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决策草案】湖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7) (征求意见稿)

【决策草案】湖北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2023-2027) (征求意见稿)

2022-10-10 16:30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索引号 011043305/2024-10901 发文日期 2022-10-10
发布机构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文号
农业、畜牧业、渔业 效力状态 有效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加快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产品市场供应能力和流通效率,引导农产品流通网络合理布局、流通主体规范发展、流通方式开拓创新,加快构建更加高效、安全和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好地引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和共同富裕,依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湖北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内,我省将着眼农产品高质量流通,发展农产品产地、批发、销地三类市场,强化冷链物流、主体培育两大支撑,提升标准建设、信息化服务和质量安全保障三种能力,完善品牌价值、流通加工、流通业态、产销对接、应急保供五方面功能,形成“三市场、二支撑、三能力、五功能”的“3235”现代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总体发展框架。规划中的农产品指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果蔬、禽肉和水产品等。规划期限为2023- 2027年,展望至2030年。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1. 农产品流通节点建设提速明显

截至2021年,我省年交易额超百亿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7个。其中,两湖绿谷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省内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年销售量800 万吨,销售额520 亿元;白沙洲大市场作为全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重要节点,年销售量400万吨,销售额281亿元。2021年,农产品出口国家和地区达146个,出口总额176.2亿元,同比增长15.84%,创历史新高。

2. 农产品冷链设施建设起步良好

初步形成以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武汉、宜昌)、山绿冷链、武汉新港保税冷库、保税冷链物流园区等为重要节点的冷链骨干网络。2家企业入围2021年全国冷链物流百家重点企业。2020-2021年,我省共争取中央建设资金5亿元,建设产地保鲜设施3510个,新增保鲜能力60万吨。

3. 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我省现有A级物流企业768家,位列全国第三。其中,5A级23家,4A级290家。公益性农贸市场、社区零售网点改造升级、规范化连锁化建设加快,形成了一批高品质生鲜超市、社区菜店,以及盒马鲜生、美团优品等一批新的农产品零售企业。截至2021年,我省共有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5家农业“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82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4. 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截至2021年,我省农产品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30多件;“二品一标”企业1263产品2821。其中,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95个,位居全国第三;3个基地入选全国首批种植业“二品一标”基地;创建15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潜江龙虾、蕲春蕲艾品牌评估价值分别达到251.8亿元、98.69亿元。恩施土豆、宜昌蜜桔、随州香菇、恩施玉露茶叶、潜江龙虾、洪湖莲藕共6个品牌入选2022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5. 农产品流通模式日趋多元化

我省农产品电商蓬勃发展,电商形式从电商平台向直播/短视频、农旅电商融合等社交新媒体渠道拓展,涌现了秭归脐橙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网红“爆款”。新零售企业、O2O生鲜零售企业快速成长,网络零售稳步增长,为农产品上行提供新支撑。2021年,我省新增6个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总数达49个,网络零售额达185.5亿元。

(二)主要问题

我省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处于发展阶段,还面临一些问题。表现为:一是农产品流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需进一步加强,资源优势潜能需进一步释放。湖北是农业大省,但非农业强省。由于大龙头缺少、产业链不完整,大量农产品作为原材料运往外地,附加值外流。2021年,我省生猪净调出476.8万头,比2019年减少500万头。而每减少一头生猪净调出,就增加附加值500元。仅此一项,便将25亿元附加值留在了我省。二是流通主体实力需进一步增强,国际市场影响力须进一步扩大。我省“重生产,轻流通”现象依然存在。2021年,在我省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强》的23家企业中,仅有湖北供销、湖北银丰两家企业以流通为主。三是流通基础设施结构需要进一步平衡,冷链流通水平需进一步提升。我省中东部城市及周边地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数量多;而鄂西地区相对投入较小,数量也较少。武汉冷库容量311万立方米,人均冷库0.23立方米;宜昌冷库容量156万立方米,人均冷库0.399立方米;而十堰仅有冷库容量35.4万立方米,人均冷库0.11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我国人均冷库体积为0.13立方米)。四是流通新模式需进一步推广,流通组织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我省农产品流通仍主要采取“产地启运、多级分销”的传统模式,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主体之间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激励和风险规避机制应用相对不足,“订单农业”“产地直销”“产销一体”“农超对接”“生鲜电商平台”等短链流通新模式的普及还有待加强。

