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楚天 嘉禾盈畴——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实践与探索
湖北,承江之运,因水而盛。万里长江,自世界屋脊向东奔涌,由巴蜀至荆楚,九曲盘旋千里,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江浩荡相汇,形成了湖泊密布的江汉平原。
丰沛润泽的水系,沃野千里的平原,辅以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共同构筑了湖北优越的农业基础。正因如此,湖北自古便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中部粮仓”。
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赴湖北考察。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湖北考察,赋予其“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发有为”的重要使命,为湖北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知责担责、知重负重。湖北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如今的荆楚大地“丰”景正好,江汉大米、潜江龙虾等一批农产品“金名片”熠熠生辉,高产高蛋白玉米、无肌间刺武昌鱼等创新成果加速涌现,优质稻米、生猪、淡水产品等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荆风楚韵萦绕的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夯基固本:筑牢支点建设“三农”底盘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工作不仅是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局工作的基础和底盘。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跳出“就农业说农业,就农村谈农村”的思维,紧紧围绕湖北在全国大局的战略定位谋划“三农”工作。
跳出“三农”工作,从全国大局看湖北。看地理位置,湖北地处我国中部,接南纳北、承东启西,不断完善的铁水公空立体化交通网络,正助力其从“九省通衢”迈向“九州通衢”;看经济总量,湖北近年来先后站稳4万亿、跨越5万亿、迈上6万亿,走出了一条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是当之无愧的经济大省、中部“脊梁”;看文化底蕴,湖北位于“长江之腰”,孕育出的灵动浪漫、兼容并蓄的荆楚文化,成为长江文化的代表性样态,同时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拥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
“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一以贯之的战略定位,是湖北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脉相承的战略任务。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考察湖北时,就要求“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第六次考察湖北时,再次为湖北发展掌舵领航,明确指示湖北要“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对湖北发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
牢记殷殷嘱托,锚定支点建设。2025年2月5日,乙巳蛇年首个工作日,湖北“新春第一会”——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举行,打响了支点建设发令枪。
在支点建设中,“三农”领域大有可为。湖北省委、省政府认为,“三农”工作是推动支点建设的基础,基础越厚实,支点越稳固;建成支点的过程,也必是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进阶的过程。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强调,要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为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打牢坚实基础。
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正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深刻把握“三农”工作与支点建设的内在联系中作出的深入谋划。
什么是新时代的“鱼米之乡”?其内涵何在?“湖北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涵盖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各方面,关系农业、农村、农民各领域,是一项长期工作、系统工程。”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毫无疑问,新时代“鱼米之乡”是湖北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蓝图。如何一步步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图景?
据介绍,按照支点建设的部署,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有着明晰的任务书:目标定位是建成“四区”——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重点是构建“六大体系”——乡村富民产业体系、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乡村振兴动力体系、组织保障体系。
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抓手,湖北上上下下坚定信心和决心,全力以赴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正一步一个脚印将“三农”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筑牢支点建设的“三农”底盘。
