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页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湖北省2025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的通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湖北省2025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的通知

2025-03-10 12:55 厅科技与人才处
索 引 号 011043305/2025-08478 发文日期 2025-03-03
发布机构 厅科技与人才处 文    号 ​鄂农发〔2025〕13号
农业、畜牧业、渔业 效力状态 有效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文

鄂农202513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湖北省2025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的通知

有关市、州、县农业农村局,厅机关有关处室、厅直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提供科技支撑,省农业农村厅组织遴选了35项符合绿色增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要求的农业主推技术,编印了《湖北省2025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予以印发,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

各地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精心组织遴选、发布适宜本地的农业主推技术,确定农业主推技术联络员,主动对接省级专家团队共同开展技术示范与推广,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抓手,将推广任务明确到各推广实施单位,确保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以上。省级主推技术专家团队要主动将基层农技人员纳入团队,协助基层制定主推技术推广计划,加强协同配合,省级主推技术专家团队每年到示范点开展技术指导不少于6次,所有示范点指导全覆盖

二、强化示范引领,打造集成示范展示体系

各地要围绕农业主导品种、农业主推技术,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中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组织开展技术观摩、经验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广泛邀请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小农户参观学习。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要聚焦相应作物,会同省级专家团队制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工作方案,明确集成示范的品种、技术和实施措施,并开展3次以上的观摩交流活动。每个粮食生产县至少建立1个粮食科技(品种、技术、机具集成)示范展示基地,区域内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在基地内实现全覆盖试验、示范。每项农业主推技术都要落实示范基地或者示范主体,开展试验示范、观摩培训、田间实训等活动不少于1次,并及时工作动态到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

三、强化总结宣传,提升整体服务效能

各地各单位要加大对农业主推技术的宣传力度,要深入挖掘示范推广中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宣传报道,并及时报送有关进展情况。各省级主推技术团队要加强调度,及时报送半年报、全年工作总结等工作信息。对工作开展不及时,成效不显著的省级专家团队,将在下一年度进行调整。对在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农业应急服务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要加大宣传,在人才、项目等评审评选中予以倾斜,鼓励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积极参与农业主推技术推广事业的先进集体和个人

联系人:科技与人才处罗蓓蓓

联系电话:027-87661052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202533

湖北省2025年度农业主推技术指南目录

一、江汉大米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栽培技术 6

二、再生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9

三、双季稻双季机插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12

四、潜育型稻田垄作直播技术 15

五、稻麦轮作周年丰产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 19

六、稻田迟直播油菜抗逆春发增产技术 22

七、小麦三优两增一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 26

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32

九、油菜双密双高多抗技术 35

十、棉花夏直播轻简高效生产技术 40

十一、精品果园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403

十二、脐橙优质省力化生态栽培适用技术 47

十三、蚕桑轻简高效种养技术 56

十四、设施西瓜甜瓜三改三提优质轻简化生产技术 59

十五、蔬菜五化降本增效健康栽培技术 63

十六、高山番茄避雨栽培技术 66

十七、萝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69

十八、生态高效茶园建设及加工提质集成技术 73

十九、蕲艾、黄连等道地药材生态种植集成技术 77

二十、羊肚菌冬闲田设施化稳产高效生产技术 80

二十一、杂交魔芋丰产栽培技术 85

二十二、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技术 88

二十三、主要农作物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93

二十四、主要粮油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集成 95

二十五、母猪节料增效精准饲养技术 100

二十六、蛋鸡155”标准化立体养殖模式 103

二十七、蛋鸭125”标准化笼养技术 106

二十八、生猪设施化精细养殖技术 109

二十九、别墅生态养鸡1153”养殖技术 112

三十、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 115

三十一、水产绿色圈养技术 118

三十二、稻--鳝生态综合种养技术 120

三十三、小龙虾四季有虾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123

三十四、黄颡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127

三十五、高品质特色淡水鱼加工保鲜贮运关键技术 130

一、江汉大米产量品质协同提升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通过优化播期、施肥、水分管理和合理增加密度,精选耐高温优质水稻品种,配套减氮两次晒田、视断水肥水调控技术,将灌浆结实期调节至高品质形成光温区间,合理增密健株,优化田间配置和群体结构,实现优质稻产量品质协同提升,解决了江汉大米优质稻品种生产中存在的易倒伏、产量不稳、品质下降等问题,通过大面积示范,可实现江汉大米等主导品种丰产、高效、绿色与增效生产,对促进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荆门市、黄冈市、荆州市、潜江市、天门市、黄梅县等市(县、区)开展示范推广,年均示范推广近318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较与传统技术相比,优势体现在一是节肥节药,环境友好。据多年多点测算,该技术可降低化肥施用量10%-15%,化学农药施用量降低30%左右,有效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二是丰产性好。该技术水稻群体构建合理,抗倒伏能力强,亩平增产5.1%。三是增效显著。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该技术体系下优质稻品质达国标二级以上,稻米食味品质显著提高,平节本增效15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精选品种。因地制宜选用高产优质类或高档优质类品种,品种高温耐性等级达强至中等级水平。稻谷品质达农业行业标准2级及以上的,目标产量不低于550公斤/亩;稻谷品质达农业行业标准3级,目标产量不低于650公斤/亩。

2.合理密植,增加基本苗。采用宽行窄株进行栽植,栽插规格30厘米×13.3厘米,每亩栽插1.6-1.8万穴,杂交稻每穴2-3粒谷苗,常规稻每穴4-5粒谷苗。

3.优化播期,适温灌浆。依据所选品种生育期及其温光反应特性,通过调整播种期,使其抽穗灌浆期避开当地常年高温天气,选择缓温或适温灌浆期灌浆。

4.优化施肥,促壮秆形成。合理控制氮肥用量,根据目标产量亩施纯氮9-10公斤、磷(P2O55公斤和钾(K2O10公斤左右,优先选用专用缓释肥,按照基蘖肥:穗肥=8:2比例施入,同时基施硅肥(SiO24-5公斤/亩,硫酸锌肥(21%Zn2公斤。亩追施2.5公斤纯氮和5公斤钾肥(K2O)作穗肥,生长过旺田块可不施穗肥。

5.优化管水,保抗倒。薄水插秧,浅水分蘖,按照两次晒田技术进行晒田,够苗后第一次晒田,长势较旺田块重,晒田后及时补水,抽穗后薄水勤灌,灌浆期干湿交替灌溉,灌浆末期开展第二次晒田。当日平均温度22℃时,在收获前7-10天断水;当日平均温度22℃时,在收获前10-13天断水。

6.绿色防控,提质增效。优先采用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技术措施,化学农药以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一是做好种子处理,杀灭病原菌;二是选用高效新型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三是科学合理控制化学农药剂量,避免出现农药污染。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江汉平原优质稻种植区域。

2.2025年主要示范点。黄冈市、荆门市、荆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枝江市、当阳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合理氮肥运筹。江汉大米优质稻施肥应以中等施氮水平(纯氮9-11公斤/亩)为宜,氮::1:0.5:1最佳;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8:210:0较为合适,穗肥需看苗施肥,水稻长势好可不施穗肥,以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食味值。

2.注意适期收获。江汉大米优质稻收割适宜与否,不但影响产量,对稻米加工品质也有明显影响。成熟度90%-95%为最佳收获期。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汪本福薛莲张枝盛

联系电话:027-87389198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曹鹏李忠正蔡鑫

联系电话:027-87667157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汪金平江洋王飞

联系电话:027-87103061

二、再生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2023年中央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然而再生稻推广过程中,面临头季生产人工收割用工量大、再生季稻谷整精米率低等问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技推广总站等单位开展联合攻关,集成品种优选、机收减损、肥水优化、合理留等关键技术,创建了再生稻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可有效实现再生稻产量、品质和效益协同提升。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近5年连续入选湖北省农业主推技术,2017-2018年、2021-2024年纳入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机收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荣获2018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再生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荣获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近5年(2019-2023年)全省平均年推广面积289.8万亩,面积和总产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该技术辐射应用到重庆、四川、湖南、江西和安徽等再生稻产区,年辐射面积超过80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具有省工、省种、省水、省肥、省药、省秧田、省季节、增产、增收和米质优等十大优势(七省、两、一优)。与双季稻生产相比,每亩节约人工、肥料、育秧和移栽成本150元以上,周年产量与双季稻持平,节本增效800元以上;与中稻生产相比,每亩增产300公斤以上,增效400元以上;辐射到全国其他省份,再生季平均每亩单产240公斤左右,增效3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优选品种。选择通过国家或地方审定、生育期130天左右、稻米品质优、综合抗性好、再生力强和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品种。

2.适时播种。春分提早播种,争取头季稻立秋收,确保再生季能安全齐穗。

3.合理密植。首推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推荐密度为每亩1.4-1.6,杂交稻4-5基本苗、常规稻6-7基本苗。

4.科学施肥。中等肥力稻田头季稻每亩施用氮磷钾肥参考用量分别为10-12公斤、4-6公斤和9-10公斤。再生季施好促芽肥和促蘖肥,促芽肥在头季稻抽穗后15天或收割前10天左右施用,亩施尿素5公斤和钾肥3-5公斤;促蘖肥在头季稻收后2-3天内施,亩施尿素7.5-10公斤(如未施用促芽肥,促蘖肥尿素用量加大到12-15公斤)。

5.科学管水。头季稻浅水分蘖、提早晒田、有水孕穗、花后跑马水养根保叶促灌浆,收割前1周断水,以利于头机械收割时减轻对稻桩的碾压幅度;头季稻收获后保持浅水层1-2厘米,促进再生蘖生长、中后期干湿交替。

6.留桩高度。九成熟时收割,留桩高度根据头收获日期来确定。头季稻在立秋前收割,留桩高度可降低到30厘米左右;如头季稻在815日以后收割,应采用高留茬收割,留桩高度40厘米左右。如果头季稻生长过程中采用了多效唑或烯效唑控,头收割时留桩高度应在上述推荐留桩高度基础上降低5厘米左右。

7.病虫害综合防控。采用综合防控措施防控病虫害,重点防治纹枯病和稻瘟病,根据虫情预报防治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江汉平原、鄂东南沿河平原区,适宜机械化作业、灌溉条件好的稻田。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洪湖市、沙洋县、蕲春县、监利市、通城咸宁市咸安区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应用推广过程中应根据茬口衔接、再生季安全齐穗期,合理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确定好头季播种期。

2.再生稻头抽穗期如遭遇高温,应灌深水降温以降低高温导致的产量损失。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黄见良熊栋梁

联系电话:027-87284131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薛莲徐得泽

联系电话:027-87389420

3.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曹鹏孙阳

联系电话:027-87667157

三、双季稻双季机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双季稻生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但是双季稻生产中仍存在早稻产量偏低、两季茬口衔接紧、用工量偏多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双季稻发展。本技术通过两季适宜品种搭配、优化播期、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科学水肥管理等技术优化集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效益,确保双季稻丰产稳产和提质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荆州市、黄冈市、咸宁市、天门市等地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50万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本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一是提高生产效率,利于早晚稻接茬;二是减轻生产劳动强度,缓解农业劳动力紧张;三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收益;四是适合规模化生产。可实现早稻平均亩产450公斤左右,晚稻亩产550公斤左右,两季产量达1000公斤,平节本增效3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优选品种,合理搭配。早稻选用生育期110天左右的丰产高抗专用品种,双季晚稻选用生育期120天以内的优质稳产高抗品种。

2.适宜播期,培育壮秧。早稻采用温室大棚集中育秧或薄膜保温育秧,一般在320-25日播种,前茬空闲田可适当提早;晚稻可采用露地湿润育秧或大棚育秧,一般在625-30日播种,遇高温强日照天气宜采用遮阳网遮阴。早、晚稻亩用盘用量25-30张,杂交稻每盘播芽谷80-100克、常规稻每盘播芽谷130-150克。

3.合理密植,优化群体。早稻秧龄控制在25天左右,栽插行距25厘米,株距12厘米,每穴插3-5粒谷苗;晚稻秧龄控制15-20天,栽插行距25厘米,株距15厘米,每穴插3-5粒谷苗。

4.科学管水,促苗争穗插秧后田间保持3厘米水层,以利于返青;分蘖前期浅水插秧活薄露发根促;当苗数达预期穗数的80%时开始晒田;抽穗扬花期保持水层,灌浆结实期间歇灌溉、干湿交替,养根护叶直至成熟,切忌断水过早。

5.精准施肥,抗倒提质。推荐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确定施肥量,氮肥按照5:3:2施入(基肥:蘖肥:穗肥),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按照基肥和穗肥各一半施入,可采用机侧深施肥技术进行基肥深施。酌情增加硅、锌肥用量。

6.综合防控,减少损失。根据预报预测和田间实际情况进行病虫害防控。早稻插秧活蔸后防治稻蓟马,5月初防治一代二化螟,6月中旬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晚稻8月中下旬防治三代二化螟、四代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等,9月中下旬防治五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可结合飞防开展,适当喷施磷钾叶面肥、氨基酸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鄂东南和江汉平原双季稻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浠水县、武穴市、公安县、江陵县、咸宁市咸安区等地。

(四)注意事项

早、晚稻建议采用25厘米高速插秧机,适当密植插足基本苗以获得高产。晚稻播种应注意避开高温天气。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张枝盛程建平汪本福

联系电话:027-87389420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曹鹏李忠正孙阳

联系电话:027-87665109

3.湖北省农业科技人才办公室

联系人:金国胜王珍罗西

联系电话:027-87665371

、潜育型稻田垄作直播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潜育型稻田由于长期受水浸渍,造成土壤冷、烂、毒、瘦,影响了水稻根系发育及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水稻产量低下,生产效益差。该技术在开沟排水的基础上,以机械垄作技术为核心,配套平衡施肥、重晒田水分管理、一封二控三杀杂草防控等水稻直播技术措施,达到了降潜、省工、增产、增效的目的。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荆州市、潜江市、黄石市等潜育稻田区域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107万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省略了育秧和移栽环节,节约了育秧和移栽环节的物化和劳动成本;与传统移栽方式相比,每亩平均增产10%以上,节约成本113元,节本增效258元。另外,该技术采用垄作直播方式,排出潜层积水,改善土壤通透性,土壤温度提高了0.6℃,土壤还原性物质降低了32.2%,温室气体排放降低40%,显著缓解了土壤潜育化,提升了潜育型稻田土壤质量。

(二)技术要点

1.开沟排水。开沟排水方式应因地制宜,根据其类型、潜育化程度、地形地貌等条件而定。

1)山地丘陵区域。该区域潜育型稻田主要分布在山间谷地和丘陵尾部低洼地段,主要开好环山沟、田边沟、中心沟;沿山脚开环山沟,截断山泉水入侵;在田块内开围沟、十字沟等排水沟,排除积水。环山沟开沟规格为宽度100-150厘米、深度80-100厘米,围沟和十字沟开沟规格为宽度40-55厘米、深度35-45厘米。

2)平原低湖区域。要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统;开沟的数量和规格应根据类型、田块的大小、土壤质地及水位高低来定,包括口字沟、日字沟、田字沟、囲字沟等,开沟的规格为宽度50-60厘米,深度40-50厘米。在田内排水沟的出水口处依次设置闸口,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特性控制排水量。

2.机械田起垄。作业前应使田面水分基本排放完或保持田面浅水层(小于0.5厘米),以保证机械作业顺畅。按平衡施肥标准确定田块施肥种类和数量,将肥料在整田起垄前,均匀撒施田面。第一遍整田以翻压枯死杂草为主,第二遍整田以平整田面为主,然后采用平整起垄一体机以165-270厘米宽度开沟起垄,垄厢面宽度150-250厘米,垄沟宽度15-20厘米,垄沟深度10-15厘米;田块表面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

3.品种选择。选择苗期耐寒性强、前期早生快发、植株矮杆、分蘖力强、抗病力强、抗倒力强的早、中熟品种;水稻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1的要求。

4.适期播种。根据品种生育期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期。种子应提前浸种催芽,催芽程度以破胸露白为宜,播种时应采用拌种剂对水稻拌种,可有效防控鸟虫鼠危害。大田播种量常规稻品种为4-5公斤/亩,杂交稻品种为1-2公斤/亩。采取人工或无人机进行撒播。

5.水分管理。水分管理策略为播后晾田促成苗,浅水灌溉促分蘖,重晒田块控群体,干湿交替促灌浆。水稻播种至幼苗三叶一心期间保持垄面湿润不积水,促进种子发根扎土,快速出叶成苗。在幼苗三叶一心期结合断奶肥进行灌水,建立2-3厘米浅水层,促进水稻分蘖。当总茎蘖数约为预期穗数80%时开始重晒田,晒田标准为垄沟开大裂口、垄厢土面开鸡爪裂、脚不下陷、叶色褪淡,促进根系发育,抑制无效分蘖,控制群体结构。晒田结束至孕穗灌浆期应间歇灌溉,田间始终保持浅水或湿润状态。乳熟期常灌跑马水,使田块保持干干湿湿,保持水稻根系活力至成熟老化。

6.平衡施肥。坚持适时适地适量的施肥原则。在水稻目标产量为500-600公斤/亩情况下,推荐施用氮(N)12-14公斤/亩,磷(P2O5) 6-8公斤/亩,钾(K2O) 8-12公斤/亩,增施锌肥0.2-0.4公斤/亩、硅肥2-4公斤/亩。基肥宜采用全层施肥法,即结合稻田耕翻,并将50%的氮肥、100%的磷肥、80%的钾肥在耙田时一次施入。水稻直播至幼苗三叶一心时追施1次氮肥,占氮肥量30%,在晒田复水时施用剩余的20%氮肥和20%钾肥。

7.杂草防控。田间杂草采用一封、二杀、三补进行防控。一封:水稻播后2-3,田面无积水时立即喷施除草剂进行土壤封闭,选用30%苄嘧·丙草胺乳油80-120毫升/亩或30%丙草胺乳油100-150毫升/亩等兑水喷雾进行封杀。二杀:幼苗三叶一心叶期后,如田间杂草仍然较多,可选用17%五氟·氰氟草可分散油悬浮剂100-130毫升/亩或2.5%五氟磺草胺悬浮剂60-80毫升/亩,施药前先排干田水,施药1后再上水3厘米,并保水5-7,注意不串水。三补:应根据一封、二杀后除草效果,于播后30-35,采取针对性挑杀除草。

8.病虫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配合使用化学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时,严格遵守GB/T 8321的规定。病虫害尤其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和螟虫、稻飞虱。

9.收获。水稻稻穗黄熟95%以上收获。采用联合收割机收获,机械收获质量应符合NY/T 498的规定。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该技术适用于江汉平原低湖区、鄂东南低山丘陵区稻渔综合种养区域的潜育型稻田。

2.2025年主要示范点。监利市、洪湖市、江陵县、公安县、荆州市市区、荆州区、石首市、潜江市、阳新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应根据潜育型稻田的潜育化程度,合理调整垄厢面的宽度,垄沟宽度和深度

2.根据潜育型稻田的基础肥力,合理调整化肥施用量。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联系人:佀国涵彭成林赵书军