(三)机遇与挑战

一是“双循环”和“双升级”要求我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重构网络布局、优化运作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助力经济循环。加快建设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将集聚全球农产品资源要素,促进我省农产品流通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必将扩大市场交易, 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区域分工深化和一体化发展。湖北产业结构和居民消费“双升级”趋势必将推动我省农产品流通向品质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促进我省农产品流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二是技术和业态创新我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底层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持续应用,为我省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我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需抓住新一代技术革命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数字流通体系、创新流通业态、形成流通功能更加丰富、效率更加提升、模式更加多元、渠道更加畅通的新格局。

三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及疫情等叠加风险要求农产品流通体系更加健壮和抗压。外界环境的不确定和不稳定使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布局、硬件、软件、管理理念等方面面临新的挑战。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需立足自身抓好农产品供给和消费,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完善卫生防疫措施,强化应急保供能力,增强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稳定及韧性,确保农产品安全流通。

是消费需求升级要求农产品流通提质增效降本我省经济重回主赛道、人均GDP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势必要求打造更加丰富、安全和便捷的农产品前端生产体系、中端批发体系和末端零售体系,推动农产品流通从保供为主向量质并重转变,实现农产品优质流通。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大食物观”理念,以“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完善服务链、推进数字链”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全面强化农产品流通的产品基础、市场基础、物流基础,全面打造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实力与品牌实力,全面提升农产品流通的服务能力。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激发农产品市场活力,实现农产品高效、优质、安全流通,形成农民增收、流通增效、消费提质的良性循环。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支持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流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进农产品流通提质增效。

市场主导,政府引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壮大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好政府规范引导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和国际链接。

统筹规划,分级实施。落实“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分工协作,形成都市圈-城市圈-县域协同机制

(三)发展目标

2027年,初步构建起衔接产销、覆盖城乡、联通内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流通基础设施能级、服务水平、监管能力显著提升,规模化组织效率大幅提高,成本水平显著降低,农产品跨季跨区调节和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成为农产品流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核心枢纽。

高效流通:农产品流通网络日趋完善,产销对接机制日渐成熟,物流配送体系日益完备。全省范围内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实现100%覆盖,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600亿元。农产品流通组织化水平稳步提升,培育3个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家。

优质流通: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高附加值农产品覆盖率持续扩大,优质优价流通效应显现。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00项。造优质农产品,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4000个以上,打造10个具有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30个全国知名企业品牌。农产品冷链流通率35%

安全流通: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风险防范。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分别达到30个、60个,基本覆盖“菜篮子”产品主产县。重点农产品质量数字化追溯系统初步建立,农产品部级抽检综合合格率达97%以上。完善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体制机制,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地市级覆盖率超过60%

1  湖北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规划主要指标

分类

主要指标

预期目标值

高效流通

县级仓储物流配送中心覆盖率

100%

农产品年网络零售

600亿元

国家级产地市场

3

质流通

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300

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数量

4000

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

10

全国知名企业品牌

30

农产品冷链流通率

35%

安全流通

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

30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

60

农产品抽检综合合格率

97%以上

平抑市场风险的公益性市场地市级覆盖率

60%以上

到2030年,全面建成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实现跃升,设施网络、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达到全国领先水平,行业监管和治理能力显著提高。

三、重点任务

(一)发展流通市场

夯实农产品产地市场,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扩展农产品销地市场,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干支线物流和两端配送协同运作,壮大农产品流通规模,引领创造更多有效需求。

1. 优化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

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采取“省部共建”机制,以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农产品国内国际流通、城市大规模消费为目标,深入打造国家级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潜江小龙虾交易市场,为全国淡水产品流通和大规模消费提供价格形成、产地集聚、物流集散、产业信息、科技交流和会展贸易等功能。

专栏1    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工程

产地市场

布局

地点

建设规模(亩)

年交易额

(亿元)

主要功能与定位

荆州淡水产品批发市场

荆州

400-500

350-400

集淡水产品交易与商务办公、产品展示、旅游观光、渔业文化体验相结合的国家级大市场,建成全国的淡水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传播中心、会展贸易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渔业文化旅游中心,推动湖北省淡水渔业率先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引领全国淡水渔业发展。