丰廪提质:打造稳供质优荆楚粮仓
仓廪实,天下安。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湖北深刻地认识到,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头等大事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打造更高水平荆楚粮仓,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量稳质优、农业保供韧性更强,助力整体提升支点的战略支撑力。
更高水平的荆楚粮仓如何打造?抓好粮油生产是重中之重。湖北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两手发力,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层层分解粮油生产目标任务,强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集成配套。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湖北新建高标准农田1184万亩,耕地质量平均等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加快农机装备补短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5%;多项技术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
湖北加力“四良”融合提单产,其成效不仅反映在全省“面”的数据上,更源于各地“点”的生动实践中 。
金秋时节,在枣阳市南城办事处后湖村水稻示范基地里,稻浪滚滚,沉甸甸的稻穗低垂,静待颗粒归仓。“示范基地核心面积200亩,今年亩产预计800公斤左右。”枣阳市种植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站长张刚介绍,通过培肥地力、优选品种“汇两优687”和“E两优2300”,集成测土配方测深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机收减损等高产栽培技术,即使受高温等不利因素影响,依然能实现丰产稳产。
同一时期,在约百公里外的钟祥市洋梓镇汪李村,稻油单产提升万亩示范片里机器轰隆,水稻收割正忙。“示范片采用稻油轮作模式,实施‘六统一’措施——统一品种供应、集中育秧、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机械作业和订单收购,改变了以往农户种植品种混杂、田间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状况,实现粮油双丰。”洋梓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郭剑介绍。
其中,水稻集中育秧环节是最有“湖北特色”的,全村90%以上采用的是基质片育秧,是湖北省首创。育秧基质片及其秧盘以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同时,生产的秧苗整齐健壮。此外,示范片推广种植“荃优丝苗”水稻品种、“中油杂501”油菜品种等优质高产品种,并集成示范“种肥药机”融合、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新技术,技术覆盖率达到100%。
后湖村、汪李村的丰收场景,是枣阳市和钟祥市毫不放松抓好粮油单产提升的缩影。作为湖北3个超级产粮大县之一,枣阳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127.46万吨,创历史新高。同年,钟祥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成为湖北第四个产量过百万吨的县市,主要油料作物产量13.66万吨,同比增长3.8%。
放眼湖北全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57.07亿斤,连续12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油菜籽总产量达到292.04万吨。今年夏粮夏油再获丰收,夏粮总产量99.02亿斤、同比增长0.91亿斤;油菜籽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二位。
在持续丰盈“米袋子”、拎稳“油瓶子”的同时,湖北也正以更高标准提稳“菜篮子”。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湖北不断增强“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荆楚沃野“含科量”、“含绿量”不断提高,焕发勃勃生机。
在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金润农业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白色大棚里绿意盎然,数以亿计的白菜幼苗以“水上漂”模式茁壮生长,精准的环境调控让种苗“长势齐、体质好”。不远处的蔬菜数字化健康栽培展示区里,郁郁葱葱的甘蓝将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专家团队的全程护航下,朝着“48项农残指标全部为0”的标准成长。
将视线转向钟祥市温峡虹鳟鱼养殖基地,数尾虹鳟鱼在标准化养殖车间的鱼池里欢快地游来游去,智能化、工厂化的养殖模式不断产生净化的循环水,让鱼儿拥有干净舒适的“家”,实现高品质淡水鱼的高密度养殖。
再看孝感市云梦县伍湖村,梦辰泽稻虾共作示范基地里正上演“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的和谐图景。虾与稻形成一个精妙的生态循环系统,虾的排泄物成为稻的肥料,水稻生长产生的微生物、草、虫则成为虾的饵料,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向“新”而行,“菜篮子”越拎越稳。2024年,湖北淡水产品产量546.43万吨、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一;茶叶、生猪产量分别位于全国第三和第四位,蔬菜、水果、禽蛋等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荆楚粮仓硕果丰盈,不仅是粮食产量的稳固,更是质量与效益的同步提升。湖北正立足“鱼米之乡”沃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牢牢端稳中国饭碗贡献荆楚力量。