联系电话:027-88430565

2.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联系人:黄和平胡宇

联系电话:027-87285799

五、稻麦轮作周年丰产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我省稻麦轮作生产中存在品种配套不够、高产潜力挖掘不深、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不完善等问题,集成优质抗病品种配套种肥同播(施)丰产高效种植技术,构建水稻小麦周年丰产技术模式,为稻麦周年产能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和丰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撑。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枣阳、汉川等稻麦轮作区示范应用,示范推广面积8万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可实现小麦亩产450公斤,水稻亩产800公斤,周年粮食产量合计1250公斤。每亩周年实现粮食增产100公斤以上,可节本增效300-350元。

(二)技术要点

1.稻麦轮作适用品种选择。选用熟期适中、丰产耐逆的优质水稻、小麦品种。水稻选用抗逆抗病、株型紧凑的丰产品种,适宜在51-510日播种,5月下旬至6月上旬移栽,并可在101-1015日收获。小麦选用半冬性、分蘖能力强、抗病丰产品种,适宜播期在1020-115日。

2.小麦缓释肥种肥同播技术。选用合适的小麦种肥同播机,调整适宜的播种量、播种深度、施肥量和肥料与种子之间的距离,播种量在12.5-15公斤,播种深度控制在2-4厘米。选择25-12-8N-P2O5-K2O)或相近配方小麦专用缓控施肥,采用一次性施肥模式,亩施用量40-50公斤,施肥深度在种子侧下方4-6厘米。

3.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在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叶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杀虫剂等混配液,药剂可选择吡虫啉或溴氰菊酯等杀虫剂,搭配48%氰烯·戊唑醇等杀菌剂,同时加入98%磷酸二氢钾和0.01%芸苔素内酯等叶面肥,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干热风、防病虫、防早衰的目的,实现增粒增重的效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

4.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选用适合的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并注意前期培育状、田块整,使用含有一定比例的缓控释养分的专用肥,肥料为圆粒型,粒径2-5毫米为宜,硬度大于20N,颗粒均匀、密度一致。采用一次性施肥模式,落点位于秧苗3-5厘米、深4-6厘米处,可通过刮板增强覆盖效果,施肥量40-50公斤/亩。后期依据苗情苗势亩补充5-10公斤尿素。适时适量补充中微肥。

5.病虫草绿色防治技术。根据水稻、小麦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合理选用农药品种及用量,与绿色防控相结合,并实行统防统治,有效控制危害。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江汉平原和中北稻麦轮作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枣阳市、汉川市、应城市、荆州市、荆门市、随州市、当阳市、赤壁市、团风县、武汉市江夏区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小麦播后要及时开沟、腰沟、围,保持内外系畅通,降低土壤含水量。重点注意防控条锈病、赤霉病、蚜虫等病虫害。后期出现干旱及时补水,3-4月份注意喷施叶面肥调节剂,防范倒春寒等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天气,蜡熟末期及时收获。

2.水稻适当增加栽插密度,确保基本苗,并注意前期晒田,中后期注意水肥管理,喷施含硅叶面肥,增强抗逆能力,预防倒伏。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郑兴飞邹娟徐得泽

联系电话:027-87389991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曹鹏孙阳蔡鑫

联系电话:027-87667157

3.枣阳市种植业技术推广服务站

联系人:陈斌刘翔

联系电话:0710-6242610

六、稻田直播油菜抗逆发增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本技术采用密植增产技术模式,集成耐密耐迟播中早熟油菜品种、种子处理、机械精播、调控抗逆、促壮春发、减损收获等核心技术,挖掘稻田直播油菜产量潜力。解决因干旱或者华西秋雨影响而导致油菜播种期推迟产量下降的问题,也可满足优质中稻、再生稻及双季晚稻茬口扩种油菜的需求,搭配早熟再生稻、早熟早、晚稻、早熟油菜品种有望实现-稻(再)-油三熟制。百亩示范田平均单产180公斤/亩,千亩示范方平均单产150公斤/亩,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140公斤/亩,单产提高10%以上,有效促进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提升产能。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黄冈市、咸宁市、荆州市等地推广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40万亩左右。2022年示范推广25万亩,202345万亩,202470万亩。2025年计划推广100万亩。该技术发源于黄冈市武穴市现代油菜科技示范基地,从2019年起开展研究、熟化,2022年进入生产应用。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比传统单产明显提高,大面积亩产稳定在140公斤/亩,比传统的120公斤/亩增产16.7%。实施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操作,支撑规模化生产的同时降本增效。近3年累计推广140万亩,平节本增效86元,增收节支1.2亿元。

(二)技术要点

1.密植增产。通过联合播种、机械精播、免耕套播等轻简高效播种方式实现播精播,保证基本苗的同时减少苗挤苗现象,便于在迟播时培育壮苗安全越冬,确保收获密度由2.5万株/亩提高到3.0万株/亩左右。发挥以密增产、以密补迟、以密控草、以省肥、以密适机的作用,确保迟播油菜稳产高效。

2.优选品种。选择通过品种登记备案,适宜在湖北省种植的耐迟播、耐密植、抗倒、抗寒、抗病的中早熟高产高油双低油菜品种。

3.种子处理。播种前采用在油菜上登记使用的噻虫嗪类及新美洲星等药肥拌种,或者混合种肥等种子伴侣一起播种,同时减少种子用量10%

4.机械精播。播种时间为1020日至112日。在水稻收获前10-15天排水晾田。选用秸秆粉碎与抛洒装置于一体的联合收割机收获水稻,秸秆粉碎长度10-15厘米。水稻留茬高度在机械直播模式下小于18厘米,无人机飞播模式下要求40-50厘米。油菜播种后1-2天及时开沟做厢,沟、腰沟、围三沟深度配套参数分别为:20-25厘米、25-30厘米、25-30厘米,三沟宽度20-30厘米,200厘米左右。

机械播种采用一次性完成秸秆翻压全量还田、旋耕、开沟、起垄、施肥、播种等工序的联合播种机,行距设定为25-30厘米,每亩播种量为0.2-0.3公斤,基本苗达到4.0-4.5/亩。无人机飞播选择水稻收获前1-3天抢墒播种,每亩播种量为0.3-0.4公斤,基本苗达到4.5-5.0/亩。确保收获密度达到3.0万株/亩。

5.壮春发。底肥亩施用30-40公斤复合肥(N-P2O5-K2O25-7-8或相近配方,并BMgZn等中微量元素)。3叶期亩追施尿素5-7公斤提。冬至前后油菜5-6叶期时喷施胺鲜酯、新美洲星、有机水溶肥等长抗逆。后蕾薹期亩施用尿素5-7公斤和氯化钾3-5公斤促发棵抽薹,增强抗倒性。花期结合一促四防喷施磷酸二氢钾、沃乐鹏和新美洲星等有机水溶肥和1-2公斤/亩尿素。盛花期后叶面施液体硫酸镁等肥料提升角果光合效能增粒增重。水肥一体,施肥前后确保土壤墒情适中,无人机叶面施肥需足水量。

6.调控抗逆。迟播油菜田通过增加种植密度控,一般不用化学除草。杂草较严重的区域人工中耕除草或在冬季晴天日平均气温10以上时化学除草。干旱年份适时灌水补并注意防治蚜虫等。冬至前后喷施护、胺鲜酯、芸薹素、新美洲星等生长调节剂、有机水溶肥增强防寒抗冻能力。蕾苔期补施氯化钾增强抗倒性。初花期后一周叶面喷施氟唑菌酰羟胺、异菌脲·氟啶胺、咪鲜胺等化学杀菌剂和新美洲星、沃乐硼等开展一促四防

7.减损收获。分段收获在油菜黄熟期,即全田80-85%油菜主花序中部角果种子颜色变为本品种固有颜色时,用油菜割晒机或人工割倒,留低茬后熟,在田间晾晒5-7天后,机械捡拾脱粒,秸秆粉碎还田。一次性机收在完熟期进行,也可以在收获前1-3天用无人机喷施敌草快等催枯后机收,收角果留高茬,秸秆粉碎还田。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本技术适用于再生稻区、双季稻区以及部分因播期推迟的单季稻区油菜直播栽培。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黄陂区、阳新县、团风县、武穴市、蕲春县、浠水县、咸宁市咸安区、赤壁市、崇阳县、嘉鱼县、监利市、洪湖市、石首市、松滋市、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宜城市、宜昌市夷陵区、孝感市孝南区、云梦县、孝昌县、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前茬水稻提前排水晒田,做到抢墒播种;若达不到机械播种条件可选用免耕飞播。3叶期追施尿素促进苗情转化。成熟期补肥促进角果光合作用增粒增重。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油菜办公室

联系人:陈爱武程泰

联系电话:027-87664620

2.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徐正华周广生

联系电话:027-87288969

3.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马

联系电话:027-86739796

七、小麦三优两增一稳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通过大面积推广小麦三优两增一稳技术,构建小麦高产群体,提高小麦单产水平,可为全省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优化品种即选用丰产抗逆、分蘖能力强的小麦品种增加穗粒数,优化播种方式即采取适、适期、适量、适深播种技术增加有效穗数;优化施肥方式即采取小麦种肥同步一次性施肥和氮肥后移技术稳定粒重,重点解决湖北小麦有效穗数低、穗粒数少和粒重不稳的问题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于2022-2024年在襄州区、枣阳市、老河口市、南漳县、钟祥市、曾都区、潜江市、天门市、汉川市、孝南区、监利县、松滋市等12个县(市、区)进行示范推广,年均示范推广面积27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较与传统技术相比,提高了小麦播种质量和出苗率,有效穗数明显增加,节约小麦种子,减少了肥料及农药用量,可实现稻茬小麦亩产400公斤,旱茬小麦亩产500公斤,亩平增产25公斤,实现节本增收100元以上。近5年累计推广应用100万亩,增产0.5亿斤,增收节支1亿元。

(二)技术要点

1.优化品种选择增加穗粒数。选用我省近年审定的群体结构好、抗逆丰产品种。麦区宜选择赤霉病抗性在中以上,兼抗条锈病,较抗穗发芽,抗倒伏,分蘖成穗率高,产量潜力在550-600公斤/亩的半冬性或弱春性品种,可选用006590垦麦58襄麦21扶麦368等品种;南麦区宜选择抗逆性强,赤霉病抗性在中抗以上,兼抗条锈病,耐(抗)穗发芽,抗倒伏,产量潜力在450-500公斤/亩的弱春性品种,可选用垦麦58006007襄麦46、扬麦33等品种。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种类,选用针对性的拌种剂拌种或种衣剂包衣,以减轻苗期和后期病虫害发生程度,选用相应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拌种时可增加低聚糖素或芸苔素内酯或··芸苔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小麦的抗逆、抗病虫害的能力,提高产量。一般播种前3-5天,选择晴好天气晒种4-6小时。晒种后进行药剂拌种,麦种晾干后播种。拌种时注意拌匀,防止局部药量过大影响小麦出苗,当天当天用。

2.优化播种方式增加有效穗数。一是田块整。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地,随犁随耙,保墒,结合整地深施底肥待播,以便适时抢墒播种。晚腾地整地,随施肥随播种。前茬作物秸秆粉碎长度小于10厘米,还田后要求深,旋耕上虚下实,田面平整。稻田要提前开沟降湿。二适墒播种。前茬作物收获后应根据墒情播种,土壤含水量60%-70%时,土壤手捏成团、落地松散为最佳。土壤过湿,需要晾晒;干旱年份,应播前造足底墒或播后及时灌齐苗水。三是适期播种。鄂北麦区半冬性品种1018-25日,弱春性品种1025-113日。南麦区适宜播期为1025-115日。适宜期前后可抢墒播种,但不宜过早,正常年份小麦出苗期不宜早于1020日。四是适量播种。推广小麦精量匀播全程机械化技术,调减播量,改变大播量播种习惯,亩播种量严格控制在10-15公斤,其中鄂北旱地每亩播种量10-12.5公斤,鄂北及南稻茬麦每亩播种量12.5-15公斤,根据播种时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质地、种子发芽率等适当增减。超过适期播种的地块,每推迟1天,每亩播种量相应增加0.5公斤,但晚播麦田亩最高播种量不宜超过17.5公斤。五是适深播种。关注适宜播种期前后的气象预报,播种时根据土壤墒情及播后气象变化趋势确定播种深度,土壤墒情好,相对含水量75%左右时,播种深度控制在2-3厘米;土壤偏旱时,相对含水量60%以下时,播种深度调节为3-4厘米。播前对农机手进行统一培训,播后镇压保墒。播种采用机械条播,选用旋耕、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五位一体小麦旋耕播种机等行距播种方式。播种作业应匀速行进,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严格控制播种深度,确保一播全苗。旱茬小麦行距15-20厘米,稻茬小麦20-25厘米。六是三沟配套。机械开沟与人工开沟相结合,旱茬麦厢3.5-4米,稻茬麦2.5-3米。开好三沟,沟宽35-40厘米,厢沟深25厘米,宽30厘米;沟深30厘米35厘米;围沟深35厘米,宽40厘米,做到沟沟相连,能排能灌,预防渍害旱灾,营造根系良好生长环境。

3.优化肥水运筹稳定粒重。根据小麦目标产量确定肥料用量,亩施氮肥(N10-14公斤,磷肥(P2O54-6公斤,钾肥(K2O4-6公斤。氮肥分次施用,基肥占60%-70%,拔节肥占25%-30%,视苗情可在冬前(三叶期)追施10%-15%的氮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灌浆期可结合一喷三防叶面追施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内酯。施用有机肥的田块,基肥用量可适当减少;在常年秸秆还田的地块,钾肥用量可减少20%-30%。可采取种肥同步一次性施肥技术,肥料主要选择长效(缓释)肥料,推荐配方:25-12-8N-P2O5-K2O)或相近配方,亩施用量40-50公斤。遇到播种后连续干旱的年份,在有条件的灌溉地区,尤其是鄂北岗地旱茬麦区,尽量在播后3-5天内抽水抗旱,保证种子一次吸透水、苗出齐,为小麦群体构建及后期生长过程中肥料的充分利用打基础。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小麦主产区,优先推荐田块面积相对集中、平坦地区使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钟祥市、沙洋县、公安县、松滋市、石首市、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黄冈市黄州区、随州市曾都区、随县、天门市、潜江市等

(四)注意事项

1.分类田管,控旺促壮。在小麦3-4叶期,对基肥不足、麦苗瘦弱、群体不足及晚播田块,根据苗情适量追施平衡肥,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对冬前小麦有旺长趋势的田块实行镇压,坚持压干不压湿、压不压硬、压不压重的原则,选择10时至17时,因因地因墒开展机械镇压,或结合化学除草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40-60克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不重喷漏喷,防止越冬期拔节和后期倒伏发生。

2.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掌握冬前用药除草的最佳时期,一般在播种后40-50天之间,小麦主茎叶片4-5片时,此时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气温较高,有利于发挥药效;麦苗覆盖度小,喷施的药液与杂草的接触面大,有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剂。注意施药前3天后5天日均气温不能低于8℃,即避开雨雪寒潮来临前后用药,防止药害的发生。施药时间在上午10时至下午4时。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在拔节至抽穗期,针对杂草基数较大、及冬前化除不及时和化除效果不佳的麦田,适时进行化学除草。做好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主要病害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控制锈病发病中心,降低条锈病流行风险。对虫害严重的田块,选择晴好天气结合春季化学除草及时防治。在小麦穗期,根据天气预报、病虫发生情况以及作物长势,适时开展一喷三防,合理选择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混合喷施。在扬花初期喷施第一次,5-7天后喷施第二次,达到防治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和提高小麦品质的目的。加强种子包衣、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确保全年防控目标的实现。

3.及时机械减损收获。在小麦蜡熟末期及时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收获,执行小麦机收作业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减少收获环节损失。遇连阴雨天气要及时抢收烘干,防治穗发芽或霉变。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邹娟付鹏浩朱展望

联系电话:027-87389584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汤颢军罗真肖森

联系电话:027-87667645

3.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人:齐森林刘婧

联系电话:0710-3017927

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本技术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间作套种搭配,充分发挥玉米边际优势,高效利用光温水资源,集成扩行缩株、品种搭配、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等技术,既解决单一作物作争地问题,又达到了两种作物复合产量增加目标,为提高大豆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于2023-2024年在江夏、阳新、房县、丹江口、郧西等45示范应用,年均推广面积34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较与传统作玉米相比,高效利用光温水资源,既保障了玉米的种植密度,又增加了大豆的种植面积,实现玉米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目标。近两年,累计推广67.11万亩,增收大豆1.16亿斤,增收3.34亿元。

(二)技术要点

1.品种选用。大豆选择耐荫、抗倒、抗病、优质、机收的丰产型品种,玉米选择紧凑、抗倒、矮秆、丰产型品种。

2.行比模式。采用4:26:4模式。平原及岗地地区4:2模式,大豆行距30厘米,种植4行,大豆与玉米间距65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种植2行,单元宽度2.6米。平原及岗地区6:4模式,大豆行距30厘米,种植6行,大豆与玉米间距65厘米,玉米种植4行,采用等行(行距60厘米)种植,单元宽度4.6米,或采用宽窄行(宽行距80厘米,窄行距40厘米)种植,单元宽度4.4米。低山及二高山区4:2模式单元宽度2.6米,大豆行距30厘米,种植4行,大豆与玉米间距65厘米,玉米行距40厘米,种植2行。

3.适宜密度。平原及岗地夏玉米亩有效株数0.45-0.5万株,夏大豆亩有效株数0.9-1万株。春玉米套作区,紧凑型玉米品种亩有效株数0.4万株,半紧凑型玉米品种亩有效株数0.3万株,夏大豆亩有效株数1万株。

4.合理施肥。玉米亩需纯氮量18公斤,种肥、穗肥各占一半。种肥施于玉米带,种子10厘米以上;穗肥施在2行玉米间,大喇叭口期追施。土壤肥力高或前茬是马铃薯的大豆不施氮肥;土壤肥力不足大豆地块,亩施低氮量的大豆专用复合肥不超过10公斤,或于大豆初花期亩追施尿素3-5公斤。鼓粒期根据长势可亩喷施钼酸铵10-15克、磷酸二氢钾100-150克和尿素100-300克。

5.化学除草。播后芽前封闭除草。玉米3-5叶期、大豆2-3片复叶期分别选用豆类除草剂在对应的玉米带和大豆带定向喷雾除草。

6.化学控旺。在玉米6-9片叶、大豆分枝期或初花期分别对旺长苗进行化控,化控时注意不漏喷、重

7.适时收获。4:2模式选用割幅宽度小于等于1.6米的2行玉米联合收获机收获玉米,然后用当地大豆收获机收获大豆。6:4模式选用适宜的大豆、玉米收割机收获。低山及二高山地区以人工收获为主,推广小型收获机收获。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麦(油)-模式生产地区均适宜推广。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江夏区、阳新县、房县、丹江口市、郧西县、十堰市郧阳区、竹山县、竹溪县、松滋市、江陵县、公安县、监利市、钟祥市、京山市、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汉川市、南漳县、谷城县、宜城市、襄阳市襄州区、老河口市、枣阳市、宜昌市夷陵区、秭归县、当阳市、枝江市、长阳县、咸宁市咸安区、嘉鱼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赤壁市、浠水县、随县、随州市曾都区、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利川市、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等