潜江小龙虾

交易市场

潜江

400

150-200

建设“中国虾谷”,成为国内最大的小龙虾专业交易市场,全国小龙虾交易指数风向标,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市场和物流中心。

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以省政府为主导,以建立功能完备、产销衔接、渠道畅通的农产品区域流通节点为目标,围绕蔬菜(设施蔬菜、冬春蔬菜、水生蔬菜、食用菌)、畜禽和特色农产品(水果、茶叶和中药材)等品类,布局一批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提供交易结算、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物流配送和品牌增值等功能,完善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扩展产业链,稳定市场价格和供应水平。

2  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工程

品类

布局范围

蔬菜

咸宁市宏大农产品批发市场、黄冈浠水城北农产品批发市场、襄阳谷城县蔬菜批发大市场、随州广水国际农贸城、郧阳区中农储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安陆农产品智慧物流园、荆州湖北华中农商城、宜昌三峡物流园、湖北仙桃中和农产品市场、潜江市四季有农产品市场、天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食用菌

南漳食用菌交易大市场、随州香菇大市场、华中香菇智慧交易城(随州)

淡水产品

监利全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仙桃先锋黄鳝市场

猪牛羊肉

鄂渝边区畜牧交易市场(恩施)、黄石鄂东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宜昌三峡畜牧产业园

禽蛋

华中(浠水)蛋品交易中心

水果

宜昌三峡柑橘交易中心

茶叶

英山茶叶广场、恩施武陵山茶叶交易中心、十堰上庸茶城、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茶城

中药材

蕲春县蕲州药材交易市场

田头市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减损促销、联农带农为目标,围绕田头交易需求,在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重点镇或村,培育一批产业基础牢固、交通条件良好、能够实施设施农业、为农服务突出的田头市场。提供交易、预冷(冷藏)、分级、初加工、包装、配货检测和暂存等功能,提高农民议价能力。

2. 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枢纽

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依托湖北省农产品的主销区和集散地,在武汉的正南、正北方向和中心腹地各布局1个统一开放、公平有序、配套完善的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广域的批发分拨功能,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保障农产品供应、稳定价格和质量安全方面发挥龙头作用。

专栏3  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工程

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

规划规模

(亩)

年交易额

(亿元)

建设

方式

主要功能与定位

白沙洲农产品大市场

700-1100

500

改造

升级

1)以、粮油、干菜调料、肉禽及淡水产品经营为主,设置有冷藏加工、物流配送、电子结算与监控、质量安全检测、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服务系统,“买全国、卖全国”;

2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商务部重点联系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四季美

农贸城

5000

1000

扩建

1)承接襄十随神等地的本地郊菜和来自河南、安徽和川渝等西北方向进鄂的外菜;

2)湖北省农产品的供应保障中心、城市配送平台和南北菜调运的主要物流枢纽

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

4200

1000

扩建

1)承接宜荆荆恩等地的本地郊菜和来自两广、福建、江西等东南方向进鄂的外菜;

2)湖北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平台、展示展销中心、价格指数中心和安全检测中心。

区域性骨干农批市场依托区域优势农产品资源和集聚地,在重点地级市布局建设一批流通要素集中、流通设施完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场景丰富、联通上下游的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服务区域之间农产品流通需求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接农产品流通上下游市场和交通模式转换功能,在促进分拨配送、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价格、保障供给和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骨干支撑作用。

专栏4   区域性骨干产品批市场建设工程

区域性骨干

农批市场

规划规模

(亩)

建成后年交易额(亿元)

建设

方式

主要功能与定位






宜昌三峡

物流园

1200

500-600

优化

升级

承接本地果蔬、特色农产品和来自云贵、广西、广东、福建等省的外菜,是鄂西渝东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






荆州两湖

·绿谷小镇

875

1000

整合

升级

两湖绿谷小镇周边中农联荆楚智慧云仓城华中农资农机批发市场组成的农产品流通市场集群,将打造集农产品交易、加工、农业文化体验等功能的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






荆门农产品物流中心(多辉)