延链增值:建设农业现代化大产业
新时代“鱼米之乡”,不仅要鱼跃米香、物产丰盈,更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百姓增收致富。在湖北看来,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助力整体提升支点的产业竞争力。
如何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湖北坚持强龙头、延链条、树品牌、兴业态,促进乡村产业提级扩能,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先导区。
走进位于京山市钱场镇的盛昌龟业产品展厅,骨肽、血肽、龟甲胶等各种龟类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盛昌龟业负责人盛文涛介绍:“我们最初是养殖乌龟,后来为开发好龟甲的药用价值,就慢慢进入深加工领域,目前公司已成为集乌龟养殖、加工、种苗繁育、销售为一体的企业。”
在盛文涛看来,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不仅要延链条,还要培育“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目前,盛昌龟业正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集水产养殖、观光旅游、科普推广等于一体的“龟谷”生态公园。
盛昌龟业正是京山市龟鳖产业的代表。作为“中国龟鳖产业十强县(市)”,近年来,京山扎实推进“一只龟鳖”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在生态养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龟鳖精深加工,2024年龟鳖产业产值达10.5亿元。此外,京山围绕龟鳖举办“荆京甲”杯猎甲竞技赛,发展康养、餐饮、旅游等业态,将“一只龟鳖”的价值无限放大。
仙桃市的小黄鳝更是游出百亿大产业。目前,仙桃拥有全国最大的黄鳝精深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已形成集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并以鳝为媒,打造“稻荷鳝园”等农文旅融合项目,让黄鳝“跨界”游向更广阔的舞台。
纵向延链条促升级,横向兴业态促融合。湖北从全省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整合资源高位推进,建立一名省级领导任链长、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专班推进、一个专家团队支撑、一笔专项资金扶持的“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持续打造优质稻米、菜籽油、茶叶、特色淡水产品等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2024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1.09万亿元,优质稻米、生猪、淡水产品、蔬菜4条产业链过千亿元。同时,湖北打造产业融合发展载体,累计建设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9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农业产业强镇86个。
推动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提质增效,龙头企业是加速器、主力军。湖北神地农业科贸有限公司专注提升一枚蛋的“含金量”,通过对鲜鸡蛋、蛋粉、蛋液等全产业链循环高值化利用,拓展禽蛋产业的增值增效空间;襄阳郭氏阜丰粮油科技有限公司在粮食种植的基础上,推出桶装襄阳牛肉面,助力打造千亿级襄阳牛肉面产业;湖北妞妞食品有限公司从烘焙食品做起,将产业从加工延伸至种养、餐饮、住宿、研学等领域,带动3500余户农户增收。
为壮大龙头企业,湖北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围绕10个农业主导产业链,重点培育10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0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近1000万农户增收。目前,全省国家级龙头企业达到98家、省级以上达到1336家、农业上市企业达到14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业营收达到1.03万亿元。
实现农业延链增值,品牌是核心牵引力。湖北持续推进农业品牌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农业品牌,从一颗桃的蜕变可见一斑。
枣阳不仅是产粮大县,也是“中国桃之乡”,桃年产量约55万吨,稳居华中地区第一。然而,曾因品牌缺失、分散经营等问题,好桃难卖好价。
如何打破这一困境?“我们近年来倾力打造枣阳皇桃区域公用品牌,实现了桃从论斤卖到论个卖。”枣阳市副市长刘全红介绍,枣阳通过引进新品种延长供应期、推行生态果园、生产桃类深加工产品、对接电商平台和大型商超等举措种好桃、“炼”好桃、卖好桃,同时构建覆盖桃产业全链条的标准化体系、对枣阳皇桃品牌实施“授权+管理”双机制保障品质,全链条擦亮枣阳皇桃“金字招牌”。
枣阳皇桃只是荆楚优品中的一抹亮色,各地农产品品牌建设成势见效。洪湖莲藕、来凤藤茶、宜昌蜜桔等区域公用品牌越叫越响,国宝桥米、蕲艾堂、土老憨等企业品牌竞相争艳。
在全省层面,湖北构建“省级+区域+企业”品牌体系,出台虾鳝米茶、藕菇橙艾和武昌鱼等“8+1”品牌政策措施,重点打造江汉大米、楚天好茶、潜江龙虾、随州香菇等“8+1”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建成运营湖北省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农产品走进“北上广深”,开展边疆行、沿海行、海(境)外行等系列推介和展示展销活动,品牌综合影响力、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潜江龙虾等9个品牌产业综合产值达到5500亿元左右。
纵观湖北实践,强龙头、延链条、树品牌、兴业态这套“组合拳”,打出了湖北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局面,让“荆楚味道”香飘四海。这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路径,正引领“鱼米之乡”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大产业的能级跃升。