(四)注意事项

1.施肥基本原则。玉米施足氮肥,大豆少施或不施氮肥;复合种植1行玉米施肥量要相当于2行玉米施肥量。大豆、玉米追肥分别施于大豆行和玉米行。

2.茎叶定向喷雾除草原则。采用自走式多功能分带喷雾机,或背负式喷雾机配套定向喷头和定向罩子进行隔离茎叶定向喷雾,离地高度5厘米,下午和傍晚无风时施用。茎叶处理定向喷雾时除草剂用药量应按照每种作物的实际占地面积计算。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汤赵光

联系电话:027-87667645

2.湖北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苏仁忠

联系电话:027-82818620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邱法展茗

联系电话:027-87282689

九、油菜双密双高多抗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针对油菜生产上一播全苗难、种植密度偏低、肥料施用不合理,生长期间干旱、渍害、冻害逆境频发,菌核病危害、倒伏,机收损失率高等制约油菜单产提升问题,双密双高多抗技术(双密:耐密品种、密植栽培;双高:高产、高油;多抗:抗冻、抗病、抗倒伏等)集成耐密高产高油多抗油菜品种和精细整地、机械密播、科学肥水、化抗灾等密植高产高油多抗关键技术,实现丰产优质多抗协同,单产和产油量大幅增加。通过该技术大面积示范应用,湖北等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大面积单产超过250公斤,产油量超过90公斤,效益增加600元以上,累计推广超过900万亩,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湖北省16个油菜单产整建制推进县全面推广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300万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

1经济效益。与传统技术相比,采用双密双高多抗技术,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20公斤以上,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超过900万亩,增产1.8亿公斤,增收10亿元以上。

2生态效益。种植油菜可使后增产10%左右,减少后肥药用量;全程机械化密播节约肥料10%,以密控草省药10%,提高植株抗逆性和肥料利用效率,保护土壤生态可持续生产。

3社会效益。油菜增产增效提高了生产效益和农户种植积极性,有利于油菜扩面增产,保障国家油料供给安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菜籽油的需求,社会效益显著。

(二)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1优选品种。优选产量潜力300公斤/亩以上、含油量50%以上、耐多抗、已登记的油菜品种。

2精细整地。如前茬为水稻,收获前7-10天排水晒田,防止机械下田收割时田间过湿,避免过度碾压形成烂泥田而增加油菜播种难度。收获时秸秆切碎喷洒均匀还田或打捆移出田外,机械深翻15-20厘米,避免土壤空层下部不实,根系难以下扎,造成后期遭遇干旱和冻害等逆境死苗,旋耕整地1-2遍,使田块平整,秸秆和土壤混合均匀。

3机械密。坚持适整地、造墒播种、随整随播。利用油菜精量直播机种,施肥深度5-10厘米,油菜播种深度2-3厘米,每亩播量300-350克,行距25-30厘米;每亩底施油菜专用缓释配方肥(25-7-845-50公斤,配施硼肥1-1.5公斤;播后机械镇压,减少缺苗断垄;播后1-2天内及时选用精异丙甲草胺、乙草胺及其复配制剂等进行封闭除草,喷施后保证4个小时不下雨;确保密度2.5-3.5万株/亩。

4科学肥水。在播种开沟完成后,采用沟灌渗厢的方式灌溉,确保厢面湿润3天以上,不仅可以使表土下沉紧实,促进油菜快速出苗,也可加速秸秆腐烂。从5叶期开始进行精准施肥和叶面肥调控,促进根系生长和地上部分光能利用,雨前及时追施尿素5-7.5公斤/亩。蕾薹初期(8-12厘米)亩施5公斤左右钾肥壮秆抗倒伏。可在花期结合菌核病防控叶面喷施镁肥0.2-0.3公斤/亩。

5抗灾。若冬至偏旺,叶片数多于10片,植株茂盛,应控,防止早薹早花,一般用15%多效唑40-60克兑水40公斤喷施,控制高低于10厘米。冻害来临前3-5天叶面喷施抗冻、新美洲星、磷酸二氢钾等,防早薹早花、增加油菜越冬期的抗寒性、成熟期的抗倒性。冻害后施用化产品减灾,冻害严重时每亩补2-3公斤尿素和2-3公斤氯化钾,促进油菜恢复生长,防止倒伏。同时,喷施0.1-0.2%硼肥溶液和多菌灵等广谱真菌杀菌剂,防治或减轻病害发生。

2.配套技术

1及时腾。前茬及时收获,选用秸秆粉碎与抛撒装置于一体的联合收割机作业,留茬高度小于20厘米,秸秆粉碎长度10-15厘米。

2种子处理。油菜在925-1010日抢墒播种,播种前采用噻虫嗪类、新美洲星等药肥拌种,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使用,促进油菜早生快发并防治苗期病虫害。

3三沟配套。播种结束后,及时清理厢沟、腰沟和围沟。做到沟、腰沟、围三沟相通并与田外排水渠相连。按2-2.5米开沟,沟一般宽20-25厘米、深20-25厘米,田间每20-30米开一条腰沟,腰沟一搬25-30厘米、深25-30厘米;围沟一搬30-40厘米、深30-40厘米。

4绿色防控。苗期发生草害的田块,可在油菜4-5叶期选用烯草酮和草除灵联合使用防治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初花后期开展一促四防,亩喷施45%咪鲜胺60毫升+速效硼200+磷酸二氢钾200克,或45%咪鲜胺50毫升+氟唑菌酰羟胺(夏甜50毫升+美洲100毫升防治菌核病,花而不实、防早衰、防高温逼熟。菌核病重发田块,盛花期再喷施一次。

5机收减损。在全田油菜70-80%角果外观颜色呈黄绿或淡黄时,采用割晒机倒,就地晾晒后熟5-7天,油菜籽含水量降至18%以下时用捡拾脱粒机进行捡拾、脱粒及清选作业。收获的菜籽及时晾晒,或烘干机烘干,9%时入库或放阴凉通风处储藏。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长江流域适于机械操作的油菜种植地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黄陂区、阳新县、监利市、松滋市、石首市、江陵县、公安县、当阳市、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孝感市孝南区、武穴市、黄梅县、浠水县、赤壁市、鄂州市、襄阳市襄州区、南漳县、枣阳市、宜城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集中连片种植,以防含油量等品质下降;机械直播前割茬高度为20厘米以下,整地质量要好,土壤细碎,与秸秆混合均匀;基肥施足硼肥,施中微肥;加强渍害、倒伏、冻害和菌核病等的防治。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马段博

联系电话:027-86739796

2.湖北省油菜办公室

联系人:陈爱武程泰

联系电话:027-87664620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周广生张椿雨鲁剑巍

联系电话:027-87288969

、棉花夏直播轻简高效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我省棉田两熟种植模式中育苗移栽和肥料施用等环节劳动力需求高、植棉效益低等问题,采用高产优质、耐逆性强的早熟品种,并集成机械化播种、肥料轻简管理、全程精准化控和病虫害绿色防治等配套技术,提升植棉和棉田周年效益,实现棉花轻简高效生产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黄梅县沙洋县、公安县、麻城市、天门市、松滋市、宜城市等棉花主要产区开展示范与推广。2024年全省推广面积10万余亩,均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在实现棉花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劳动力用工30%,节省肥料用量30%,节省农药用量20%,核心示范区平增效400元以上,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协调提升

(二)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1早熟品种,优质种子。选择生育期110天以内的高产优质、适应强的抗病抗虫早熟品种(华棉2270EZ9等)。选择健康饱满、大小一致,净度高、发芽率高的优质种子,使用正规包衣、正规包装、正规企业生产的种子。

2推迟播种,增加密度。冬作物收获后,6月上旬以前尽早抢墒或望墒播种。种植密度4000-6000/亩,行距76厘米,穴播,穴(株)由计划密度和行距而定。同时开挖三沟,沟沟畅通,每种植2-4行。

3减少肥料,见施用。在中等地力、增加密度前提下,减少肥料用量至10-14公斤N/亩。按氮磷钾肥有效养分比例(1:0.3:1)配置磷钾肥,配合施用硼肥,所有肥料混匀后于见当天,开沟(10厘米埋施

4化学调节,塑造株型。当棉苗5片真叶时喷施缩节胺水溶液,连续喷施3-4次,根据天气和苗情每间隔10-15天喷施1次。喷施部位,掌握顶部多,两侧少的原则。缩节胺用量,掌握前少后多,打顶后最多的原则。

5集中采收,秸秆还田。本技术霜前吐絮可达85%以上,10月上旬喷施乙烯利催熟,促进棉花集中吐絮,实现棉花集中采收。棉花收获后,秸秆原位粉粹5-10厘米)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地力平衡。

6阈值管理,机械管理。精量播种,不间苗,不整枝,病虫草害防控等坚持阈值管理原则。从棉田耕整、播种镇压,到中耕除草、施肥打药,再到棉花采收、秸秆还田等,全程采用机械(包括无人机)管理,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2.配套技术

1一播全苗。抢墒或望墒播种,配合播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接触良好,利于种子吸水发芽、出苗。在墒情较差或近期无雨时,需尽早灌水出苗。

2催熟脱叶。10月上旬喷施乙烯利150-300毫升/亩,加快棉铃充实、吐絮进程;同时喷施噻苯40-60/亩,脱去棉花叶片,以提高机械采净率和采收质量,降低籽棉含杂率。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棉花产区均可应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仙桃市、天门市、公安县、监利市、松滋市、黄冈市黄州区、黄梅县、浠水县、武穴市、麻城市、宜城市、枝江市、大冶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应城市等

(四)注意事项

提高播种质量,实现一播全苗。做到三沟配套,机械播种,播后镇压,封闭杂草。切实提高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张钊洪洪

联系电话:027-87282130

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罗真

联系电话:027-87667773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张友昌王孝刚

联系电话:027-87389436

一、精品果园优质高效栽培集成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集成优良品种、果园改造、轻简化修剪、平衡施肥、绿色防控、机械化应用等技术,解决果园标准化、设施化、组织化程度不一,果园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果农种植技术水平不高,果品同质化现象突出等问题,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绿色、优质精品水果,提升果农经济效益,促进水果产业提质增效,持续增强湖北水果市场竞争力,着力推动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我省宜昌、襄阳、十堰、恩施、荆州、荆门、黄石、咸宁、孝感、随州等主要水果产区推广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100万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可实现化肥、农药用量减少15%以上,优质果率85%以上,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99%以上,亩平增收300元以上。近3累计推广应用320万亩,增收节支9.6亿元

(二)技术要点

1.优选良种。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优选熟期配套、品种互补、耐贮运加工的优质品种。柑橘优选特早熟温州蜜柑,晚熟脐橙等品种;优选早熟、适应高温高湿的品种;优选早熟肉、红肉品种;猕猴桃优先绿肉抗性好的品种;果优选早熟大果品种粤葚大十系列等。

2.果园改造。通过(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改密度、改模式、改设施)技术,对株行间距小、郁闭严重的老果园进行改造,提高果园生产能力。柑橘老果园10-11月进行深翻改土,密度改造选择秋季采果后至翌年春季萌动前进行。

3.轻简化修剪。桃、梨、猕猴桃、果等落叶果树一般在11-次年1月进行冬季修剪。柑橘以开心型修剪为主,成龄园实行大轻简化修剪,疏除徒长枝;温州蜜柑可采取交替结果技术。推广主枝无侧枝小角度开心形树形以及长梢修剪的省力、高效轻简化整形修剪技术。可选择双臂顺行式棚架栽培模式或圆柱形、倒伞形、小冠疏层形等简化高效树形。猕猴桃采用一干两蔓多侧树形,果采用开心型多主枝放射树形。

4.平衡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按照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施肥。一般10月下旬-11月上旬施用有机肥基肥。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播种在果园间三叶草、野豌豆、苜蓿等,每年刈割2-3次,通过果园生草改善土壤结构,实现化肥减量增效。选用秸秆、无纺布、地布等材料进行行间覆盖。

5.花果管理。桃、梨等落叶果树4-5月进行疏花疏果。柑橘一般在5-6月分两次进行疏果,第一次生理落果后,疏除小果,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后,根据叶果比进行疏果。柑、葡萄、柚类可在坐果稳定后进行套袋,提高优质果率。

6.绿色防控。果园采用频振灯、粘虫板、捕食螨等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禁止高危高毒化学农药使用。12-次年1月做好冬季清园消毒、树干涂白,提前预防病虫害。

7.覆膜增温州蜜柑、等采收前45-60天左右在果园地面覆膜,促进糖分积累和果实着色。

8.延迟采收。柑橘类柑、脐橙等可挂树延迟采收,提高成熟度和糖度,错峰销售。延迟采收注意做好果树防寒防冻。

9.机械化应用。推行宜机化建园、水肥一体化设备、轨道运输机、开沟机等省力化栽培设施设备,减少用工成本。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全省柑橘、桃、梨、葡萄、猕猴桃、果等水果主产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宜都市、秭归县、巴东县、十堰市郧阳区、丹江口市、老河口市、枣阳市、随县、公安县、京山市、钟祥市、孝昌县、阳新县等

(四)注意事项

各产区应根据地区气候、环境条件进行品种选择和栽培管理。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联系人:赵昆金天云杨明泽

联系电话:027-87874839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联系人:吴黎明张蕾

联系电话:027-87770279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于

联系电话:027-87389990

十二、脐橙优质省力化生态栽培适用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主要解决我省脐橙果品质量不均一、生产效率不高、优质果率和精品果率偏低、管理成本高等问题技术通过集成优良品种选择、适宜砧木搭配、标准化建园、轻简化果园改造、合理花果调控、省力化栽培管理(轻简化修剪、生草栽培、果园覆盖、精准配方施肥、绿色防控、轨道运输等)等技术,实现脐橙标准化生产、优质高效及省力化栽培目标。脐橙优质省力化生态栽培适用技术在湖北省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脐橙产区推广优质省力化生态栽培适用技术40余万亩,显著提升了脐橙果实品质,实现我省脐橙鲜果的周年供应,达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栽培、提高果实品质(外观和内在品质)、省力化和节本增收的良好效果。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湖北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等脐橙产区年均推广优质省力化生态栽培适用技术40余万亩,为产区脐橙规模化种植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技术相比,可增产10%-20%左右,脐橙平均亩产在3000公斤以上,提升了果实的品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普遍高于12%,风味浓郁,果实化渣性好,果皮色泽亮丽),优质果率85%以上,脐橙平均价格5-8/公斤,亩经济效益1.5万元以上,近5年累计推广应用200余万亩(年均推广40余万亩),累计产生经济效益3000多亿元,每亩节支增收1000元,累计节支增收20多亿元。通过优良品种尤其是晚熟脐橙品种的适地适栽降低了产业风险,促进了产业的稳定发展;省力化栽培减少了人工投入,亩平均节省用工80元以上;采用果园覆盖技术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尤其在沙质土壤及丘陵山区粘性土壤地区效果明显,减轻秸秆焚烧,改善生态环境,美化果园;通过有机肥替代、果园生草和种植绿肥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避免了土壤板结,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对长江大保护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采用生草栽培、肥水一体化以及物理、生物绿色防控技术,提高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施化肥农药用量,减少了面源污染,有效保护了产区生态环境。

(二)技术要点

1.优良品种选择。因地制宜、适地适栽,对不适宜种植脐橙的区域通过发展其他产业进行调整,降低种植风险;区域布局、一村一品,早、中、晚熟合理搭配,以最大程度地能发挥当地特色优势来选择最适宜种植品种。早熟脐橙主推红、赣南脐橙,中熟脐橙主推纽荷尔脐橙,晚熟脐橙主推红肉脐橙、伦晚脐橙和夏金脐橙。晚熟脐橙选择海拔350以下、持续长时间极端低温不低于-3 oC,基本无霜冻的低山河谷地区种植。

2.适宜砧木搭配。根据立地条件、砧穗适宜性选择砧木:土层深厚肥沃的平地和缓坡底选择或香橙砧木;土层浅薄贫瘠的陡坡地选择红桔和枳橙砧木,或不考虑种植;碱性土壤应用香橙砧木;早红脐橙和红肉脐橙应用枳砧木。新建园选择苗木时选择好配套砧木,定植好的果园应用靠接换砧技术调整砧木。

3.标准化建园(建新果园)。新建园先选好园址,进行规划,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的同时进行整地,坡度大于15°的坡地建成地,土层浅薄的园地进行抽,每亩施入腐熟的厩肥2000公斤+钙镁磷肥100-150公斤。平地和坡度在15°以下缓坡地,推行宽行窄株放定植线,行宽4-6米,沿定植行线将行间的表土沿行向起垄,南北行向优先,拉开行距,将土壤的活土层收拢堆积,根系分布于活土层,达到通风、控水、控树冠作用。为梯形,水田高,旱地低,高20-50厘米,底宽1.0-1.5,上宽80厘米面下沉后的高平地为40-50厘米,缓坡地为30-40厘米。整好园地后,选择无病毒容器大苗于2-11月定植,株距1.2-1.5米,定干高度控制在嫁接口50-60厘米。在15°以上的坡地或梯地果园,栽植行的行向与地走向相同,梯田阶面宽3米以上,树栽植于外沿。

4.轻简化果园改造(老果园)。近三年平均亩产低于1000公斤,或经济效益差的果园,区别树龄、树势、品种、郁闭程度等情况,采用大苗置换、高接换种、密度改造、树体改造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分类、分期、分批进行改造。

1)大苗置换:对于树龄30年以上,整体植株衰弱无力挽救,实行推倒重建,定植优质大苗;对于密度过大,树龄30以上,部分植株衰弱的柑橘园,采取疏株间伐,逐年用优质大苗补植。

2)高接换种:对于密度过大,树龄在20年以内,树体健壮,品种老化或品种混杂或品种不适宜种植区域的果园,采取先确定永久树高接换种,后疏株间伐。高接换种时间选择在3-4月或8月下旬-10月上旬进行。高接时合理进行清,均匀分布嫁接点及头。10年生左右树接10-15个,20年生左右树接20-25个。并按照及时检查成活率、及时解绑锯砧、及时抹芽摘心、及时增肥补养、及时病虫防治等五及时要求抓好高接后的管理。

3)密度改造:对于品种适宜,整体树势健壮,密度过大,密不透风的果园,因地制宜,每亩预留60株左右永久植株,分期进行疏间伐或间移。

4)树体改造:对于树冠高度大于2.5米,树体结构紊乱或者行间枝条交接,光照不良的果园应进行树体改造,分年度将树冠由大改为小,以1.5米的高度进行露骨更新,分2年将高度降到2.5米左右。