1200

200

优化

升级

立足荆门产地市场,承接大宗农产品南上北下,东进西出,打造辐射鄂

中、通达全国的中国农谷;






恩施华硒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

1000(已建538亩)

100

改扩建

立足恩施本地的果蔬和特色农产品,辐射武陵、连接江汉、覆盖西南;






襄阳竹叶山农产品交易中心

2100(已建436亩)

200-300

完成后期工程

承接市中心农贸市场的集体迁移,是鄂西北最大的农贸中心和农产品应急储备库;






随州白沙洲农副产品物流园

1000(已建360亩)

80-100

改扩建

立足随州特色优质粮油、果蔬、水产品等农产品供应,辐射鄂西北地区;






孝感首衡城

1878

500

新建

立足湖北,辐射中部,是现代化农产品商贸物流产业集群,是华中品类最全、设施最先进、功能最完善的全业态全产业链农产品集散中心之一;






十堰供销华西

国际农商城

600

300

改造

升级

保障秦巴居民农产品供应,主要承接鄂豫陕川渝等五省的农产品流通,全国农产品物流体系样板工程是十堰及周边地区最大的农批市场。






3. 拓展农产品销地市场功能

推进农贸市场、社区菜店等农产品销地市场冷链配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等现代功能设施的改造升级。鼓励农产品零售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依托线下零售终端,扩大网上交易的品种和配送范围。支持农产品零售企业不断丰富零售网点生活服务功能,将单一农产品购物终端升级为集社区电子商务、城市物流配送、生活费用代缴、信件包裹代收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节点。加快城市商超、社区菜市场等农产品销地市场对城市居民的全覆盖,提升城市社区蔬菜零售网点连锁化率到35%左右农村地区农产品零售网点覆盖率到70%以上。

(二)强化流通支撑

构建衔接产销、覆盖城乡、联通内外的冷链物流网络,培育具备组织化、规模化能力的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形成对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1. 夯实冷链物流基础

完善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布局。围绕湖北“全国骨干农批市场”大进大出需求,完善武汉、宜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储备工程,引导新建冷库、冷链分拨中心等设施在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周边集中布局,吸引生鲜电商、农产品加工等冷链物流上下游企业入驻,提升冷链物流服务和辐射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5   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培育工程

1.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项目群建设工程。扩建武汉山绿冷链园项目(500亩,30万吨),新建武汉银合温控4.0项目(100-150亩,15万吨),加快推进宜昌三峡银铃冷链20万头生猪的冷链加工及配送项目

2.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培育工程。推进襄阳、鄂州、荆州、荆门、孝感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培育工作,整合存量冷链物流设施资源,推进公共服务型冷链、集疏运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到2030年,新公共型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2-3个。

加强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在大规模农产品产地市场、种养殖产区和加工企业等周边,布局一批集集货、预冷、分选、初加工、冷藏、发货、监测、收储、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提高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在消费和物流中转规模较大的城市,新改扩建一批集区域分拨、中央厨房、中转冷库、多温层冷库、低温加工等功能于一体的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加强与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联动对接,提高区域分拨配送效率,扩大区域分拨范围。

6  产销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工程

1.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工程在优势农产品主产县(市、区)和重点镇,建设10个以集货输出和分级拣选为主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新增总库容30万吨。

2.销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工程。在农产品主要中转集散地区和消费流通城市,建设5-6个以衔接集散基地和末端网点为主的销地冷链集配中心。新增总库容10万吨。

补齐两端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围绕田头采收需求,依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布局一批规模适度、节能环保、集约高效的公用型产地仓储保鲜设施,提高产地源头冷链物流设施综合利用效率。引导连锁商超、农贸市场、菜市场、生鲜电商等流通企业完善终端冷链物流设施,进一步增强销地终端冷藏保鲜能力。加强区域分拨中心与城市配送中心联动,构建城市冷链即时配送体系,同步提高末端冷链配送的效率和覆盖率。推动新能源冷藏车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市居民个性化、品质化消费需求。

7  两端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1.田头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根据不同农产品冷链物流要求,在重点镇或中心村,布局4000个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重点配置农产品田头预冷、保鲜、冻结和通风贮藏等设施设备发展产地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租赁等社会化服务新增冷库总库容100万吨。

