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造“特色之乡”行动方案
索 引 号 | 011043305/2025-19478 | 发文日期 | 2025-06-18 |
---|---|---|---|
发布机构 |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 文 号 | 鄂农发【2025】31号 |
分 类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效力状态 | 有效 |
高质量打造“特色之乡”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发挥“特色之乡”地域名片的作用,整体提升县域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服务支点建设战略,现就高质量打造“特色之乡”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主要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重点支持一批、积极培育一批、整合优化一批”的思路,引导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整体提升特色之乡发展活力和影响力。到2030年,力争打造10个在全国知名和20个在全省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之乡,让“特色之乡”地域名片和特色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主要任务
(一)明确分类路径。重点支持一批,对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之乡,加强政策创设、系统集成,推动产业能级跃升,持续擦亮“特色之乡”名片。积极培育一批,对资源有支撑、发展有基础、效益待提升的特色之乡,挖掘潜力,彰显特色,提升产业发展规模,扩大“特色之乡”品牌知名度。整合优化一批,对内涵趋同、地域相近、称号重叠的特色之乡,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品牌整合,提升特色之乡竞争力。
(二)提升发展规模。结合“十五五”发展规划,优化特色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特色产业适度集聚,建成一批特色产业优势区和示范带。鼓励采取“龙头企业+种养(原料)基地”等模式,促进特色产业扩规模提品质。瞄准行业领域头部企业、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精准招商,引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的雁阵梯队。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通过“飞地经济”“反向飞地”等模式,探索建立基地共建、要素共聚、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规模效益倍增。
(三)打造特色链条。围绕特色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核心环节技术攻关清单,重点突破种质资源保护、关键工艺升级、智能装备应用等瓶颈。组建产业联盟或产业联合体,促进各类要素集聚,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实施“特色产业+数字技术”融合工程,建设一批智慧农(牧、渔)场、智能工厂和数字景区。鼓励搭建供应链平台,实现供需匹配、产能共享、质量追溯等数字化管理。积极推动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及配套企业资源整合,共建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中心,促进创新成果快速扩散应用。拓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新业态。
(四)推进融合发展。支持特色之乡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发特色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充分挖掘特色产业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推进农业、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建设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介一批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经济强镇、工业重镇、农旅名镇和商贸大镇。提炼工业遗产核心IP,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打造“工业遗址公园”“年代记忆馆”,发展“工业+文旅”新业态。完善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以及餐饮、住宿等服务体系,吸引更多经营主体、科技人才和社会资本。
(五)擦亮地域名片。支持特色之乡实施“亮名片+强品牌”双轮驱动行动,鼓励将产品品牌、文旅品牌、城市品牌结合起来,创新品牌形象,开展联动宣传,全方位提高“特色之乡”传播声量。鼓励将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之乡品牌等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一批主题公园、网红打卡点等城市新地标。结合产业招商会、产销对接会等,策划组织展演活动,展示传承工艺,呈现厚重历史,推介特色产品。邀请网红达人走进特色之乡,开展“特产溯源”活动,带动“特色之乡”宣传。