5)土壤改造:对土壤进行深翻、施肥、开沟排水、种草压

5.合理花果调控。因树制宜,推行疏花疏果和保果,合理调节花量和载果量,以果控梢,以促果。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通过花期修剪,控制春梢营养枝和结果枝比例接近1:1,多花树疏花,少花树疏梢,疏除影响光照的郁闭枝,剪除直立性强旺枝和徒长枝,避免枝梢过旺影响次年坐果,多留中庸枝;谢花后至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前,对树体保果剂如细胞分裂素(6-BA)、赤霉素(GA3)及0.1-0.3%的硼砂、磷酸二氢钾、尿素或混合液等叶面肥进行保果;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按叶果比(50-60:1进行疏果定果,疏除病虫果、畸形果、特大特小果等,防止因坐果过多,果小且不整齐;通过结果量控制抽发夏梢,零星抽发的夏梢全部抹除,短截部分当年抽生的早秋梢营养枝,调节翌年产量,防止大小年结果;入冬前,对树体22,4-D保果剂及营养液如芸苔素、叶面肥,2,4-D保果剂浓度控制在10-20毫克/公斤之间,第一次在果实转色期即11月上旬,20-25后再喷一次,预防越冬落果。在喷施激素时,可加入0.3%尿素和0.2%磷酸二氢钾、杀菌剂等。

6.省力化栽培管理

1)轻简化修剪。幼树采用自然开心形树形,通过拉枝、适度短截骨干枝、摘心等措施促发分枝进行整形。选留主干上错落分布的主枝3-4个,分枝角30°- 50°,各主枝上配置副主枝2-3,在第三主枝形成后,将主干剪除或拉向一边作结果枝组。成年园采用大枝修剪,按照抽掉一大枝,解放一大片的思路,在每年春季采用开天窗、打侧门、去枝的方法,去除1-2枝扰乱树形的直立性大或树冠中上部大或交叉型郁闭型大,回缩副主枝与侧枝。通过23年,调整到树高2.5米内,主枝3-4个,副主枝4-5个,树冠开张,层次分明。大枝修剪注意剪口平,对大剪口涂抹保护剂,并加强肥水和控梢管理,对抽发新梢适时摘心。

2)生草栽培+果园覆盖。果园生草。土壤条件好,管理较好的果园一般可播种紫花苜蓿、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及白三叶较好,土壤条件较差、水土需要保持的果园播种茅草等。草带应距离树盘外缘40厘米左右,全园生草也避免在树盘下(距离主干60厘米以内)生草。紫花苜蓿、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及白三叶用种量为0.5-1.5公斤/亩,茅草用种量1-1.5公斤/亩。地布覆盖。地应选择质地较密、厚度0.09厘米、宽度1-1.2米的黑地布。覆盖黑地布前,先将间整理成内高外低形状,将行间整平,地布拉直、拉平覆盖在株间,在树干两边各一道,每10米用土压一道横梁,地两边各用土压10厘米。秸秆覆盖。第一年每亩用秸秆量约1000-1500公斤,以后每年用秸秆量600-800公斤,覆盖秸秆厚度一般20-25厘米。秸秆覆盖在果树树盘范围内,同时在树干周围留出直径40厘米的空间,以防止干类害虫发生。

3)精准配方施肥。结果树全年施肥2-3次,根据品种、物候期、树势确定施肥次数和比例。催芽肥在3月中下旬施入,占总施肥量的20-30%;壮果促梢肥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前下,占40-60%;越冬肥在10月上中旬施下,以生物有机肥为主,占10-40%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开环状沟或条状沟或放射状沟或挖大穴集中深施,结果树每株5公斤。减量化肥,化肥和有机肥混合施入或撒施后机械翻或水肥一体化设施施肥,化肥用量做到以,估算施肥量,以土补肥,以树调肥建立施肥系统。有水源的果园,临近水源建立水肥一体化首部系统,主要包括控制器、电器设备、过滤系统和施肥设备等。无水源的山地,需在山顶建蓄水池,按3-6米的落差修建减压池,采用重力自压式施肥法用水泵将水注入肥料池中。按地形、种植行向等情况,布设田间管网。灌水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等。选择适宜肥料种类。根据果园土壤营养状况,推广测土配方肥。新建园以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成年橘园根据营养诊断情况确定肥料种类。选择水溶性肥料,含杂质少,不同元素溶解后不产生沉淀。用沼液或腐殖酸液肥,须经三级过滤,以免堵塞管道。控制施肥量。根据田间墒情及柑橘生长对养分的需求,确定灌溉、施肥时期及用量。挂果树在萌芽前开启阀门进行水分供应,在3月下旬(催芽肥)、6月下旬-7月上旬(壮果肥)加入肥料进行养分补给,果实采收前45天左右(根据墒情)控制水分供应,关闭阀门进行控水增。肥料用量根据载果量和测土相结合确定。一般施肥量以产果100公斤施纯氮0.5-0.8公斤,氮、磷、钾比例以1:0.4-0.5:0.8-1.0为宜。

4)绿色防控。维护果园生态平衡,综合应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控制病虫草害。应用园内留草(保持园内有,树盘洁净)或间种豆类、三叶草、黑麦草等绿肥作物,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天敌捕食害虫;应用春季修剪疏花、中耕松土,夏季疏果抹梢、开沟灌排,秋季整齐放梢、剪除晚秋梢,冬季清园消毒和树干涂白,提高树体抗病虫害能力;利用害虫趋光、趋波色、趋味特性,推广杀虫灯(每30-50杀虫灯一盏)、黄色黏虫板(每亩15-20张),诱蝇球(每亩15-20个),食物诱杀;选用阿维菌素、烟碱、印楝素、机油乳剂、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矿物源和生物源农药,防治病虫害,冬季或早春用30 %矿物油·石硫微乳剂400倍液或0.8-1.0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柑橘园,消灭越冬虫、卵;加强预测预报,确定发生较重的害虫种类和防治时间,抓住关键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交替使用,减缓病虫抗药性和提高防效,减少喷药次数。

5)轨道运输。地形较复杂的果园推广自走式单轨道运输机,汽油机驱动,无人驾驶,轨道可任意转弯,甚至可以形成环形,轨道长度不变,可节省空间。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柑橘产区:早中熟脐橙品种要求在海拔550米以下种植,晚熟脐橙品种主要在三峡库区种植,要求在海拔350米以下的低山河谷地区即长江干线及库区湾沿线种植。

2.2025年主要示范点。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长阳

(四)注意事项

1.山地果园建立蓄水池,注意防止春旱和夏秋干旱,实施果园生草栽培和果园覆盖,保持水土和提高果园土壤有机质。

2.按照柑橘绿色生产技术要求,采用生物、物理、生物防治药剂等方法防治病虫害,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3.发展晚熟脐橙应选择适宜区域栽植,果实越冬注意防寒防冻栽培,采用树冠覆膜、套袋技术,避免果实受冻,减轻落果或果实枯水的发生。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刘继红

联系电话:027-87282399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联系人:吴黎明宋放

联系电话:027-87770279

3.秭归县果茶发展中心

联系人:廖胜才向进

联系电话:0717-2887209

十三、蚕桑轻简高效种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集成推广轻简化桑树栽培、省力化高效养蚕、蚕病综合防控等技术模式,适应现代蚕业发展方向,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种养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可促进蚕桑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我省蚕桑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升蚕桑茧丝绸产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黄石、宜昌、十堰、襄阳等蚕桑主产区进行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15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平均每张蚕种饲养可降低劳动力成本20%,增产15%,亩桑化肥、农药用量减少10%,张种节本增收500元以上。5累计推广应用53.8万亩,增收节支1.9亿元

(二)技术要点

1.轻简化桑树栽培。优选桑树品种:主推强桑1号、农桑14号等高产杂交桑树品种及等果叶兼用桑树品种。合理密植:12月份定值,按照1500-2000/亩,保持桑园适当的有效枝条和枝叶分布结构。水肥管理:新种桑园深耕,老桑园犁冬晒白,12月或次年1月重施冬基肥,亩施桑园专用肥50公斤(或尿素40公斤),施腐熟的粪肥、堆肥、饼肥、土杂肥等有机肥2000-2500公斤;合理追肥,NPK合理施,用量为复合肥(15-15-15型)20-25公斤/+尿素10公斤/亩,采用穴施或沟施;覆盖园艺地布物理防草,及时灌溉和排除积水,维持桑园良好的土壤结构。合理剪伐:片叶收获桑园一年两6月份进行夏伐干,12月份进行剪,枝条保留1.0-1.2米。桑园病虫害防治:做好病虫监测,以绿色防控为主,必要时采用桑园专用农药防治。

2.省力化高效养蚕。桑蚕优良品种:优选×皓月、华康2号、鄂蚕6号、楚风汉韵等适合我省蚕区饲养的强健性家蚕品种。集约化小蚕共育:5月、8月、9月)饲育采取专业化集中共育,3龄起蚕饷食后发放,配置专用小蚕房、温控器和专用具等设施设备,采用叠育,做好消毒防病、温湿度控制和饲养操作等技术控制,通过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供强健商品小蚕。简大地面4-56月、9月、10月)饲养采取地面育,按35-40平方米/张配置大蚕房,安装轨道式喂蚕平台进行给叶、撒石灰、扩等饲养操作,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饲养效率。方格蔟自动上蔟和机械采熟蚕上蔟结茧采用方格蔟和配套可升降上蔟,升降上蔟实现熟自动上蔟和蚕沙集中清理等工作;采采用配套摘茧机,实现机械采,有利于提高蚕茧质量和采效率。

3.蚕病综合防控。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综合防控技术,做好养蚕前、中、后的蚕房、具、蚕座消毒。养蚕5月份以前)对蚕室、具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彻底消毒,蚕室、具扫清洗净后用含有效氯1%次氯酸钙溶液进行消毒,并至少保持40分钟湿润,消毒液现配现用,并于当天用完,洗干净的蚕具置于室外暴晒,晒时要经常翻动,已经消好毒的蚕室蚕具,不能用作他途,以防二次污染。养蚕中(5-10月份)严格提青分批、淘汰弱小病蚕,1-3龄小采用含有效氯2%的新鲜石灰粉、4-5采用含有效氯3%的新鲜石灰粉进行体、蚕座消毒。养蚕后(11月份以后)对蚕室及周围环境进行打扫、清洗,清除蚕沙、病死蚕及养蚕废弃物,用含有效氯1%的次氯酸钙溶液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消毒。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黄石、黄冈、宜昌、十堰、襄阳、恩施等蚕桑主产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宜昌市夷陵区、远安县、南漳县、阳新县、浠水县、来凤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该技术的应用要结合当地饲养习惯,蚕农要加强蚕室管理,增强防范意识,合理使用农药,减少接触有毒物质的机会,从而避免蚕中毒事件的发生。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吴凡贺真

联系电话:027-87509001

2.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联系人:杨明泽

联系电话:027-87669681

十四、设施西瓜甜瓜三改三提优质轻简化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通过三改棚型结构、改轻简栽培、改水肥管理)技术创新和配套技术应用,解决了设施西瓜甜瓜宜机化型缺乏和轻简化生产技术不足、水肥管理粗放、连作障碍突出的问题,实现了设施西瓜甜瓜(提早上市、提高产量、提高品质),显著提高了设施西瓜甜瓜生产的效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3年在我省荆门、荆州、襄阳、武汉、潜江等地累计生产健康西瓜甜瓜种苗11亿株,累计推广设施西瓜甜瓜示范面积5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研发出适合设施西瓜甜瓜生产的宜机化棚型结构,通过配方施肥和水肥精准管理等技术提高了设施西瓜甜瓜的产量,连续3年测产表明,该技术平均能增产14%,有效解决了设施西瓜甜瓜连作产区土壤连作障碍问题,化学农药和肥料减少30%以上,优质商品产量提高10%以上,每亩增收节支1000元。

(二)技术要点

1.宜机化大棚建设。宜机化单栋塑料大棚,采用热浸镀锌圆钢管(3225管径),大棚肩高1.8米,跨度7.5米,3.2米,门高2.2米。宜机化外保温大拱棚,采用热浸镀锌全钢骨架,跨度16-24米,5-7米,长度不低于80米。选用多功能耐久棚膜并配套保温、通风、遮阳设备。

2.机械化耕作技术。采用60马力拖拉机,配套液压翻转犁,深耕25厘米以上。履带式撒肥机均匀撒施肥料,随后旋耕8厘米以上并起垄、铺管、覆膜,实现轻简化作业。

3.单子叶断根接技术。选用抗病性强、亲和性好的砧木,西瓜用葫芦或南瓜作为砧木,甜瓜用南瓜作为砧木。砧木和接穗种子在嫁接前要经过种子健康检测不含检疫性病害,种子消毒后使用轻型基质育苗,单子叶断根贴接法嫁接,配套温度-光照-湿度梯度管理和LED育苗补光灯,提高嫁接成活率。

4.设施环境调控技术。早春栽培采用地膜+小拱棚++大棚多层覆盖保温。果实膨大期白天控温28-30℃,夜间18℃以上,棚温超过30℃时逐步撤膜降温。秋季栽培时棚温控制在35℃以内。

5.配方施肥技术。底肥每亩施300-500公斤有机肥和40-50公斤西瓜甜瓜专用肥(氮磷钾为18:8:16);0.5米时追施氮磷钾18:18:1820:20:20水溶肥5公斤;坐果后7-10时每亩用氮磷钾18:18:1820:20:20水溶肥5公斤追施第一次膨果肥,10后用第二次膨果肥,采用高钾水溶肥5公斤如氮磷钾12:8:4015:5:25

6.水肥一体化技术。畦间铺设1-2条滴灌带,连接文丘里施肥器,通过滴灌管网实现精准灌溉和施肥。保持土壤含水量60%以上,采收前7-10天停止灌水。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约水肥施用20%以上。

7.整枝留瓜技术。小果型西瓜采用单栽培,密度2000-2600/亩,或者双吊蔓栽培,定植密度1400-1600/亩;中果型西瓜采用爬地栽培,双蔓整枝,主蔓留果,密度700/亩,一般采用第2雌花坐果。选留果形周正,符合品种特征的幼瓜果,之后将果实统一摆放,以利采收。

8.连作障碍防控技术。通过抗性砧木嫁接、施用生物有机肥、高温焖棚或西瓜(甜瓜)-水稻水旱轮作方式治理土壤连作障碍。在春季大棚西瓜或甜瓜收获后,再种植一季水稻,通过西瓜(甜瓜)-水稻水旱轮作方式能有效减轻连作障碍。在不能进行水旱轮作的地区,在春季西瓜和甜瓜收获后,在设施内开沟,铺设碎的作物秸秆,每亩施用30-40公斤石灰氮,起垄后灌水,用地膜盖严,上面再盖严大棚薄膜,采用高温闷棚15-20进行土壤消毒后,将薄膜揭开晾晒2-3,再进行下一茬种植。

9.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选用抗病品种。采用高垄栽培、嫁接栽培、地膜覆盖和植株调整等农艺措施,改善根部和地上部微环境,适时通风换气,降温排湿,减少病害发生。采用防虫网、杀虫灯、粘虫板(黄板、蓝板)等物理措施防控害虫发生。对于设施微小害虫(蚜虫、粉虱、叶螨等),可采用释放异色瓢虫、丽蚜小蜂、智利小植绥螨等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同时,可应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昆虫病毒制剂等微生物农药和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进行调控和防治。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适合湖北省西瓜甜瓜主产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荆门市漳河新区、掇刀区、钟祥市宜城市石首市、松滋市潜江市武汉市蔡甸区、江夏区等地。

(四)注意事项

设施西瓜甜瓜栽培品种应根据当地市场选择,抗性砧木应根据当地主要土传病害的种类选取。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别之龙黄远

联系电话:027-87286908

2.荆门市农业农村局

联系人:付祖科

联系电话:0724-6082405

3.荆门掇刀双井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

联系人:刘伟

联系电话:18986990072

十五、蔬菜五化降本增效健康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蔬菜五化降本增效健康栽培技术从集约化育苗、机械化生产、水肥一体化施灌、绿色化防控、采后商品化整理等环节实现标准化生产。可有效提升种苗质量、提高机械化率,减少用工量、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降低蔬菜种植市场风险,提高蔬菜生产效率。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在嘉鱼、天门、钟祥等地示范推广,年均示范推广面积20万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3年,累计示范推广70万亩,实现优质种苗率达90%以上,用工量减少15%,化肥用量减少5%,化学农药用量减少5%,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7.5%以上,亩均增产3%左右,平节本增收2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集约化育苗

1)育苗设施:利用大棚或温室等,配备喷水设施。可选用床架育苗、育苗等方式。

2)穴盘与基质:十字花科蔬菜选用72孔穴盘,绿叶菜类选用128孔穴盘。选用符合要求的商品基质。

3播种:采用蔬菜自动化播种线自动装盘、精量播种。

4温湿度管理:苗期保持基质湿润均匀、温度适宜。

5)追肥:待1片真叶期,选用全水溶性三元复合肥(N:P2O5:K2O=20:10:20)稀释至浓度50-150毫克/千克,结合喷灌追肥。

6)壮苗标准:长势整齐一致,无黄叶、无病虫。大白菜苗龄30-35天,5-6片叶;花菜、结球甘蓝苗龄40-45天,6-7片叶;芹菜苗龄50-60天,4-5片叶。

2.机械化生产

1)撒肥: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分别选择专用机械撒施。增施硼肥、锌肥1-2公斤/亩,氮钾肥30%-40%基施,磷肥可全部作基肥条施或撒施。

2整:土壤适期内进行机械耕整,两年深翻一次。

3)起垄:根据不同蔬菜品种不同株行距,按窄垄、宽选用起垄机。起垄适宜后期机械化收获要求,垄形一致性95%。萝卜起窄垄20-25厘米,垄面宽15-20厘米,沟宽15-20厘米。

4)铺设滴灌带与覆膜:滴灌带铺设和覆膜同时进行,在面两行间铺设滴灌带,喷水孔朝上,进水口与主管接通。地膜宽度行距大小而定。

5)播种、移栽:萝卜等采用气吸式量直播机,调整行距、粒距,播种技术配套。甘蓝、大白菜等采用自走式或拖挂式移栽机移栽,根据品种需求调整行距。

3.水肥一体化施灌

根据土壤肥力测试结果,制定不同蔬菜品种施肥方案。氮磷钾60-70%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分2-3次追施。

4.绿色化防控

1)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精准适期防治。

2)田园清洁:清除田间病虫杂株残体,及时摘除老叶病叶,带出田块集中销毁。

3)病害防控:播种前做好种子、盘和苗床消毒,预防猝倒病、立枯病等;定植时蘸根或浇定根水时接种根际有益微生物。

4)虫害防控:覆盖防虫网,采用黄板、蓝板、性诱剂、杀虫灯诱杀害虫。优先使用生物农药防控已发生病虫害。

5.采后商品化整理

蔬菜采后去除枯黄叶、病残叶,抖去泥土,剔除明显不合格产品。夏秋季收获的产品需4左右冷库预冷。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江汉平原。

2.2025年主要示范点。当阳市、枝江市、宜城市沙洋县、钟祥市、京山市云梦县石首市嘉鱼县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等

(四)注意事项

各地根据气候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和茬口。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邱正明严承欢矫振彪

联系电话:027-87389719

2.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联系人:胡正梅杨蓓曾媛

联系电话:027-87668975

十六、高山番茄避雨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通过顶棚避雨覆盖四周围纱网、增施肥有机肥调酸补钙和配方平衡施肥、适时围膜保温等技术措施,可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提高产品品质、延长采收期,有效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显著提高番茄产量、商品性和效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鄂西南高山地区,长阳县、五峰县、兴山县、建始县、利川市、巴东县等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2万亩以上。