2.末端冷链设施提升工程。推广应用冷链前置仓、移动冷柜冷库、智能冷链自动售卖机、生鲜投递柜、社区配送站等冷链设施。支持肉蛋奶类果蔬配送、食品加工等企业,依托冷链配送中心建设品牌店、直营店和专销店等销售终端网点。推动冷链配送接货站点建设改造,合理布局生鲜运输车辆临时停靠装卸点,优化城市冷链配送通道网络和新能源冷藏车充电设施,加强冷链配送车辆通行管理。

3.农村寄递物流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寄递物流建设项目,建立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打造县级农产品冷链共配中心优化末端冷链配送渠道,全力打通农产品流通“最一公里和最一公里”。

2. 壮大流通主体

壮大农产品市场主体加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组建农产品批发商联合体,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鼓励农产品批发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连锁经营等方式,整合跨区域性市场资源,提升农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做大市场规模。支持国内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在湖北设立总部或者分支机构,参与农产品体系建设或者运营区域批发市场,发展新型农贸市场。力争到2027年,我省入围中国农业企业500的流通企业达到5家。

壮大销区采购主体。支持组建农产品采购商联盟,及时发布产品采购信息,在线上线下开展系列的展销展示、品牌品鉴、基地调研与产销对接等活动。及时发现和主动对接国际、国内和线上、线下经销量大的农产品采购商,示范带动“互联网+”订单农业规模发展。支持组建和发展各类特色农产品单品采购商队伍,形成一支常年服务本地主导产业的客商。

壮大农产品电商主体。支持农业生产基地、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电子商务应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参与电子商务,着力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商示范企业、网红品牌和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壮大农产品电商物流企业,推动农产品物流联盟化、规模化、冷链化、数字化发展,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城乡物流服务支撑。鼓励农产品电商与物流资源整合,发展统仓统配、共同配送。通过培育壮大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的供应链赋能和连锁化经营,壮大农产品电商头部企业。

壮大农产品经纪人主体。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项目支持,加强农产品产地流通主体培育,配合农业农村部实施“千名经销商、万名经纪人”农产品产地流通主体培育行动,打造一支懂市场、会经营、善营销、创品牌的农产品产地流通专业队伍,形成一批农产品产地市场流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联农带农为农服务,推进资源共享、信息互联、标准协同等机制建设。发展农村各类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组织,围绕特色农产品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销,形成品牌经纪人队伍。

(三)提高流通能力

以形成和发挥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整体性作用为导向,提高标准制定、信息化服务和质量安全保障三大能力,提升农产品流通过程中要素市场化配置能力,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

1. 提升标准制定能力

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要求,制定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300项,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持续推进“三园两场”(果菜茶标准化园、畜禽养殖标准化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建设。强化小龙虾、黄鳝、莲藕等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开展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构建1-2个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标准综合体,命名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开展标准协同攻关,推进农业标准互联互通,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大力开展标准宣传、解读、培训等工作,加强标准宣贯推广。

2. 加强信息化服务能力

在小龙虾、柑橘、茶叶、生猪、禽蛋、蔬菜(食用菌)等优势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开展单品种大数据建设,构建完善的数据采集、分析和服务机制。以全国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鼓励两湖绿谷、白沙洲等一批农产品交易市场建立覆盖全场的数字化交易体系、产品溯源体系和质量测控体系。完善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功能,鼓励和引导产业链链主和流通企业、行业协会、职能部门等对重点农产品的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加快建立反映农产品流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监测指标体系和信息服务平台。

3. 完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责任可究”。全面运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将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全部纳入追溯平台,保证农产品以二维码、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产地准出证明等标识上市销售,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加大“鄂冷链”的应用力度,争取将更多类型的农产品纳入平台的监管范围。

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管预警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机制,扩大监测覆盖面,确保全省定量抽检农产品样品数量稳定在1.5批次/千人以上。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围绕我省十大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产品流通主体筛选、评价和注册备案,建立完善农产品流通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信用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全过程监管体系,将违法主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常态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工作机制,加大对以次充好、掺杂使假等不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力度和交易市场管理规范。