(六)拓展消费市场。聚焦线上、线下两个渠道,内销、外贸两个市场,省内、省外各类展会,多频次、多形式开展特色之乡产品市场营销。围绕交通枢纽、城市地标等人流密集区域,布局特色精品展销馆、时尚消费体验中心。建设一批“商旅文体健”深度融合的品质消费集聚区,聚焦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打造新型消费场景。加强与电商平台合作,设立“特产馆”“专销区”,发展“电商直播+爆款产品”消费模式。组织特色之乡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链博会、农交会、农博会等重点展会,鼓励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打造著名消费品牌。
(七)挖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特色之乡中的茶文化、艾文化、编钟文化等文化内涵,讲好自然景观、产业传承、名人典故、民间传说等文化故事,彰显特色之乡的独特历史、艺术和人文价值。修缮古建筑、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加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依托炎帝故里、屈原故里、昭君故里、毕昇故里、将军故里等特色文化资源,助力特色之乡招商推介。借助数字技术,开发特色文化艺术产品,加强跨地域跨领域交流,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八)培育专业人才。鼓励市、州、县制定专项引才目录,动态发布人才需求清单,加大创新研发、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营销推广等人才培育引进力度。支持省内高校开设特色产业发展急需专业,鼓励市县、企业与院校共建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学院等,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科技小院、人才驿站等人才服务平台建设,做好“一站式”服务,营造留才用才的良好环境。统筹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推行“候鸟专家”柔性引智机制,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激发各类人才创业热情。
三、健全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省直相关部门根据职责职能,加强对特色之乡建设发展的工作指导和日常管理。有关市、州、县要落实主体责任,将高质量打造特色之乡作为支点建设的重要抓手,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措施,清单化、项目化推进落实。加强跟踪评估。建立健全特色之乡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定期组织开展监测评估。规范“特色之乡”申报程序,避免重复命名,确保“特色之乡”名实相符。加强政策支持。按规定统筹有关项目资金,对工作积极性高、推进力度大、成效显著的特色之乡给予优先支持,不断提升“特色之乡”称号的含金量和影响力。
附件:“三个一批”分类及责任分工
附件
“三个一批”分类及责任分工
序号 | 特色称号 | 责任单位 | 备 注 |
重点支持一批(12个) | |||
1 | 潜江市—中国小龙虾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潜江市 | 农业类 |
2 | 仙桃市—中国黄鳝之都 | 省农业农村厅、仙桃市 | 农业类 |
3 | 宜昌市秭归县—中国脐橙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秭归县 | 农业类 |
4 | 随州市随县—中国香菇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随州市、随县 | 农业类 |
5 | 黄冈市蕲春县—中国蕲艾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黄冈市、蕲春县 | 农业类 |
6 | 恩施州利川市—中国凉爽之城 | 省林业局、恩施州、利川市 | 林业类 |
7 | 十堰市—中国商用车之都 | 省经信厅、十堰市 | 工业类 |
8 | 随州市—中国专用汽车之都 | 省经信厅、随州市 | 工业类 |
9 | 仙桃市—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 | 省经信厅、仙桃市 | 工业类 |
10 | 恩施州恩施市—世界硒都 | 省自然资源厅、恩施州、恩施市 | 资源类 |
11 | 荆门市京山市—中国网球特色城市 | 省体育局、荆门市、京山市 | 体育类 |
12 | 黄石市大冶市—中国古建之乡 | 省住建厅、黄石市、大冶市 | 建筑类 |
积极培育一批(19个) | |||
1 | 鄂州市—中国武昌鱼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鄂州市 | 农业类 |
2 | 宜昌市长阳县—中国魔芋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长阳县 | 农业类 |
3 | 襄阳市枣阳市—中国桃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襄阳市、枣阳市 | 农业类 |
4 | 咸宁市嘉鱼县—中国甘蓝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咸宁市、嘉鱼县 | 农业类 |