3.提质增效情况

1)减轻病害发生,降低用药成本。晚疫病病情指数降低59.1%、细菌性斑点病指数降低68.7%,化学农药施用量减40%以上,化学农药用药成本由约2000/亩降到200/亩。

2)减少化肥施用量,提升肥料利用率。复合肥由150-200公斤/亩降到75公斤/亩,化肥施用量减少20%以上。

3)提高产品商品性,实现节本增收。番茄畸形果率降90%、裂果率降90%,亩均产量提升5%以上,价格提高10%左右,亩均节本增收1500元以上。5年,在鄂西南高山番茄主产区累计示范推广10.2万亩,增产12.24万吨,增收节支1.9亿元。

(二)技术要点

1.产地环境选择。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pH5.8-6.8的壤土。

2.品种及茬口选择。选择耐贮运、商品性好、产量高、综合抗病性强的品种,红果品种如菲、4224果如戴粉。在3-4月播种,8-11月采收。

3.大棚设施及灌溉设施。钢架大棚跨度7.5-8.0米,高度3.0 -3.2米,长度可根据地块和便于操作而定,不宜超过60米。灌溉及追肥宜采用膜下滴管系统,膜下铺设双排孔带,带的喷水孔朝上,进水口一端用主管连在一起,分阀控制。

4.整地施肥技术。采用水肥一体化配方精准施肥技术,增加CaMgB等中微量元素,改良品质。每亩一次性施用商品有机肥200公斤+40%复合肥(N:P2O5:KO2=16-8-1675公斤、钙镁磷肥15公斤和硫酸钾10公斤、硼肥1公斤作底肥。果穗开始膨大时,采用膜下滴管系统分4-5次追施水溶肥(N:P2O5:KO2=12-5-3540公斤作催果肥

5.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定植缓苗后顶部薄膜覆盖,顶膜9.2米宽,降低棚内湿度,切断晚疫病等病害侵染路径;四周用402.0米宽防虫网阻隔潜叶蝇、斜纹夜蛾等害虫。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鄂西高山蔬菜产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长阳县、五峰县、兴山县,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等

(四)注意事项

适宜海拔1000-1600米区域,不同海拔应选择适合的品种及播种期。避雨栽培基地需配备灌水用蓄水池。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矫振彪严承欢胡震

联系电话:027-87389719

2.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联系人:胡正梅曾媛

联系电话:027-87668975

十七、萝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规模化露地萝卜生产过程存在机械化水平低、用工多、产品参差不齐等系列问题,开展萝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的研发与推广应用。萝卜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主要包括机械化整与起垄播种、水肥一体化与病虫防控机械化、机械采收与转运、机械化清洗与包装,可提高机械化率,减少用工量、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和品质,节本增收416元以上,促进萝卜产业高质量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近两年,在湖北钟祥、沙洋、天门、枝江、汉南,陕西榆林等地示范推广100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萝卜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70%以上,用工成本降低10%左右,优质商品率达95%以上,化肥和化学农药施用量减少5%,亩均增产5%左右,平节本增收416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机械化整与起垄播种。

1)机械耕整。选择土壤绝对含水率在15%-25%之间的适期内进行田地耕整作业。根据作业地块实际情况,宜采用普通旋耕与2年一次深翻相结合的整模式。采用施肥机均匀撒施底肥与地下害虫防治药剂,每亩施用商品有机肥200-300公斤,三元复合肥50公斤,硼砂3-4公斤,0.5%噻虫胺颗粒剂4公斤。

2)机械起垄。施底肥和地下害虫防治药后,抢墒情进行开沟起垄、铺设带和播种。三项采用含气吸式量直播机的联合机械一次作业完成。起垄宽(包沟)为55-60厘米,垄面宽30厘米,垄高20-25厘米,沟底宽10厘米,垄形要求一致性95%带铺设采用浅埋式方法,在垄面中间地表下1厘米处铺设,滴带滴孔朝上。

3)机械播种。选用优质、丰产、抗性强的白萝卜品种。秋季选择耐热、皮厚、商品性好、耐拔取和耐运输的板叶或花板叶萝卜,如801类型等;冬季一般选择耐抽薹、肉质脆嫩、口感好和耐贮运的花叶萝卜,如白玉春、高山白美、玉山白雪等;春季早期以耐抽臺花叶或花板叶为主,320日后以叶萝卜为主,如荆春一号、吉白丽等。推荐使用单行种植,株距12-17厘米。调整播种机行距和粒距,使之与机械收获技术配套,机械播种作业质量应满足精密播种机作业质量(NY/T 203-2015)。

4)机具的选择。根据农艺要求、土壤条件、田块规模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旋耕机、深翻机、撒肥机、精量播种和拖拉机等,并确定其作业方式。机具的安全性应符合GB 10395《农林拖拉机和机械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

2.水肥一体化与病虫防控机械化。

1)水肥一体化施灌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和追肥,灌水小区流量和灌水器流量的实测平均值与设计值的偏差15%,灌水均匀系数0.8。播种后需充分灌水,土壤有效含水量宜超过80%,肉质根膨大期土壤有效含水量宜70%-80%。追肥以可溶性肥料为主,在肉质根膨大期根据长势追施,每公顷通过滴灌施用水溶肥150-300公斤。

2)水肥一体化设施。灌溉设施主要包含首部枢纽、管道、施肥装置、肥料罐等,水肥一体化设施配套应符合GB/T 50485微灌工程技术标准》的规定。

3)施药机械选型与喷施。采用机械喷药方式,推荐使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或农用无人机,可以实现安全高效病虫害防治。应选择无雨、少露,5-30℃气温下进行作业;常规量喷雾风速不大于3/,低量喷雾和超低量喷雾风速不大于2/,超低量喷雾无上升气流。

3.机械采收与转运。

1)采收作业要点。采收作业前按照田地大小和性状规划好作业路线。作业时应匀速直线行驶,并由辅助人员协助观测采收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

2)采收作业质量。作业要求萝卜倾斜角度不超过,单体高度40厘米,高低差距10厘米;联合收获要求总损失率5%,肉质根折断率5%,肉质根损伤率5%

3)机具的选型。选择适宜的白萝卜收获机,推荐使用联合式白萝卜收获机。收获的萝卜使用转运车运输至清洗车间。

4.产品机械化清洗与包装。

1)清洗作业要求。萝卜清洗环节后未洗净率1.0%,总损失率0.5%,破损率1.0%,清洗均匀度90%,达到萝卜无泥土,清洁状态。

2)分拣和存储。对萝卜的分级和打包,对打包的萝卜采用叉车送入冷库进行预冷。冷库预冷温度控制在1-4 ℃,预冷5-7小时即可装上冷藏车运往目的市场。

3)机具的选择。采用萝卜清洗机进行清洗,通过旋转式分选台进行萝卜的分级和打包工作,使用叉车进行码垛和转运,选择合适的冷库进行预冷。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露地早春与秋冬萝卜规模化种植基地,北部高原和其它平原地区可参考使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汉南区,枝江市,钟祥市、沙洋县,天门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地根据季节选择适宜品种,早春栽培须选用耐抽薹萝卜品种。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严承欢邓晓辉崔磊

联系电话:027- 87339899

2.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联系人:胡正梅曾媛

联系电话:027-87668975

3.武汉市农业科学院

联系人:杜铮刘海郭翔

联系电话:15207163516

十八生态高效茶园建设及加工提集成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集成生态优化构建立体复合式茶园、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行精准施肥、培养丰产树冠、优化配套茶园作业机械、推行标准化加工等系列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措施,突出解决当前我省茶叶生产中茶园生态单一、化肥农药过量施用、茶园单产不高、作业劳力不足、产品品质不高等问题。通过在各大主产区大面积示范应用,为促进茶叶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省茶产品提质、茶产业增效和茶农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已在全省五大茶区实现较大范围推广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100万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具有轻简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优势特色。在前期推广过程中,化肥农药减幅达15%以上,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100%平提节本增收300元左右。

(二)技术要点

1.茶园生态优化。加强茶园道路、沟渠、周边生态、茶旅融合等配套基础建设。注重茶园次要植物的配置,生态用地面积不少于10%推广林间作模式,茶园四周种植桂花、银杏、樱花、合欢等行道树;园内套种植桂花树、杉树等15株左右,行间间作茅草、三叶草、黄豆、豌豆等植物,构建--立体复合式茶园;适宜园地推行鸡茶共生模式,每亩茶园放养鸡数量30-40只,增加生物多样性。

2.病虫绿色防控。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密切监测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好预测预报;病虫害主害期6月和8月,重点做好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网蝽、绿盲蝽、茶角胸叶甲、茶饼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以LED杀虫灯、诱虫色板、性诱剂和生物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为主要防控手段,加强生物碱、苏云杆菌、石硫合剂等植物源、生物源及矿物源农药的规范化使用,11月底做好冬季清园消毒。

3.高效精准施肥。注重基肥和追肥的合理搭配施用,通过测土配方精准高效施肥技术基肥以茶树专用肥、饼肥、蚯蚓肥、草原羊粪等有机肥为主,亩施200公斤以上,早施为宜,11月中旬前开沟施入,施后覆土。催芽肥在春茶开采前30-40施入,夏茶追肥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秋茶追肥在夏茶结束后进行。投产茶园追肥亩施不超过30公斤尿素或30-40公斤18-8-12N-P2O5-K2O)配肥。成龄茶园应在树冠边缘垂直下方开沟施肥,沟深10-15厘米为宜,施后覆土。推广间作绿肥、水肥一体化、猪--循环等模式。

4.丰产树冠培养。幼龄茶园3月份做好定型修剪,剪口光滑平整。第一次离地15厘米打顶,以后每年提升10厘米进行一次修剪,通过三次修剪达到培养丰产树冠目的。成龄茶园树冠结合树势进行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后加强肥培管理。

5.茶园生产机械化。加强农机农艺结合,选配合理适用的茶园作业机型,重点推广适合山区丘陵的旋耕开沟施肥覆土一体化的茶园多功能管理机、轻型采茶机和修剪机、无人机等茶园机械,推广茶园机、机采、机耕、机等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提高工效,提高夏秋茶资源利用率。

6.加工清洁化标准化。推行名优绿茶、红茶标准化加工技术和机采鲜叶适制性加工技术以及青砖茶清洁化加工技术,加工原料实行设施摊放,加工设备突出连续化、智能化不落地生产,加工能源使用电、天然气、颗粒质燃料等清洁化能源,建立实物标准样,严格按标对加工。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区域。本技术适宜在全省五大优势茶区推广应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黄陂区、江夏区、五峰县、宜昌市夷陵区、恩施市、鹤峰县、谷城县、崇阳县、通城县、赤壁市、大悟县、红安县、武穴市、竹山县、随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1.茶园施肥要突出靶向精准施入,根据茶树的需要调配肥料,避免过量施肥。

2.茶园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加强统防统治,优选合格的农资产品。

3.注意加强茶园低温冻害、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防御与应对。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联系人:曾维超匡胜

联系电话:027-87663230

2.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

联系人:高士伟 郑鹏程

联系电话:027-88108058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黄友谊倪德江

联系电话:13871413052

十九、蕲艾、黄连等道地药材生态种植集成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针对蕲艾品质不稳定、人工采收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改种为(冬)种、改栽苗为植根(根茎)、改宽畦为窄垄、改化肥为配施、改单茬为多,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综合开发利用;黄连连作障碍问题突出、新品种缺乏、育苗技术落后、栽培方式陈旧、病虫防控不规范等问,消减连作障碍,通过新品种、新栽培技术,实现增质增产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大别山(蕲春县)和武陵山、秦巴山(恩施市、利川市、鹤峰县、竹溪县)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开展技术试验示范,累计推广面积达31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蕲艾核心示范区实现亩均增产15%-20%,艾叶出绒率和挥发油提高20-30%,生产机械覆盖率达80%以上,平节本增收近300元;黄连核心示范区可实现育苗成苗率95%,化学药剂用量减少50%,产量提高约5%节本增收约2000元,药材质量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要求。

(二)技术要点

1.优选良种。优先选用1号、1等经过品种选育的道地药材优良品种(系),确保中药材种子种苗来源可靠、性状优良。中药材种子质量要求发芽率大于80%、纯度大于90%,净度大于95%以上;中药材种苗质量要求在二级种苗以上,植株健壮,没有机械损伤,无病虫害,无药害和肥害;无性系种苗要进行脱毒复壮。

2.精细育苗。10月,蕲艾新苗应在种田选取挖取优良母株地下根状茎,用刀截成10-15厘米长的小段保鲜种,种苗一般随种随,如不能及时种植,需将挖取根状茎放置阴凉地方覆盖保湿保存,种植前再截成小段。黄连应选择海拔大于1200米、土层深厚、蓬松透气、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未种植过黄连的田块,亩用使用1000-2000公斤腐熟有机肥,1米,15厘米,亩用种约3-4公斤,撒种后覆盖约2厘米腐殖土,也可覆盖一层稻草秸秆。离地约1.5米处铺设遮光率为85%的遮阳网。

3.适期播种。蕲艾种植应在11-12月播种,种植前应进行整地,需深翻土地,每亩施钙镁磷肥100公斤、氯化钾15公斤、有机肥1000公斤作底肥,均匀混合翻入土壤内,耙细整平。黄连立体种植在春夏秋三季均可种植,选择厚朴、杉木等林木林地种植,维持荫蔽度70%-80%。年施有机肥2-3次,结合除草培土。

4.农机农艺融合。推广使用机械进行深翻耕,蕲艾种植顺坡向开沟做高垄,80厘米、垄沟宽40厘米、垄沟深25厘米,并80厘米的垄面上,开3条种植沟,沟深8-10厘米,沟宽10-15厘米;将截好根状茎种苗,按照5-10厘米株距横放在种植沟内;播种后用垄沟土将条播艾苗压实,使垄面平整。黄连种植按照株行距8厘米×15厘米,每穴1株,4厘米

5.田间管理蕲艾在3月、5月、7月应进行中耕除草、追施尿素8-10公斤/亩促进蕲艾出苗和生长,5月、7月、10月进行采收脱叶,艾叶收割后对艾田进行中耕除草,清沟培土,趁下雨追施尿素10公斤/亩。黄连在种植前应消减连作障碍,深翻连作地40厘米以上,亩撒施150-200公斤生物炭,调整土壤pH5.0-5.5,再将1500-2000公斤腐熟有机肥和50公斤微生物菌剂(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混合撒施土壤表面,再旋耕一次,耙平后起种植移栽苗。

6.绿色防控。推广杀虫灯、黄色板等物理防控措施,推行B.t.阿维菌素、大蒜素等生物农药使用推广行间黑色地膜覆盖,防草控草,降低成本。黄连移栽前用哈茨木霉浸泡根部30分钟再种植5月用贝莱斯芽孢杆菌、哈茨木霉、金龟子绿僵菌等生物农药2-3次,防治病虫害秋冬季清园消毒,禁止高危高毒化学农药使用。

7.产地清洁加工建设清洁、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药材加工车间,推广煤改气(电)等自动控温烘干设备,降低环境污染和药材SO2含量,推进道地药材产地加工清洁化,提升药材品质。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适宜在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蕲艾、黄连道地药材优势产区集成推广应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蕲春县、恩施市、利川市、鹤峰县、竹溪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把有关生产质量规范、文件和绿色发展导向贯穿生产全过程,根据不同的道地药材品种特性,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果茶办公室

联系人:陈盛虎李诗

联系电话:027-87667925

2.湖北中医药大学

联系人:刘大会苗玉焕

联系电话:027-68890101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

联系人:游景茂段媛媛唐涛

联系电话:0718-8417890

二十、羊肚菌冬闲田设施化稳产高效生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包括优质菌种生产、简易设施大棚设计建造、田间精细化管理、病虫害防控、连作障碍控制等5个主要环节,可有效解决传统栽培生产中菌种质量不稳定、幼对环境极度敏感和栽培连作障碍严重,造成的减产绝产现象频发等突出问题。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有效提高冬闲田利用率,稳定粮食生产,创新食用菌设施化生产模式,增加农民收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十堰、襄阳等地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5000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粗放大田简易塑料棚栽培,羊肚菌平均产量约100公斤/亩,甚至颗粒无收,该技术可实现产量翻番,羊肚菌平均产量提高到200公斤/亩以上,保障70%以上的种植户栽培成功。按50/斤鲜菇的价格(最低价)计,农户平均亩产值达到1.5万元,亩纯收入可达到5000元左右。近3年该技术从房县推广到汉江流域中游河谷地带、鄂西大巴山地区及鄂东北大别山地区,推广面积达10000亩,新增农业总产值1亿元,农民净收入新增5000万元。

(二)技术要点

1.羊肚菌菌种质量控制。目前可栽培的羊肚菌只有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和七妹羊肚菌3个物种,8-9月准备羊肚菌栽培种之前应对菌种进行物种鉴定,以保障栽培出菇。菌种质量直接影响产量,应在15-20℃低温环境中培养和储运菌种,并进行抽检和小范围栽培试验,播种10-15天后,当菌丝无法形成菌核和菌霜意味着菌种存在不良遗传变异。

2.“一网两棚三膜可拆装设施设计建造。10-11月,水稻、玉米等作物收获后,在田中搭建可拆装的设施大棚。一网两棚三膜设施化大棚:一网,即遮阳网,用于钢架大棚顶部;指结构牢固的可拆卸组装的钢架大棚,以及在钢架大棚下畦面上搭建的小拱棚;指分别在钢架大棚上、小拱棚上和畦面上,分别覆盖塑料薄膜。一网两棚三膜可以一方面保证羊肚菌菌丝生长所需的适当温度,为高产储备足够的营养物质;一方面避免羊肚菌幼生长期高温及大风天气造成绝收或减产,提高了羊肚菌抵御天气急剧变化的能力,能有效地保障羊肚菌高产稳产。

3.羊肚菌田间精细化管理。

1)选地。羊肚菌种植宜选择山区河谷地带河床冲击地土壤透气性好、持水能力强的沙壤土,尤其是种植水稻之后的冬闲田,避免使用易板结的粘土地。

2)整地播种。10月中下旬-11月底之间都可以栽培羊肚菌,适当早播可以早出菇,减少春季剧烈天气变化的影响。播种前撒石灰约50/亩,翻耕细,整开沟,太阳下曝晒5-7天,再灌清水浸泡2-3天,让水自然渗透至地下,或排除多余灌溉水。将菌种撒播于厢面横沟中,每亩菌种用量175-225公斤,播种后覆土3-5厘米。覆土层上先采用雾喷方式浇水保湿,再用黑色农用地膜进行覆盖。

3)补充营养袋。播种10-15天后,覆土层出现白色菌霜,揭开薄膜,在外源营养袋侧边口,将划口一侧紧贴土壤表面的菌霜上,使营养袋中养料与土壤中羊肚菌菌丝直接接触。羊肚菌菌丝进入营养袋,吸收营养袋内的营养成分。补料约30天后,菌丝长满外源营养袋,袋内培养料变得干瘪,可及时撤走营养袋。