专栏8提高流通能力工程

1.标准化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标准实施,打造一批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及相关标准综合体,命名一批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50个;争创一批国家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加强标准化培训,年培训标准化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1万人次以上,规模生产主体落实安全标准制度,按标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2.信息化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采集、分析,建立信息发布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网站、电子显示屏以及新媒体平台等载体,及时准确传递生产、供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鼓励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应用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新技术,编制主营农产品产地价格、行业景气等指数,逐步成为主营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以十大农业产业链为核心,引导鼓励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采用电子结算方式开展交易。

3.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实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响亮行动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分别达3060个,对已命名县(市、区)实施动态核查和跟踪评价加强农产品准入管理、标识管理和溯源管理,逐步实现流通全程可追溯,提升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市场交易和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市场准入、索证索票、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形成覆盖准入、监管、退出的全程管理机制。

(四)拓展流通功能

进一步从品牌价值、流通加工、流通业态、产销对接、应急保供五方面拓展农产品流通功能,促进繁荣市场、扩大消费、服务民生,推动我省现代农产品流通迈入价值链中高端。

1. 增强品牌价值

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进一步提升“随州香港”“潜江龙虾”“洪湖莲藕”“宜昌蜜桔”“恩施玉露”“赤壁青砖茶”等重点品牌影响力,挖掘品牌内涵,传播湖北“茶典故”“菜故事”“橘文化”“渔记忆”,力争每个主导产业都打造1-2个精品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推广强度,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潜江龙虾节、随州香菇节、李时珍医药节、菊花节等节会品牌,大力推介楚菜、楚茶、楚药、楚酒、老字号等特色知名品牌,提升市场辐射度和品牌传播力。支持优质农产品品牌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开展专题宣传推介。组织开展境外营销推介行动,支持龙头企业参加世博会、东盟博览会等线上线下、境内外国际农产品展销展示活动,提升湖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提升湖北特色优势农产品在粤港澳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

2. 延伸流通加工

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拓展农产品初加工功能,实现减损增效。引导大型农企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空间。以加工流通带动业态融合,积极发展中央大厨房、直供直销等业态。支持在我省43个生猪调出大县构建生猪全产业链闭环,推广潜江小龙虾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经验,通过产业链上下延伸增强市场开拓力,产业链聚合力和产业影响力。

3. 创新流通业态

支持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开展网络直播直销活动。鼓励电商平台发展“产地直供”“平台优选”“城市分选中心+社区前置仓”等农产品短链流通新业态。推广“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农产品“流通-消费”一体化新模式。鼓励流通企业面向乡村下沉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体系,发展“线上下单、基地直采、村镇集中、快递配送”一体化运营新方式。

4. 加强产销对接

办好湖北农博会、汉江流域农博会、恩施硒博会、赤壁青砖茶发展大会等展会活动,做好产销对接工作。支持具备条件的流通企业向生产领域延伸,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投资合作等长期稳定农产品流通模式,形成多种形式的产销联结共同体。鼓励超市扩大生产基地直采规模,强化与农民种植养殖、初加工等环节的深度合作,推进产地市场与超市、社区、学校等消费端对接,推广“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批对接”“农社对接”“农餐对接”等多种产销对接形式。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建设“互联网+连锁零售终端,向社区直供生鲜农产品。

5. 强化应急保供

加强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国家级产地农产品市场储备转运设施建设,促进相互匹配和有机衔接的应急体系,提高紧急调运能力。支持经营农产品的公益性批发市场建设,增强保供稳价和综合服务能力,确保突发状况下粮油、果蔬等生活物资的供应。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为抓手,引导各市(州)建立健全应急保供机制,将国家级、区域级农产品产地市场确定为“菜篮子”产品保供主体,对接“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两端企业、确保重要节点、重大事件下“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真正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专栏9  拓展流通功能工程