5 | 荆门市沙洋县—中国菜籽油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荆门市、沙洋县 | 农业类 |
6 | 黄冈市浠水县—中国优质蛋品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黄冈市、浠水县 | 农业类 |
7 | 黄冈市麻城市—中国保健菊花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黄冈市、麻城市 | 农业类 |
8 | 恩施州来凤县—中国藤茶之乡 | 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恩施州、来凤县 | 农业类 |
9 | 黄冈市罗田县—中国板栗之乡 | 省林业局、黄冈市、罗田县 | 林业类 |
10 | 恩施州鹤峰县—中国野生箬叶之乡 | 省林业局、恩施州、鹤峰县 | 林业类 |
11 | 黄石市—中国观赏石之城 | 省自然资源厅、黄石市 | 资源类 |
12 | 十堰市竹山县—中国绿松石之乡 | 省自然资源厅、十堰市、竹山县 | 资源类 |
13 | 黄冈市麻城市—中国花岗石之乡 | 省自然资源厅、黄冈市、麻城市 | 资源类 |
14 | 黄冈市黄梅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黄梅县黄梅戏) | 省文旅厅、黄冈市、黄梅县 | 文化类 |
15 | 宜昌市枝江市—中国白酒名城 | 省经信厅、宜昌市、枝江市 | 工业类 |
16 | 随州市广水市—中国风机名城 | 省经信厅、随州市、广水市 | 工业类 |
17 | 襄阳市樊城区—中国织造名城 | 省经信厅、襄阳市、樊城区 | 工业类 |
18 | 荆门市东宝区—中国绿色家居之都 | 省住建厅、荆门市、东宝区 | 建筑类 |
19 | 仙桃市—中国体操之乡 | 省体育局、仙桃市 | 体育类 |
整合优化一批(32个) | |||
1 | 宜昌市宜都市—中国柑橘之乡 | 宜昌市整市培育“中国柑橘之乡”,相关柑橘品牌整合为“宜昌蜜橘”区域公用品牌,现有特色称号少宣传。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 | 农业类 |
2 | 宜昌市夷陵区—中国柑桔之乡 | 农业类 | |
3 | 宜昌市夷陵区—中国早熟蜜柑之乡 | 农业类 | |
4 | 宜昌市远安县—中国香菇之乡 | 相关品牌整合为“随州香菇”品牌,远安“中国香菇之乡”、随县“中国花菇之乡”称号对外不宣传。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远安县、随州市、随县 | 农业类 |
5 | 随州市随县—中国花菇之乡 | 农业类 | |
6 | 恩施州鹤峰县—中国茶叶之乡 | 以鄂西南武陵山茶产业集群为平台,推进产业集聚。相关茶品牌整合为“楚天好”茶区域公用品牌。“茶文化之乡”“世界茶旅之乡”“丝绵茶之乡”“米砖茶之乡”称号对外少宣传。责任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发改委、恩施州、宜昌市、咸宁市 | 农业类 |
7 | 宜昌市远安县—中国茶文化之乡 | 农业类 | |
8 | 宜昌市五峰县—世界茶旅之乡 | 农业类 | |
9 | 宜昌市秭归县—中国丝绵茶之乡 | 农业类 | |
10 | 恩施州恩施市—中国名茶之乡 | 农业类 | |
11 | 咸宁市赤壁市—中国青砖茶之乡 | 农业类 | |
12 | 咸宁市赤壁市—中国米砖茶之乡 | 农业类 | |
13 | 黄冈市麻城市—中国映山红第一城 | 纳入麻城市城市品牌打造及“知音湖北”文旅宣传体系。责任单位:省林业局、省文旅厅、黄冈市、麻城市 | 林业类 |
林业类 | |||
14 | 黄冈市麻城市—中国油茶之乡 | 整合打造“湖北茶油”区域公用品牌,原称号不宜宣传。责任单位:省林业局、黄冈市、黄石市 | 林业类 |
15 | 黄石市阳新县—中国油茶之乡 | 林业类 | |
16 | 恩施州利川市—中国生态黄连之乡 | 推动鄂西整体打造中药材产业,培育湖北黄连区域公用品牌。责任单位:省林业局、恩施州、十堰市 | 林业类 |
17 | 十堰市竹溪县—中国黄连之乡 | 林业类 | |
18 | 荆州市石首市—中国麋鹿之乡 | 统筹打造野生动物赏玩产业,纳入“知音湖北”文旅宣传体系。责任单位:省林业局、省文旅厅、荆州市、石首市 | 动物保护类 |
19 | 荆州市石首市—中国江豚之乡 | 动物保护类 | |
20 | 咸宁市—中国温泉之城 | 推动温泉资源整合开发利用,培育相关文旅品牌,纳入“知音湖北”文旅宣传体系。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文旅厅、咸宁市、黄冈市、孝感市 | 资源类 |
21 | 黄冈市英山县—中国温泉之乡 | 资源类 | |
22 | 孝感市应城市—温泉之乡 | 资源类 | |
23 | 仙桃市—亚洲体操之乡 | 与“中国体操之乡”作为整体宣传。责任单位:省体育局、仙桃市 | 体育类 |
24 | 十堰市郧西县—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 | 整体纳入“知音湖北”文旅宣传体系。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林业局、十堰市、襄阳市、孝感市、随州市、咸宁市、恩施州 | 文化类 |
25 | 随州市曾都区—中国编钟之乡 | 文化类 | |
26 | 襄阳市南漳县—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 | 文化类 | |
27 | 襄阳市襄州区—中国柳编之乡 | 文化类 | |
28 | 恩施州巴东县—中国廪君文化之乡 | 文化类 | |
29 | 咸宁市咸安区—中国桂花之乡 | 林业类 | |
30 | 孝感市安陆市—中国银杏之乡 | 林业类 | |
31 | 咸宁市赤壁市—中国楠竹之乡 | 整合打造竹产业集群,培育竹区域公用品牌,原称号对外少宣传。责任单位:省林业局、咸宁市 | 林业类 |
32 | 咸宁市崇阳县—中华雷竹之乡 | 林业类 |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