4)催。催前保持气温4℃以下的低温刺激,连续7天以上。当土壤温度回升至4-8℃时,去除黑色地膜,进行喷水或沟灌;通过拱棚薄膜掀开或遮盖,使棚内昼夜温差大于10℃,进行催蕾处理。使棚内散射光能照射到土壤表面,刺激菌丝分化形成原基。避免强光直射原基或幼嫩子实体,以免原基夭折或出现畸形菇。此时应采取保温、保湿和防风措施,避免昼夜温差过大,防止原基夭折。

4.羊肚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羊肚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土壤处理、环境条件控制、物理防治或化学防治。栽培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通过曝晒、水淹、火烧、撒石灰等处理措施,减少土壤内病原菌和虫卵初始量;调节土壤pH,使其更加适合羊肚菌生长。为羊肚菌建立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采用互联网全天候观测棚内温度、湿度、CO2光照等,避免高温高湿;及时摘除患病子实体时,防止扩散。采用黄板或黑光灯诱杀菇蚊菇蝇成虫,采用诱集诱杀跳虫。在大棚周围或通风口处,设置防虫网,防治害虫从周围聚集。清洁菇棚内以及周围卫生,保持栽培场所环境洁净,拔除杂草,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

5.羊肚菌连作障碍控制技术。羊肚菌连作障碍是影响其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水稻-羊肚菌、蔬菜-羊肚菌轮作,结合土壤撒石灰、翻耕、暴晒和用水浸泡,可以有效消除或降低连作障碍的影响。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该技术适宜在湖北省鄂西北、鄂西南和鄂东北山区平坝河谷地带,在稻田、旱地、滩涂地等均可搭建设施大棚。河南、重庆、陕西、四川等地也适合推广应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宜城市、谷城县、南漳县,远安县,房县、十堰市郧阳区、竹溪县,罗田县,阳新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1.栽培场地应临近清洁水源,远离污染源。栽培前栽培田块务必撒上石灰,深耕细耙,太阳下暴晒,用水浸泡。开沟播种后,少许覆土,土壤表面再少许喷水。

2.选择透气易排水的沙壤土田块搭建可拆卸和反复使用的钢架拱棚,避免使用平,大棚宽6米为宜,最多不超过8米,长度控制在30米以内。

3.选育耐高温和抗能力强的羊肚菌优良品种,避免储运过程中受到高温伤害以保障菌种质量。

4.催蕾时揭开地膜喷雾或向沟内灌水,并通过揭膜或盖膜使羊肚菌菌丝体感受温差刺激。幼生长期要遮风保温、防止高温,适当透气,避免幼因环境不当而大量死亡。羊肚菌子实体生长后期应及时揭开薄膜,加大通风,避免空气湿度过大,同时防止高温灼伤。

5.羊肚菌种植结束后,彻底做好棚内外环境卫生,拆除大棚后可种植水稻等作物。再次种植羊肚菌之前,必须撒石灰消毒,采用灌水浸泡等,尽量消除连作障碍。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边银丙周雁龚钰华

联系电话:13507116085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联系人:王卓仁赵会长刘启

联系电话:027-87389436

3.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联系人:胡正梅曾媛熊立水

联系电话:027-87668975

二十一、杂交魔芋丰产栽培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当前魔芋生产中病害日益严重、极端天气频发等问题,推广高抗、优质、耐逆的魔芋1”“远杂3杂交品种,并集成间作套种、深沟高、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抗病丰产、绿色优质、节本增效,对促进我省魔芋产业恢复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在恩施、宜昌、十堰等地推广面积11万亩以上,并辐射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我省现已成为全国魔芋杂交新品种的重要种源地。

3.提质增效情况。一是减轻病害发生。魔芋1软腐病发病率在10%以内,明显低于清江花魔芋,远杂3软腐病发病率低于5%。二是提升产品质量。魔芋葡甘露聚糖含量55.8%(干基),干物质17.9%,出粉率60%左右,粘度22000pa·s以上,制品色白、韧劲强,明显优于清江花魔芋。三是提高经济效益。有效降低农药使用剂量和频次,节约用工,亩均增产30%以上、节本增效1500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一是选种,选择芋龄或大小一致的种芋,要求无腐烂,无霉变,无损伤,芽窝浅,形状好(二以上球状、柱状,芋鞭要求短粗、完整、饱满),消毒凉干种。二是选地,海拔500-1400米,夏季气温不超过35℃,沙壤土或壤土,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不积水。

2.三防:一是防病,魔芋展叶后注意防治软腐病和白绢病,可采用荧光假单孢杆菌、可杀得3000防治软腐病,每隔7-10天一次,轮换用药,连续2-3次,用戊唑·菌核净、甲基立枯灵或噻呋酰胺1000倍液土表喷雾或灌株防治白绢病,每隔7天一次,连续2-3次。二是防草,苗前用封闭性除草剂如二甲戊灵,后用精喹禾灵或嘧磺隆类除草剂,后期人工割草,也可采用稻草、树叶等覆盖抑草。三是防虫,可人工捕杀,或用阿维菌素、吡虫啉喷雾防治地上害虫,用辛硫磷颗粒拌肥防治地下害虫。

3.四要点:一是肥水管理,根据目标产量亩施纯氮10公斤、磷(P2O55公斤和钾(K2O9公斤左右以有机肥为主,重底肥、轻追肥、补叶面肥,种肥分离,追肥宜早。二是适荫栽培,海拔800米以下用遮荫率为50%-60%遮阳网,800-1300米与作物间套作或林下种植,1300米以上作。三是防渍防涝,深沟高30厘米以上,种芋离土表15-20厘米。四是合理密植,子15000-20000/亩,单2-4行,株行距25×15厘米,亩播量150-200公斤;二4000-6000株,单垄双行,株行距25×20厘米,亩播量200-500公斤;三2000-3000株,单垄双行,株行距30×30厘米,亩播量500-1000公斤。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山区、四川盆地及武陵山区海拔500-1400米魔芋种植区域。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恩施市、建始县、巴东县、鹤峰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1.杂交品种生育期比本地花魔芋长20天以上,由此海拔高度不宜超过1400米。

2.苗后除草剂使用时要注意防止药物飘移到间套作物植株上。

3.采挖。正常倒苗后成熟,选晴好天气及时采挖

4.储藏。冬前采挖的种,表皮晾干后平摊,或塑料筐装满1/3放入室内越冬储藏,温度保持5℃以上,适时通风,并及时清除霉变。冬季冻土层不超过5厘米地区,正常倒苗后选晴好天气在面覆土5厘米以上,冻土层超过5厘米地区白后覆盖地膜并压实,开春后气温稳定在5℃以上揭膜。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恩施州农业科学院

联系人:赵青华

联系电话:13635753640

2.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联系人:胡正梅吴金平郑术亮

联系电话:027-87668975

3.恩施州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人:柳文录张雅娟曾珍

联系电话:0718-8430209

二十二、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是一套集农业防治、药剂拌种、科学用药、高效药械为主的综合防控技术贯穿于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生育期,有效解决我省小麦赤霉病易重发流行影响产量、病菌产生毒素影响产品品质等问题。通过在全省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能够大大减轻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程度,切实提高小麦产品品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近三年,已在襄州区、宜城市、松滋市、公安县、天门市、仙桃市、钟祥市、枝江市、安陆市、随县等多地示范应用,有效带动全省小麦赤霉病防控工作,年均示范推广面积853.1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进一步节约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近三年累计带动全省建立小麦赤霉病全生育期综合防控示范区664个,累计应用面积2559.3万亩,示范区小麦赤霉病防控效果达85%以上,毒素检测合格率98%以上。与农民自防区相比,示范区小麦赤霉病平均防效提高12%以上,平均产量提高15%,平均投入成本每亩减少10元,平均纯增收益每亩97.4元,平均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以上。初步估算,近3年累计增产19.45亿斤,增收节支24.93亿元。

(二)技术要点

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耕作制度为基础,以分类指导、分区施策为重点,以主动出击、科学用药为关键,从小麦播种开始,推行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措施与化学防治并举。

1.调整种植结构。按照宜麦则麦、宜油则油原则,合理布局种植结构,或通过改种绿肥、麦油和麦豆等轮作、休耕等措施,尽可能压低非主产区小麦种植面积,减轻病害防控压力。

2.优化农业措施。推行适期适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防止小麦群体过大、田间郁闭。及时清沟理墒,降低田间湿度。推行水稻玉米秸秆粉碎、深翻还田,尽量避免玉米、水稻等作物秸秆裸露在土壤表层,有条件的地区提倡秸秆回收利用,压低菌源基数。同时合理选种抗(耐)性品种,尤其是江汉平原、鄂东地区要选种抗(耐)赤霉病品种,如扬麦33、垦麦58、宁麦30等,避免盲目引进高感病品种,减轻后期赤霉病流行风险。

3.推广药剂拌种。秋播种子药剂拌种是前移防控关口的重要措施。拌种时要总体考虑苗期和中后期小麦病虫发生种类,合理选择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或复配剂。鄂北产区宜选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三唑酮等)+咯菌腈(或硅噻菌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江汉平原和鄂东产区宜选用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多粘芽孢杆菌、大黄素甲醚、木霉菌等)+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吡虫啉、噻虫嗪等)包衣或拌种。拌种时,可添加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等植物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一起拌种或包衣,以增强小麦抗(耐)病、抗逆能力。

4.坚持预防为主。江汉平原和鄂东产区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抓住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这一关键时期,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第一次防治结束后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污染风险。鄂北产区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小麦抽穗扬花期做好花期预防,及时喷施对路药剂,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一旦遇连续阴雨或连续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再组织第二次防治,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5.科学选用药剂。停止使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江汉平原、鄂东产区选择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为主,可选用氟唑菌酰羟胺、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戊唑醇、丙硫·戊唑醇、丙唑·戊唑醇、醚菌·氟环唑、咪铜·氟环唑、井冈·戊唑醇等;鄂北地区视天气情况,合理选用以上化学农药和多粘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防治时可增加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以及磷酸二氢钾、新美洲星等叶面肥,做到一喷三防

6.推进统防统治。大力推进以穗期赤霉病防治为主的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解决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时效性强的难题。开展统防统治时,推荐选用植保无人机或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进行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植保无人机施药液量3-5/亩,飞行速度小于5/,飞行高度(离小麦冠层的高度)2-4。同时,添加适宜的功能助剂、沉降剂等,提高施药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7.及时抢收入仓。小麦进入收获期,应抢晴天或趁雨歇间隙,选择联合收割机或其他农机具及时收割、晾晒、筛选,如遇阴雨天气,应使用谷物烘干机进行烘干,确保小麦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含水量在15%以下),并及时入仓储存。防止收获和储存过程中湿度过大,导致病菌大量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污染。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本技术适合全省小麦产区。

2. 2025年主要示范点。襄阳市襄州区、宜城市、樊城区、松滋市、天门市、京山市、枝江市、汉川市、随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秋播种子药剂处理是预防和控制土传、种传病虫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措施。各地要根据病虫发生种类合理选择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或复配剂进行包衣或拌种。拌种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预防时期,要实行见花打药,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及时喷施对路药剂,产品选耐雨水冲刷剂型。如果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同时要注重交替轮换用药,避免抗药性产生。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联系人:周华众许艳云邓春林

联系电话:027-8738899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联系人:杨立军龚双军曾凡松

联系电话:027-88430581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张静柏

联系电话:027-87282130

二十三、主要农作物化学农药减量增效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组装了一套集精准测报、绿色防控、高效药械、科学用药及统防统治于一体的综合防控技术,通过试验示范验证,技术科学实用。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作为主推技术在全省主要农作物主产区推广应用多年。其中2023年,全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柑橘、茶叶、蔬菜等作物共建立各级农药减量示范区1699个,核心示范面积314.21万亩,辐射面积超4057.12万亩。

3.提质增效情况。粮食作物示范区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经济作物示范区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8%以下。作物生长季农药减施1-3次,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30%,每亩节本增效100-200元。且田间瓢虫、食蚜蝇及蜘蛛等天敌数量增加,自然控害能力提升。

(二)技术要点

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为指引,根据病虫害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分类施策、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点着力于替、精、统、综

一是即新型高效低风险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高效节约型施药方式替代传统低效施药方式。

二是,即精准预测预报、精准适期防治指导与精准对靶施药技术。

三是,即培育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病虫害统防统治。

四是,即强化综合防治,推行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

(三)适宜区域

技术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柑橘、茶叶、蔬菜七部分,其中水稻重点在当阳市、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监利市等5个市示范;小麦重点在宜城市、南漳县、随县、钟祥市等4个县(市)示范;玉米重点在枣阳市、襄州区2个市(区)示范;油菜重点在沙洋县、武穴市2个县(市)示范;柑橘重点在宜都市、枝江市和秭归县3个县(市)示范;茶叶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重点在英山县、五峰县和宣恩县3个县示范,蔬菜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重点在嘉鱼县、云梦县和长阳县3个县示范,每种作物的第一个示范县市为主示范点。各作物化学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均可辐射全省主产区。

(四)注意事项

贯彻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法治植保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措施,组织开展统防统治,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实施过程中各项技术有机融合,节本增效,且注意科学安全用药,严防药害事故等。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

联系人:周华众

联系电话:027-87388991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联系人:杨立军万鹏

联系电话:027-88430581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华红霞付艳苹

联系电话:027-87281218

二十四、主要粮油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三新配套集成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结合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综合考虑肥料特性、作物需肥情况、肥料效应、施肥机具等因素,集成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技术模式,重点解决因化肥施、撒施等不合理施肥方式以及主要粮油作物施肥配方不科学、施用量大等问题。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利用效率,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推进施肥精准化、轻简化。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3年来,以该技术的全部要素或部分技术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产区累计示范推广1700万亩次,其中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模式累计推广300万亩次、种肥同播技术模式1400万亩次。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施肥相比,该技术均减少化肥用量10%、肥料利用率提高8个百分点、节省施肥用工1-2个,作物产量增产10%,亩均节本增效25-123元,实现了节肥、增产、增效目的。

(二)技术要点

1.小麦、玉米、油菜等旱地整田要求。前茬作物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厘米并均匀抛撒在田面,用旋耕机旋耕田块,旋耕整地深度在10厘米以上。每隔3-4年结合犁耕,深翻1次,翻耕深度大于20厘米,土壤板结或犁底层较浅的田块适当增加耕深。根据田块性状制定作业路线,防止漏耕、重

2.水稻田整田要求。前茬作物秸秆粉碎长度不超过10厘米并均匀抛撒在田面,翻耕、灌水、泡田后,旋耕整地作业。整田后,田面整深浅一致、泥脚深度不大于30厘米、田块内高低落差小于3厘米、田面水深控制在1-2厘米。插秧前应自然落水沉泥,泥浆沉实时间长短应根据土壤质地情况而定,一般黏土沉实3-4天,壤土沉淀2-3天,砂质土沉淀1-2天,达到沉淀不板结、插秧不机,以指划沟缓缓合拢为宜。

3.肥料要求。颗粒均匀、表面光滑的圆粒型复合肥或掺混肥,粒径2-5毫米,颗粒强度>40N196kPa以上),手捏不碎、吸湿少、不粘、不结块,吸湿率小于5%。掺混肥平均主导粒径(SGN)应在280-340之间,均匀度指数(UI)至少超过40,不同物料掺混时,UI值差别不超过15%

4.主要农作物基肥施用方案。依据测土配方施肥结果和湖北省不同区域粮油作物产量水平,确定施肥种类包含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含量,充分发挥养分间的协同增效作用。

1)水稻基肥使用方案。早稻推荐配方肥配方18-12-11、中稻推荐配方肥配方24-9-13、晚稻推荐配方肥配方22-9-12,施用量35-40公斤/亩。一次性施用具有缓控释功能的配方肥(不追肥),早稻推荐配方24-12-11、中稻推荐配方28-9-13、晚稻推荐配方26-9-12施用量35-40公斤/亩。配方肥中建议添加锌肥、硅肥。

2)小麦基肥施用方案。推荐配方肥配方24-11-10,施用量30-35公斤/亩。一次性施用具有缓控释功能的配方肥(不追肥),推荐配方25-13-7,施用量40-50公斤/亩。配方肥中建议添加锌、钼等。

3)玉米基肥施用方案。推荐配方肥配方22-10-13施用量30-35公斤/亩。一次性施用具有缓控释功能的配方肥(不追肥),推荐配方25-11-9施用量40-50公斤/亩。配方肥推荐添加锌、镁等。

4油菜基肥施用方案。推荐配方肥配方22-11-7施用量30-35公斤/亩。一次性施用具有缓控释功能的配方肥(不追肥),推荐配方25-7-8施用量40-50公斤/亩。配方肥建议添加硼肥、镁肥。

5.机械深施基肥。侧深施肥。选用带有侧深施肥机具的水稻插秧机,将肥料、秧苗一同作业。侧深施肥机具推荐带有加热装置的气吹式机具,应带肥料堵塞、漏施报警和显示装置。肥料施入深度为5厘米、秧苗侧方距离为3-5厘米。种肥同播。选用量联合播种机械一次性完成旋耕、灭茬、开沟、播种、深施肥、覆土等多道工序,实现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精量播种、侧深施肥、开沟防等多重目标。施肥行与播种行相距5-8厘米,施肥深度7-10厘米

6.营养诊断。因地制宜利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实时获取田间作物叶片光谱信息,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数据,筛选不同粮油作物主要养分状况敏感性光谱指标,结合土壤养分、化肥施用等数据,构建适合于不同种植区、不同种植品种、不同管理措施等多种生产目标需求的追肥期养分盈亏智能诊断模型,研判追肥方案。

7.追肥方案。水稻在分蘖期追施尿素5公斤/亩。小麦在起身期到拔节期根据苗情追施尿素5-7公斤/亩。玉米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6-8公斤/亩,孕穗期追施尿素5-7公斤/亩、氯化钾2-3公斤/亩。油菜在越冬苗肥追施尿素5-8公斤/亩,肥根据苗情追施尿素3-5公斤/亩和氯化钾3-5公斤/亩。推荐采用无人机追肥。

8.叶面施肥。结合,可适当喷施磷酸二氢钾、螯合态镁、锌等微量元素肥料。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适宜全省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主产区,优先推荐田块面积相对集中、平坦地区使用。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江夏区、新洲区、黄陂区、大冶市、阳新县、宜昌市夷陵区、枝江市、当阳市、襄阳市襄州区、枣阳市、宜城市、南漳县、老河口市、谷城县、鄂州市、钟祥市、京山市、沙洋县、荆州市荆州区、江陵县、公安县、松滋市、石首市、洪湖市、监利市、孝感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应城市、汉川市、安陆市、蕲春县、团风县、麻城市、浠水县、黄梅县、武穴市、赤壁市、咸宁市咸安区、崇阳县、嘉鱼县、广水市、随州市曾都区、随县、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

(四)注意事项

施肥机具应与插秧机(播种机)相匹配。选择适宜的侧深施肥机(种肥同播机),应能调整插秧密度(播种量)、插秧(播种)深度、行距、株距,施肥量、施肥深度,肥料与秧苗(种子)之间的距离。作业要均匀,无漏施、重复施用。播种作业完成后,清洗干净肥料箱、排肥管及施肥器,以免剩余的化肥损伤机具部件。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