1.增强品牌价值工程2027年,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每个主导产业打造1-2个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培育3-5家标杆企业品牌,培育50土字号”“乡子号特色知名品牌。做大做强宜红、恩施玉露、宜昌毛尖、赤壁青砖茶、武当山茶、襄阳高香茶、英山云雾等茶叶品牌;潜江龙虾、鄂州武昌鱼、洪湖清水大闸蟹等水产品品牌;宜昌蜜桔、秭归脐橙等水果品牌;洪湖莲藕、随州香菇、洪山菜薹、张港花椰菜等蔬菜品牌;蕲春蕲艾等中药材品牌。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思路,建立农产品品牌运营机制。做大做强中国农民丰收节、潜江龙虾节、随州香菇产业博览会、公安葡萄节、江陵黄桃节、蕲春李时珍医药节、麻城菊花节、崇阳白茶节、通山枇杷节等节会活动。开展跨国农业企业培养行动,重点支持10家左右跨国农业对外合作企业(企业联盟)做大做强。建设5个左右湖北特色农产品境外营销平台,开展境内外湖北特色优势农产品宣传推介行动。

2.延伸流通加工工程。在武汉、襄阳、宜昌等中心城市培育加工新业态,发展“中央厨房+冷链配送+物流终端”“中央厨房+快餐门店”“健康数据+营养配餐+私人订制”等新型加工业态。在休闲农业和产业基础好的黄石、宜昌、恩施、黄冈等地区,发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开发旅游伴手礼和地方土特产。

3.加强产销对接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在省内外举办湖北农副产品交易会、展销会等。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构建长期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关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生鲜电商等各类农产品流通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实农产品销售专柜、专区、专档,拓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渠道

4.创新流通业态工程。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推动社交电商、社区电商、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创新无接触式农产品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餐厅、网上菜场、连锁经营等新场景,推广无人便利店、智能售货机等无人零售新业态。总结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经验,培育农产品流通创新示范城市和企业。

5.强化应急保供工程。引导连锁商业企业、供给基地、物流配送企业、行业协会商会、产地生产合作社等单位共同建设“政府储备+企业库储+集散中心+生产基地梯度性农产品战略应急储备中心,打造集应急储备、加工、物流、运输、配送、终端供应等功能于一体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采取入股参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建设改造产地市场、农贸市场、菜市场等,加快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到2027年,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地市级覆盖率超过6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一是加强规划协同。确保本规划与国家《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协同性;确保本规划与《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湖北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一致性。

二是协作联动。建立健全省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完善支撑政策,强化评估督导,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是上下联动。明确各市县(市、区)农业及相关部门的职能职责,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市县(市、区)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农产品流通项目的审批环节,缩短办理时限,在项目立项、规划选址、用地预审、项目方案核准审批等方面,提高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是用地保障。优先保障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用地,优先安排保鲜仓储、低温配送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用地指标,确保省级以上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用地,不足部分可申请省级统筹;将农产品保鲜仓储、分拣包装等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鼓励农村集体用地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用于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的建设。

三是税费减免。落实免征农批、农贸市场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落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免收蔬菜、部分鲜活肉蛋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和保鲜仓储设施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及时发布涉农税收优惠政策清单,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办理涉税事项提供便利

(三)完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一是明确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引导农业农村领域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放金融资金和低成本信贷资金优先用于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现代农业园和智慧农业等重大项目,强化与财政、发改等部门的沟通,保障储备项目落地见效。

二是畅通优质涉农企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对涉农贷款和普惠型涉农贷款单列信贷计划;创新针对蔬菜、水产等高效设施农业的设施保险、收入保险、产量保险和指数保险等,开展生猪价格保险和“保险+期货”试点;联合金融机构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设,推动“荆楚产业贷”“农房贷”等试点项目建设;联合省农商行和省农信联社,推进“村银共建+整村授信”工程,推广“鄂融通”“汉融通”扫码授信,加大纯信用产品“惠农e贷”实施力度。

三是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多元投入格局。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培育一批适于采取PPP模式的、有稳定收益的农产品流通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到产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到大中城市郊区布局中央厨房、净菜加工等业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产品批发和田头市场建设,完善农村商贸服务网络。

(四)强化创新技术和实用人才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农产品流通技术研发推广。支持开展农产品流通技术装备的研究和攻关;创新“农业专家服务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服务模式,加快农产品流通新技术、新设施等的试点和推广。

二是建设农产品流通人才队伍。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团队的培养,建立一支由创新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构成的多层次农产品流通人才队伍。

三是完善创新技术和实用人才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使用和评价激励制度,推动资金支持、人才落户、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农业技能人才评价等优惠政策向农产品流通领域倾斜。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