上1336家,农业上市企业14家,成立英山云雾茶、江汉大米等产业联盟。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在万亿元规模,建成优质稻米、生猪、淡水产品、蔬菜等4条过千亿元产业链。全面落实“虾10条”“鳝7条”“米9条”及武昌鱼等“8+1”品牌政策,高效运营湖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成功举办2024湖北农业博览会,湖北优质农产品“出圈”“出彩”。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创建8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78个农业产业强镇,建成运营小龙虾、香菇、生猪、鸡蛋等特色农产品供应链;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4个,农村电商、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是着眼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充分发挥我省农业科教优势,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农业创新创业动能持续迸发。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洪山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加速融合,高产高蛋白玉米、水稻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无肌间刺武昌鱼等原创成果加速涌现。加快抢占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赛道,在全国率先出台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方案。省人大颁布《湖北省种子条例》,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成试运行,审定5种作物166个新品种,南繁育种中心开工建设。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00万亩以上,畜牧养殖规模化率70%,设施渔业规模794.9万立方米,居全国第5、中部第1。加快实施33个农机装备补短板攻关项目,超常规推进“两新”项目,报废和新购农机23.4万台套。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8个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抓紧洪湖流域涉农环境问题整改,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得到加强。
四是坚持民生为本,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力从小切口入手办好普惠民生实事,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稳步提升。提档升级村级寄递物流服务网点10027个、安装农村路灯11163个、培训高素质农民20439人、培训“头雁”人才985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一体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累计建改卫生厕所825万户,累计完成1096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沙洋、秭归、房县、麻城4个县市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全面推广“鄂参与”村级服务小程序,7809个村庄入驻、67.2万人参与;持续整治厚葬薄养、高额彩礼、农村赌博等陈规陋习,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农村社会保持稳定安宁。
五是突出改革赋能,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发展活力持续释放。在6个镇、184个村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国家级试点,在6个村开展省级试点。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稳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省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3.57万个,农业生产托管面积10265万亩次;示范推广五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水稻、小麦、玉米等12个作物社会化服务规范。全省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62.44亿元,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75.5%。提前完成村级非经营性债务202.3亿元化解任务。超常规纵深推进“三资”专项整治,追缴资金11.79亿元,收回资源28.5万亩。指导大冶、宜城、沙洋、恩施等4个县市完成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摸清宅基地基础信息,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存量问题得到全面整治。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