联系人:细民戴志刚李晶

联系电话:027-87292797

2.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鲁剑巍李小坤任涛

联系电话:027-87288589

3.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联系人:刘波邹娟

联系电话:027-8843056087389584

二十五、母猪节料增效精准饲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母猪营养供给不精准,妊娠期饲料消耗多,母猪体况,产弱仔多、奶水少和断奶后7天发情率低是导致繁殖性能低等问题,建立了种猪生产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母猪性能和膘情诊断;建立了母猪动态营养需要估计模型,突破了准确估计母猪营养需要的技术瓶颈;建立了母猪精准饲喂工程化技术,通过母猪性能和膘情诊断、动态营养需要估计、精准营养供给,以及使用功能性纤维等综合手段,可显著降低妊娠期饲料投入,降低仔猪初生弱仔发生率,提高母猪泌乳期采食量,并促进仔猪肠道微生物定殖,改善肠道健康状态,增加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实现母猪妊娠泌乳,仔猪初生带断奶。该技术大面积示范应用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降低饲料粮消耗,实现节本增效。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该技术已在湖北、四川、广西、海南、陕西等省份较大范围推广应用,包括温氏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北农集团、广西扬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康农牧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其中,生猪年出栏量全国前20强企业中的12家应用该技术年均技术应用规模超过160万头母猪。

3.提质增效情况。应用该技术每头母猪每胎节约妊娠期饲料25-70公斤,节本62-175元;每头母猪每胎多提供断奶仔猪0.5头以上,仔猪断奶窝重提高5公斤以上。近5年累计推广900万头母猪,增收节支54.2亿元。

(二)技术要点

1.日粮配方优化。在妊娠母猪日粮中添加0.8-1.5%功能性纤维。根据母猪的胎次和性能水平确定适宜的营养水平。母猪预期产仔数小于12,饲料SID蛋氨酸:赖氨酸比为0.27;母猪预期产仔数不小于13头时,饲料SID 赖氨酸:蛋氨酸比为0.37。当初产母猪带仔数不小于13头时,饲料SID赖氨酸水平为1.14%,当2胎母猪带仔数不小于13头时,饲料SID赖氨酸水平为0.94%

2.性能和膘情诊断。整理产仔数、产活仔数、健数以及妊娠110天的P2点背膘数据,导入种猪生产大数据分析系统中,自动拟合输出最佳理想分娩背膘。不具备历史数据的猪场,可参考如下数据:美系、加系、丹系、法系母猪妊娠期的最佳背膘范围分别为18-20毫米16-19毫米15-18毫米16-18毫米具备一定的数据积累后再进行理想背膘的拟合分析。

3.动态营养需要估计。测定母猪配种体重和P2点背膘厚度,在研发的动态营养需要量估计程序中输入母猪的配种体重、背膘、目标背膘、品种、胎次信息,程序反馈每头母猪妊娠期各阶段的营养需要量。再次设定饲料的营养水平后,输出妊娠各阶段的推荐采食量。

4.精准营养供给。在配种后43060和上产床天依据动态营养需要量估计程序反馈的饲喂量调整饲喂器的下料量;对于配备有可设置饲喂模式的自动饲喂器的猪场,可依据计算结果在配种前预设饲喂量;通过下料量校准使得下料偏差小于5%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该技术适合全国规模猪场应用推广。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新洲区、黄陂区、大冶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功能性纤维的指标要求。使用的功能性纤维要求水结合力20/;吸水膨胀性20毫升/;达1/2最大产气量时间12小时8小时产酸量20毫摩尔/

2.背膘测定。需配备A超或B超测定设备,准确测定P2点背膘。技术要点中的背膘标准为A超测定值。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彭健魏宏周远飞

联系电话:027-87282091

2.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黄京

联系电话:027-87272219

3.武汉泛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俊峰彭学武

联系电话:13797087492

二十六、蛋鸡155”标准化立体养殖模式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模式1栋全封闭蛋鸡舍,层叠笼养殖蛋鸡5万只以上,生产过程采用自动喂料机、自动集蛋机、传送带清粪机、湿帘风机、分级包装机5机配套进行蛋鸡绿色健康养殖。该技术模式能有效应对当前养殖用地短缺、蛋品质量不高和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推动蛋鸡设施化养殖,加快我省品牌蛋建设、实现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浠水、蕲春、麻城、安陆、京山等地进行示范应用,蛋鸡养殖规模超700万只。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养殖规模增加150%以上,人工成本降低150%,品牌蛋数量提高30%,年只均蛋鸡节支增收10元(平均产蛋率86%,死淘率7%)。按照年均养殖蛋鸡700万只计算,年可实现节支增收7000万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严控鸡苗质量。优先选择海兰灰、罗曼粉、京粉6号、神丹6号绿壳蛋鸡等国内外高产蛋鸡品种。商品鸡苗应来自种源性疫病净化彻底的父母代种鸡企业或规范的青年鸡场。雏鸡苗应确保批次一致、母源抗体一致、个体大小均匀。育成鸡苗新城疫、禽流感、支原体等防控达标、体重均匀度符合要求。

2.配齐设施设备。蛋鸡舍为双全封闭建筑,隔热保温和密闭性良好,鸡舍长度100米以内,舍间间隔10米以上。舍内地面、墙体平整光滑易冲洗。按照层叠鸡笼+5机配套作为基本要求进行设备配套。单栋5万只蛋鸡舍一般按照45列设计,长96米,宽15米,檐高4米。

3.做好无抗延养。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饲料饲喂严防霉变,采用全价配合料确保营养供应。产蛋期间使用微生态制剂+中草药等替代抗生素或化学合成兽药进行无抗养殖。通过加强舍内通风,做好水电保障,开展精细管理等措施实现高产养。

4.保障生物安全。优化场舍布局,严格执行蛋鸡场防疫制度,做好鸟虫害防治。结合区域特点,制订免疫程序,规范免疫操作,监测抗体变化。使用2种以上消毒剂进行鸡舍内外消毒。坚持大门口、生产区出入口、鸡舍出入口强制性消毒。严格落实每周清扫消毒,产蛋鸡带鸡消毒制度。

5.提高粪肥利用。采用传送带收集鸡粪,鸡粪日产日清,有固定场所堆放,有专业车辆运输,有配套处理设备。结合地区实际,采用翻堆肥/罐式发酵/风机烘干等工艺实现鸡粪无害化处理。鼓励通过种养结合实现粪肥利用。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省内外所有中小规模蛋鸡养殖企业。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浠水县、京山市、安陆市、蕲春县、麻城市、孝感市孝南区、咸宁市咸安区

(四)注意事项

做好高温季节舍内环境控制。可通过调控舍内通风、增加饲料营养浓度、降低养殖密度等举措,确保稳产高产。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蒲跃进黄京书

联系电话:027-87272219

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人:皮劲松潘爱銮

联系电话:027-87156122

3.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周祖涛盛哲

联系电话:027-87282091

二十七、蛋鸭125”标准化笼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为1栋全封闭式鸭舍,笼养蛋鸭2万只以上,生产过程配套使用多层鸭笼、自动喂料饮水设备、自动环控设备、自动清粪设备、自动集蛋设备(共5大类养殖设备)进行蛋鸭集约化设施养殖。该技术符合当前我国蛋鸭产业发展实际,具有高效低耗、安全稳定、生态环保等优点。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我省宜城市、京山市、安陆市、江夏区、天门市、钟祥市等地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250万只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养殖技术相比,该技术虽然在设施设备、水电费、老鸭销售等方面增加了养殖成本,但在人工、药品、垫料、饲料消耗上可显著降低成本,同时在产蛋量、蛋壳破损率、蛋品洁净度等方面可增加养殖收益。经综合测算,笼养蛋鸭每只平均养殖收益可增加15-20元。按照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400万只计算,年增收节支约7000万元。

(二)技术要点

1.选优质品种。引进的雏鸭或青年鸭应来自规范的父母代种鸭企业,优先选择经过国家审定的品种或配套系。引进雏鸭或青年鸭应选择同一日龄,同一品种,均匀度高。青年鸭引进应注意体内疫苗抗体水平符合要求。

2.设施设备齐笼养蛋鸭舍采用全封闭式无鸭舍,长度不超过100米。鸭舍地基稳固,墙体屋顶坚实、保温,内壁及地面光滑防水。舍内安装多层鸭笼、自动环控设备、自动喂料饮水设备、自动清粪设备、自动集蛋设备。此外建厂时自备发电机组和备用水箱。单栋鸭舍一般按照44层设计,每笼2只,每栋养殖规模2万只以上。

3.做好日常养殖管理。笼养蛋鸭建议执行全进全出的生产制度。养殖期间定期保健,使用多维、中草药制剂提高肠道、生殖道健康程度,使用后冲洗水线、清理料线。优化饲料配方,确保营养供应,保障饲料安全。做好内环控,确保蛋鸭养殖环境适宜,延长产蛋高峰持续时间。

4.生物安全防控。场舍布局建设时,严防鼠鸟虫害。规范各级进出通道进出人员、车辆的强制性消毒。鸭舍周围环境、鸭场出入口、鸭场道路及鸭舍内部定期消毒。定期清理水线、料线。使用2种以上消毒剂进行鸭舍内外消毒。

5.废弃物处理。鸭粪日清,固定场所处理。采用干湿分离、好氧发酵等工艺实现鸭粪肥料化生产。应坚持种养结合原则,通过种养实现鸭粪资源化利用。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本技术适用于我省大部分地区,在江汉平原、襄阳等主要蛋鸭传统养殖区更为适宜推广。

2.2025年主要示范点。安陆市、宜城市、钟祥市、京山市、武汉市江夏区等地。

(四)注意事项

建设之初应明确鸭粪处理方式和利用区域。选址确保与充足的水电供应;生产所涉及的饲料添加剂、兽药和疫苗等,均应符合国家政策法律有关要求,不得使用违规违禁投入品。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人:张梁振华吴艳

联系电话:027-87156122

2.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蒲跃进李德学

联系电话:027-87272219

3.襄阳市畜牧技术推广站

联系人:胡道俊

联系电话:15072215827

二十八、生猪设施化精细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针对规模猪场智能设施设备组不配套、利用效率不,智能养殖工艺与参数缺乏、生产效率提升不足等问题集成生猪设施化精细养殖技术,形成省级优质地方标准,其基本内涵为:生猪设施化养殖设备选型与配套、养殖环境自动调控、基于背膘调控的种母猪精细化饲养以及保育/育肥猪料水混合饲养等,充分发挥设备效能,提升生产效率。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22-2024年期间已在武汉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麻城市、枝江市等地30个生猪规模养殖企业示范应用,年示范出栏规模120万头。

3.提质增效情况。示范结果表明,应用生猪设施化精细养殖技术提高了猪群健康水平和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头节本增收83元以上

(二)技术要点

1.生猪智能设施设备选型与配套。智能设施设备主要包括监控系统、养殖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种母猪智能饲喂设备、保育/育肥猪智能饲喂设备等。要求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兼容性强。

2.养殖舍内环境自动调控。

1)合理设置环境监测点位:温湿度监测点按均匀原则布置;气体浓度监测点宜选择区两端位置和中间位置。

2)养殖环境自动调控:根据季节设置不同的通风模式和通风量,结合不同阶段适宜生产环境参数,通过自动控制通风系统等执行单元,实现养殖舍内环境自动调控。

3.基于背膘调控的种母猪精细饲养。

1)妊娠母猪精细饲养。基于背膘控制原则(经产母猪配种时P2点背膘:15-17毫米;妊娠中期:16-18毫米;产前:17-19毫米),根据妊娠各阶段母猪营养需要量、饲料营养成分及背膘控制需求设置整个妊娠过程中个性化的饲喂曲线精细化饲养。

2)哺乳母猪精细饲养。根据母猪采食行为和规律等制定饲喂参数,尽可能提高哺乳期采食量,提高哺育效率。哺乳期间背膘损失允许范围为2-4毫米,断奶时背膘适宜范围为16-18毫米。推荐饲喂参数设置6次,饲喂时间6:308:3011:0014:3017:3022:00,每餐次采食量占比分别为20%15%10%15%20%20%

4.保育/育肥猪水料混合饲养。保育/育肥猪实行料混合饲养,提升饲料适口性和饲料转化效率。根据不同阶段猪只采食量需求推荐下料量、下料时间、水混合比例等参数如下表,可根据饲养密度进行适当调节。

体重阶段

单次下料量

下料时长

料水比

10-20公斤

100-200

30分钟

1:1.3

20-40公斤

200-400

45分钟

1:1.2

40-60公斤

300-500

45分钟

1:1.1

60-100公斤

400-600

45分钟

1:1.0-1.1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该技术适用于省内所有规模化生猪养殖企业。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江夏区、东西湖区、新洲区、赤壁市、枝江市、襄阳市襄州区等地

(四)注意事项

1.根据监测数据和生产性能数据适时调整环境控制参数。

2.根据饲喂效果适时调整饲喂曲线或饲喂参数。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人:孙华彭先文

联系电话:027-87156079

2.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黄京

联系电话:027-87272219

3.武汉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市畜牧科技推广站)

联系人:陶利文王前阮征

联系电话:18602758357

二十九、别墅生态养鸡1153”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利用鸡别墅开展生态鸡放养时,1亩地放置1别墅,养殖生态鸡50只,鸡群更新日龄300天左右。将生态鸡品种特色与智能别墅和放养鸡规模生产有机结合,可有效化解当前生态放养鸡自动化水平偏低、标准化程度不够和高端品牌产品缺乏等难题,是适应当前高端禽蛋消费市场需求的实用生态养鸡新技术。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湖北嘉鱼、新洲、京山、房县等地示范应用,省内外已建别墅1.2万余栋,累计出栏生态鸡超过260万只,产值超6.5亿元,利润2.6亿元。

3.提质增效情况。与传统生态养鸡模式相比,采用别墅生态养鸡1153”养殖技术,生态鸡死淘率降低5%,产蛋数提高5枚以上,同时,鸡蛋洁净度提高10%,每枚鸡蛋售价增加0.15元,每只老母鸡售价提高5元,年只均增收节支25元以上。按照全省年养殖生态放养鸡3000万只计算,年增收节支达7.5亿元。

(二)技术要点

1.建设智能别墅。选择地势平坦区域建设别墅。单个别墅可按照长2-3米,宽2-2.5米,椽高2-2.5米建设。多个别墅应分开放置,间隔30米以上。别墅要具有一定的保温害防寒功能,内部安装栖架和底层格网,配备自动饮水、自动集蛋、太阳能LED灯、高清摄像头、自动感应门等智能设备。

2.优选适宜品种。结合生产需要,选择江汉鸡、双莲鸡、麻城绿壳蛋鸡等蛋用为主的地方鸡种(配套系)或洪山鸡、郧阳大鸡、景阳鸡、清远麻鸡、旧院黑鸡等肉用为主的地方鸡品种或配套系。商品雏鸡苗应从规模大、信誉好、质量可靠的种鸡企业引进。育成鸡苗应注意体重均匀度达标、前期防控免疫符合要求。

3.两段式轮牧放养。别墅生态鸡养殖应采取前关后放两段式生产。前阶段,鸡苗在舍内进行集中育雏育成。后阶段,鸡脱温之后,转群到别墅,进行放牧养殖。为提高生态放养鸡生产效率,放养过程中可采取轮牧放养,以最大限度利用天然饲草资源,提升生态鸡养殖的效率水平。

4.合理补充饲料营养。用于产蛋的生态鸡,放养期间一般按照70%杂粮+20%豆粕+10%青绿饲料配制饲料,产蛋期间使用艾叶、金银花、菊花、辣蓼草等中草药进行鸡群保健,实现无抗养殖。用于产肉的生态鸡,可适当降低豆粕使用量,增加能量饲料比例,提升产品品质。

5.做好疫病防控。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及时做好鸡舍内清洗、消毒,按要求做好鸡群免疫,加强球虫、螨虫等常见寄生虫病防控,保证鸡群健康,确保生产安全。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内所有生态鸡养殖区域。

2.2025年主要示范点。嘉鱼县、赤壁市、武汉市新洲区、南漳县、长阳县、京山市、钟祥市、红安县、英山县、蕲春县、孝昌县、宣恩县、来凤县、巴东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别墅生态养鸡1153养殖技术的要求,1亩地1栋别墅鸡舍养殖50只进行生产,别墅鸡舍之间间隔30米以上,使生态鸡可以采食到足够的天然虫草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大化。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人:潘爱銮皮劲松吴艳

联系电话:027-87156122

2.嘉鱼县林下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

联系人:张亮

联系电话:17707158998

3.湖北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蒲跃进

联系电话:027-87272219

三十、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针对陆基和水基淡水设施养殖过程中尾水连续排放、氮磷等含量高等问题,采用多级固液分离、生物净化与转化等核心技术方法,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手段提高淡水设施养殖尾水的处理效率,固体悬浮物去除率超过90%,氮、磷去除率达65%以上,在实现尾水达标排放的同时,促进尾水的循环利用,节约养殖用水50%以上。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武汉、宜昌、十堰、襄阳、洪湖、公安等地15家经营主体示范应用,辐射推广至黄石、鄂州、荆门、孝感、荆州、黄冈、咸宁、随州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13个市(州),覆盖37万立方米养殖水体。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初步估算,4000万亩养殖面积治理完成后,按总用水量(淡水)400亿立方米、节水50%计,每年可节约养殖用水200亿吨。通过尾水处理,可显著削减养殖尾水中固体悬浮物、总氮和总磷的含量,其中固体悬浮物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均在65%以上。此外,每年通过技术处理的尾水可减少水产养殖排污量超过25%

(二)技术要点

1.多级固液技术。多级固液分离技术是尾水处理中的关键初级处理步骤,主要目的是从养殖尾水中去除各种大小的悬浮固体分为粗级筛选中级筛选过滤。

2.沉淀与絮凝技术。通过化学剂加速悬浮颗粒的聚集和沉降,从而快速清除水中的浊度和部分污染物。该技术在物理筛选之后使用,有效地桥接了物理处理和生物处理的技术间隙,提高了整个水处理系统的效率和水质。常用的絮凝剂包括聚合氯化铝(PAC)和聚丙烯酰胺(PAM)。

3.生物净化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的核心环节,包括生物滤池和人工湿地系统。

4.配套过滤技术。过滤技术是尾水处理的最后阶段,用于去除经过前序处理后仍存在的细小悬浮颗粒和部分溶解物,确保出水质量符合排放或再利用标准。①砂滤池:通过精细砂层过滤水中的悬浮颗粒,是一种物理过滤方式。②活性炭过滤: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有机化合物、余氯及某些重金属。③维护与替换:过滤材料需要定期清洗或替换,以保持过滤效率。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淡水设施渔业养殖尾水高效处理技术适宜于全省设施渔业养殖基地,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的水质,还能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提供支持。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黄陂区、长江新区、宜昌市、枝江市、咸宁市咸安区、崇阳县、洪湖市、襄阳市谷城县、老河口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定制化系统设计: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养殖场进行个性化设计,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水资源条件及养殖类型差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技术的适用性,还要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2.技术选择与集成:精确选择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处理技术和设备。例如,在水质较差或养殖密度较高的区域,可能需要更高效的固液分离技术或更强的生物处理能力。