美美与共: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新时代“鱼米之乡”的“乡”,早已超越地理概念,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湖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区,着力推进乡村建设和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致力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嘉鱼县四邑村,便是这样的和美乡村:村道干净整洁,民居白墙黛瓦,运动健身中心设施俱全。幸福食堂提供丰盛的三餐,医养服务驿站每年为老人免费体检,村文化中心为学童开设下午“四点半”课堂。“我们为‘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提供多元化服务,让村民生活更舒心。”村党委委员黄玲说。
面对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的治理难题,四邑村以党建为引领,构建“村党组织—村湾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服务体系,确保户户有人管、事事有人应。在扎实有效的乡村治理下,不仅“环境美”,更有“风尚美”。四邑村推进移风易俗,制定红白事标准;每月开展“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每年举办村晚、“村BA”等文体活动。“环境这么好,闲了可以下下棋、跳跳舞,日子美得很!”谈起现在的生活,村民很满意。
同样位于嘉鱼县的官桥村八组,发展更超乎想象。在原党委书记、组长,田野集团创始人周宝生带领下,八组走出一条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生态旅游等多业并举之路,集体总资产达70亿元。这里不仅建有森林公园、农家别墅,更有田野农博馆,甚至把武汉东湖学院这所大学办在了家门口。村民治病在医保报销基础上100%报销;退休养老金每月不足3200元时,由组里补足;每个孩子从出生至高中毕业,每月可领1000元的教育、生活费补助。
不止嘉鱼县,荆楚大地上的和美乡村各美其美、百花齐放。云梦县三湖村,立足近郊区位优势,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打造“花开十月”农文旅融合项目带动农民增收,并采取组建村级志愿服务队、成立乡风文明理事会、实施“德育银行”积分制管理等举措,促进共建共治共享;恩施市二官寨村,在尊重传统村落原生态自然肌理上改造人居环境,巧用村民对土苗农家“堂屋文化”的情感认同,探索“五进院落堂屋”党建工作模式实现有效治理,并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旅游的结合,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点上精雕成秀色,面上共绘始为春。建设和美乡村,既需要“样板村”的率先突破,更需要“样板带”的协同共进,实现由点及面的共享发展。湖北以“片区化”思维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样板带,将分散的资源“统”起来,把孤立的亮点“连”起来,实现了从“盆景”到“风景”之变。目前,湖北已经正式推介了首批20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样板带。
在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画廊·界上云乡”样板带,五里界街以村湾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发动村民共建共管共享,先后规划建设了“荆楚·花·人家”特色美食村湾小朱湾、艺术村湾老屋穆等22个各具特色的村湾。依托良好生态底色和基础设施,街道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招引培育农文旅项目,让乡村从“同美”迈向“共富”。
在宜都市“橘韵谜乡·柑甜小镇”样板带,宜都以柑橘产业与谜语文化为两大核心驱动力,构建“生态康养+农业休闲+文化研学”多元业态,串联起曾家岗、陈家岗、大战坡、白洪溪、青林寺等村。成立村企联合党委,发动多元主体共治,开展“全域洁净”行动,打造微景观、“靓美湾组”、“精品花路”等,倾力绘就和美乡村画卷。
在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目标牵引下,湖北和美乡村建设步履铿锵、成效显著。全省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完备度和公共服务便利度,常态化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一体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并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深度融合,推动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
一组组数据是直观有力的印证:目前,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4%,寄递物流、充电桩、5G网络、“四好农村路”实现“四个全覆盖”;80%以上的义务教育中小学纳入教联体,组建县域医共体105个、30分钟医疗救助圈基本形成,村级互助照料点、农家书屋等便民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1%,生活污水治理率大幅提高,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全省90%以上行政村实现村民自主制定村规民约,村晚、村跑、“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千湖潋滟楚天阔,荆楚奋楫势如虹。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沃土上,湖北正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新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图景,正变得愈发清晰、愈发绚烂。
附件: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6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