3.环境影响评估:在技术推广前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确保技术实施不会对当地生态造成不利影响。考虑长期运行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变化,如底泥积累、重金属沉积等问题。

4.政策与法规遵循:严格遵守国家及地方关于水污染控制和水质标准的法律法规。与当地环保机构密切合作,确保所有操作均符合法规要求。

5.系统的可持续运营:建立长效的运营和维护机制,包括定期的系统检查、故障排除和技术升级。确保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对系统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汤蓉李大鹏

联系电话:027-87282113

2.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刘沫洋文杰

联系电话:13339983475

三十一、水产绿色圈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基于能实时打扫卫生的理念,创新性地提出的,解决了池塘养殖不能排污难题,同时实现池塘清水养殖进而大幅降低病害发生、提升品质效果显著通过大面积示范应用,可以达到减少尾水排放90%以上、节约用水50%以上、减少病害和药残50%以上等综合效果。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已在荆州、咸宁、孝感、宜昌、黄冈等地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约500个圈养(约1.5万方水体/年)。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大幅减少养殖尾水排放量(减少尾水排放量90%以上),减少用药量50%以上,平节本增效2000元。近5累计推广应用2000多个圈养,增产900万斤,增收节支400

(二)技术要点

1.圈养强度。每亩池塘安装1组圈养系统。1组圈养系统包括4个圈养(直径4+1套尾水处理系统;或者1-2个圈养(直径6+1套尾水处理系统。

2.水环境提升措施。种植密刺苦草,种植面积为池塘面积30%左右;放养鲢鳙100-150/亩;保持池塘水体透明度不低于1

3.放养密度。不同养殖对象适宜密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圈养产量为25-35公斤/立方米。以加州鲈为例,成鱼阶段圈养密度为1300-1500/圈,上市规格越大,圈养密度越低。

4.饲喂管理。同散养池塘。

5.排污。每天排污1-2次,每次1小时,黑水入尾水分离塔,清水入养殖池塘。入尾水静止3小时后排出上清液,入三级尾水处理降氮除磷后回重复使用;固废4天排出一次,资源化再利用。

6.收获。采用专用捕捞网即可快速起,捕捞时其他圈养正常饲喂。

7.保持水位稳定。当蒸发或渗漏等引起池塘水位下降时,及时补充新水至正常水位。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湖北省所有水产养殖主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赤壁、应城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除圈养桶内投饵外,圈养池塘禁止投饵施肥若水体透明度不足60厘米,可泼洒微生态制剂等改善水质。

2.若停电,应及时开启备用电源或纯氧增氧以防缺氧。

3.科学预防疾病,忌用抗生素。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何绪刚侯杰张敏

联系电话:027-87282113

2.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联系人:温周瑞韩育章赵忠涛

联系电话:027-87822530

3.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王勋杨兰松

联系电话:15007177331

三十二、稻--生态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在充分研究水稻、小龙虾、黄鳝的生物学习性的基础上,提出--生态综合种养新模式,有效克服稻虾种养模式中单茬小龙虾生长周期短,捕捞难,上市集中,价格低,下半年围闲置,小龙虾成熟繁殖后养殖密度难以预测,个体小,高温红率高,早熟等问题。克服稻种养模式中上半年围闲置,鳝鱼饵料不足,投资成本高,养殖风险大等问题。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目前已在湖北潜江市、仙桃市、监利市、公安县等多地推广,推广面积约有10万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经济效益方面,可实现每亩田稻谷产量550-600公斤,小龙虾70-80公斤,黄鳝15-25公斤,每亩可实现产值5000元以上。该模式较虾稻种养模式,每亩可增加效益35%以上;较稻鳝种养模式,每亩可增加效益40%以上;较传统的水稻单作模式每亩可增加效益3-5。社会效益方面,该技术近三年培训600余人次,带动农户3000余户。预计未来三年将带动农户超过1万户,生产面积超过30万亩,吸引创新创业人员1000人次。生态效益方面,该模式中水稻农药化肥用量减少,虾鳝共处可以清除彼此的弱、小、病、个体,产出的虾、规格更大,病害更少,更易产出精品,优质,提升养殖效益,对周边环境无污染。

(二)技术要点

1.养殖稻田的改造与准备。在冬季进行稻田改造,沿稻田田埂内侧2米开挖边沟,边沟上宽下窄,面宽3-4,沟深1.0-1.5米,边沟面积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平整稻田,建设好配套的进排水、防逃设施。在3月底投放小龙虾苗种前,每亩稻田用生石灰75-100公斤泼洒彻底消毒,进水口用60目的网袋过滤。

2.小龙虾养殖。3月中旬至4月中旬投放苗种,在生产实际中可根据天气情况酌情调整,规格240-300/千克的苗种,投放量宜为6000-7000/亩;规格160-240/千克的苗种,投放量宜为5000-6000/亩。按照虾稻共作养殖规程进行养殖和管理,商品虾捕捞时间宜为4月中旬至6月上旬,捕大留小,在6月底停止捕捞开始准备移栽水稻。

3.黄鳝养殖。7月上中旬晴天上午投放黄鳝种苗,苗种规格为20-30/千克,投放密度为5-10千克/亩,养殖期间不专门针对黄鳝投喂饲料。第二年4月中旬至6月上旬起捕小龙虾时,虾笼内亦有黄鳝钻入,捕大留小,小个体黄鳝仍然将其放回稻田中,直到6月底小龙虾养殖结束时将稻田内黄鳝全部出。到7月份投放黄鳝苗种,转入下一个养殖周期。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适宜在水资源丰富的区域推广,特别是类似湖北的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国家主要产粮区域。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潜江市、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公安县、黄梅县、沙洋县等地。

(四)注意事项

1.小龙虾和黄鳝放养的时间。小龙虾苗种选择在3月底4月初、水温达到18℃以上后放养,黄鳝苗种选择在7月上中旬晴天且一周内气温无大幅度波动时放养。

2.小龙虾和黄鳝的放养规格。小龙虾苗种放养规格为4-6/尾,黄鳝苗种放养规格为30-50/尾,放养的苗种规格应一致。

3.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水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及农药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能使用对小龙虾、黄鳝有毒害作用的化肥和农药。

4.养殖围水位控制。保持围沟内长年有积水,尽可能保持土壤潮湿,方便小龙虾以及黄鳝钻洞冬眠。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胡振汤亚斌

联系电话:18802702233

2.长江大学

联系人:杨代勤

联系电话:0716-8066301

三十三、小龙虾四季有绿色高效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充分利用温棚土池和池塘精养等优势特点,通过全季节性优质种鉴定与选留、繁养分离、生态生境构造、时空资源配置、精准营养与投喂、水质生态调控等关键技术,构建小龙虾四季养殖模式及配套技术体系,解决重虾轻稻高品质大虾占比小、集中上市和尾水排放等问题,全程做到不用药、精准营养与投喂,减少不良投入品的使用,提升小龙虾产品质量。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湖北省潜江市、监利市、洪湖市、汉川市等地示范应用,年均示范推广面积5万亩左右。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做到了不用药、精准营养与投喂,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养殖水体盈余营养物质进行水生蔬菜的立体化种植,既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又生产了绿色美味蔬菜;相比常规虾稻模式和普通池塘模式,做到了不与粮争,营养物质高效循环利用,以上大虾亩产150公斤以上,高品质亩产20公斤,绿色蔬菜亩产30公斤,产品质量提升,亩均产值超过5000元,养殖废水零排放。近3年累计推广应用10万亩,增产2亿斤,增收节支30亿元。

(二)技术要点

1.养殖池工程化改造技术。池塘准备,精养池塘,面积5-25亩,坡比为1:2.5、水深1.2-1.8米,田埂上设防逃网。温棚土,面积200-400平方米1:1.5-2.5、水深1.0-1.5米。温棚东西走向长42-62米,南北宽7-8米,顶部高2.8-3.3米,采用镀锌钢管框架结构,外采光保温性能的塑料薄膜,温棚东西端设置通风门。底部配套微孔底增氧系统。精养池塘和温棚土池均采取在池埂斜坡底部四周距离塘埂底部1-3米处沿边设置繁养分区隔离网。隔离网高出池塘最高水位30-40米,通常采用乙纶网片膜或防塑料膜等材料制作。

2.小龙虾绿色养殖生态生境构建技术。投苗前,基于苦草(改良型苦草)、伊乐藻、轮叶黑藻和菹草等水草的生物学特征及季节性特点。首先选取苦草(改良型苦草)作为全年的主要水生植物然后在冬春季节搭配使用伊乐藻。在日常管理中,应控制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等水草的顶端不露出水面,确保水草的覆盖率保持在池底面积的60%左右。若覆盖不足,应及时补充。

3.小龙虾养殖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养殖期间,根据水质情况,每隔5-7天补充适宜量的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等)和有益藻等并配合使用全水溶型有机肥等来调节水质。此外在温棚土模式还可以通过多级过滤系统、沉降反硝化系统和水生蔬菜种植系统立体化构建养殖水体营养物质的高效循环与利用体系

4.小龙虾养殖精准营养与投喂技术。幼虾(10以内)饲养阶段,应以投喂颗粒饲料(粗蛋白32-36%)为主进行投食喂养,根据水温和天气,日投喂量占存塘量虾体重的1-6%,每日投喂2-3次,并根据小龙虾养殖池的活动分布情况采取全差异化的投喂方式。成虾养殖阶段,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粗蛋白28-32%)为主,辅以动物性饵料,根据水温和天气,日投喂量占存塘量虾体重的2-6%,每日投喂1-2次,以傍晚投饵为主,约占全天投饵量的70%,采取全精准投喂方式。

5.高温和低温高效起技术。小龙虾长至35/尾以上即可起出售。采取适宜网眼大小的地进行起出售。高温期(7-8月份)和低温期(12-翌年2月)将高温或低温期专用成虾捕捞装置布放于成虾养殖区,当捕获量比开时有明显减少时,可适当调节水位,促进小龙虾成品虾被捕。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长江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水资源丰富、适宜水产养殖区域均可。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潜江、监利、洪湖和汉川

(四)注意事项

1.注意小龙虾苗种投放密度在3000-5000/亩。

2.注意尽量避开4-6月份的稻虾模式进行同窗养殖,避免集中上市。

3.注意水草覆盖率密度不低于30%

4.注意高温期和低温期池塘四周需要设置隔离网,避免小龙虾应激或繁殖打洞,不利于起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袁勇

联系电话:15827516978

2.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刘骏蒋佳辉

联系电话:027-87388362

3.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系人:宣国

联系电话:13807228196

三十四、鱼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技术基于国新品种杂交黄颡鱼1与新品系2的选育、繁殖、育苗与推广中建立的成熟技术模式,以健康养殖理念为核心,以健康种质与苗种培育、健康养殖环境、健康饵料与饲料、健康投喂方式、健康养殖管理为指导,以提高养殖成功率和鱼体品质为目标,解决目前从业者追求高产量导致开春等季节大规模爆发性死亡的养殖现状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2018年以来,以新品种1与新品系2南北两个基地为依托,以湖北和广东为中心,推广至全国20余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在湖北已推广至20余个县、市、区,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提质增效情况。以每亩产量1500公斤/亩计,产值达3万元/亩左右,纯利润7500/亩左右,节约成本500-1000/亩。累计推广超50万亩池塘养殖,累计产生150亿元产值。

(二)技术要点

1.养殖池塘。面积5-20亩,水深大于1.8米。

2.养殖设施。增氧机功率达到0.6千瓦/亩以上;自动投饵机每5亩配置1台。

3.苗种选择。选择12黄颡鱼苗种。

4.苗种放养。放养片或稍大规格苗种;放养密度为1.2-1.5万尾/亩;套养250-500规格的花白鲢苗种,其中白鲢100尾,花鲢50尾。

5.控制投喂。选择优质、新鲜饲料,主要养殖期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大规格苗种期的投喂率在3%-8%,食用鱼养殖期的投喂率在1.8-3%。根据苗种规格、水温、水质状况及天气情况适度调整,避免投喂过多对鱼体和水质造成负担。

6.水质调控。主要养殖期的池水透明度控制在30厘米左右;定期使用优质的微生物制剂、肥水产品及底改产品调节水质。

7.溶氧管理。根据季节、水温及养殖密度科学使用增氧机;池塘的溶氧一直保持在3毫克/以上,每天16小时以上保持在5毫克/以上。

8.病害防治。调节池塘水质,达到肥、活、爽,以提高黄颡鱼的免疫力;控制投喂率以减少消化道及肝胆疾病;以中草药和生物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

9.底质管理。分三个层次:彻底性改底,清除底泥、暴晒池底、使用生石灰等进行底质改善,每2-3年开展一次;年度性改底,每年在池塘空闲时用生石灰进行池底环境改善;生产性改底,在主要养殖季节及养殖季节结束前利用底改产品调节底质,避免底质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全国所有水深适宜、水质或水源良好的池塘。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武汉市江夏区、蔡甸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大冶市、天门市、潜江市、蕲春县、阳新县、通山县、嘉鱼县、洪湖市、监利县、仙桃市、汉川市、宜昌市、枝江市、荆州市、荆门市等地

(四)注意事项

1.投喂管理。黄颡鱼贪吃,要长期控制投喂,实行安全投喂,投喂量控制在饱食投喂量的80%以下,以抢食积极性明显降低作为饱食标准,或100%饱食投喂量下的80%作为标准,及时调整。

2.水质与底质管理。黄颡鱼对水质和底质的恶化较敏感,其是爬在泥巴上跑的鱼对底质要求高。在生长季节要注意水质调节,并在养殖结束后彻底整塘、清塘,并将底泥厚度控制在30厘米以下。

3.病害防控。黄颡鱼属无鳞鱼,对药物较敏感,用药应当谨慎对待,对于小瓜虫、车轮虫等与水质肥度有关的疾病,应当通过调控池塘度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4.越冬安全与开春管理。安全越冬与开春管理对于黄颡鱼养殖至关重要。越冬之前,应当停止拉网、转等操作,适当投喂提高免疫力和肠道消化能力的功能性饲料;越冬期间,做好肥水工作,加深池水,根据鱼体肥满度和天气情况判断是否投喂与投喂量,冬季应保持鱼体肠道有食物从而维持肠道蠕动功能;开春后,根据天气情况和鱼体状况,逐步提升投喂量,添加益生菌等恢复肠道功能,适当降低池塘水位,天气晴好时做好肥水工作,中午适时开增氧机。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人:袁勇沈志刚

联系电话:1582751697818827093513

2.湖北黄优源渔业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沈凡樊启学

联系电话:1891129920515307131228

3.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王安华亚琪

联系电话:13100616431

三十五、高品质特色淡水鱼加工保鲜贮运关键技术

(一)技术概述

1.技术基本情况。该技术是基于原料提-加工保鲜-副产物利用-装备增效新思路,开发的淡水产品加工流通领域创新集成技术,开发了基于品质调控的酵母硒暂养、低应激长距离带水活运和生态休眠无水活运的特色淡水鱼质保技术,解决了特色淡水鱼加工原料品质不佳的问题;开发了低盐加工-风味补偿-抗氧化等多机制协同加工保鲜技术,解决了特色淡水鱼调理品风味失真、质地变、还原度差的问题;发明了冷冻品质稳定提升技术并建立多维度货架期精准预测技术,解决了特色淡水鱼产品货架期不明的问题;研发了特色淡水鱼功能活性因子高效制备技术,解决了副产物利用低值低效的问题;创制了淡水鱼智能化预处理成套装备和高质化产品,解决了加工装备缺乏、效率低,产品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2.技术示范推广情况。技术已在省内15家淡水鱼加工企业进行了推广及示范应用,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3.提质增效情况。该技术集成淡水鱼加工前处理智能化应用示范生产线,提高淡水鱼加工机械化比例70%,减少人工成本25%。近三年累计新增产值91.01亿元,新增利润15.62亿元,带动湖北省水产品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显著。另外,原料活运抗应激技术有效缓解鲟鱼的长途运输应激效应,降低耗氧率25%和氨氮排泄率70%以上,鱼类副产物开发鱼皮鱼鳞功能肽,减少污染排放有利于耕地保护和生态环保。

(二)技术要点

1.原料提质方面。营养酵母暂养提质技术:鲈鱼采用1毫克/的酵母硒(有机硒含量2‰)在16-18℃下暂养7,提升鱼肉质构、鲜味和耐运性;低应激长距离带水保活运输技术:鲈鱼用250-300毫克/CO2镇静后装车,在水温14 ℃,鱼水比1:2(质量比),并添加30毫克/抗坏血酸,鲟鱼添加2/的氯化钠,运输温度为19℃,鱼水比1:2(质量比)时,有效提升鱼体保活时间;生态休眠无水活运技术:以降温速率4/小时进行梯度降温降至4-10 ℃使鱼体镇静,采用绿色环保的碳酸氢钠(80//CO2500-900毫克/)作为绿色生态休眠剂使鱼体在20分钟内进入休眠状态,取出按质量气体比1:2千克/)充纯氧(90%)后,在湿度90%以上的无水条件下密封低温运输,鲈鱼/鲟鱼无水活运时间分别达到16小时86小时,梯度升温后唤醒成活率100%

2.加工保鲜及副产物利用方面。基于品质调控的多机制协同加工保鲜新技术:采用0.75-1.5%糖醇代盐、100-300超声波辅助、0.1兆帕真空加压辅助1%酵母(迷迭香)提取物腌制,降低食盐含量,缩短腌制时间,减少异味物质,提升鲜味;采用0.1%多酚分别耦合6千伏/厘米高压静电场、4kGy电子束辐照保鲜技术,使冷藏鱼片的保质期分别延长1倍和2倍以上冷冻品质稳定性提升及货架期预测技术:应用新鲜度控制(4℃ 4小时内)、1%NaHCO3氧漂洗、4%海藻糖抗冻保质、介质温度-85℃低温液氮速冻和超声辅助解冻等手段处理加工鱼片,抑制蛋白脂质氧化,缩短冻结时间和解冻时间,延长货架期1.5倍(以一级鲜度计);基于近红外光谱信息处理系统,建立多维度冷冻特色淡水鱼BP-ANN货架期预测模型,准确度大于90%功能活性因子高效制备技术:采用等离子活化水-超声波协同处理鱼鳞脱钙,缩短处理时间,增加脱钙率;采用超高压-微射流均质改性耦合石墨烯二次改性制备降血压肽,进一步利用亚麻籽胶和壳聚糖静电包埋,提升降血压肽的活性和贮藏稳定性;利用超微粉碎联合辐照处理制备低分子量鲟鱼硫酸软骨素,提升抗氧化活性。

3.整备增效和产品方面。预处理智能化精准调控系统及处理装备:基于机器视觉和3D影像技术开展鱼体形态精准识别技术,创新设计鱼体姿态调整机构,创制了鱼体头尾定向装备;基于鱼鳞特性及机器视觉技术,建立鳞片特性-图片特征-射流参数关系模型,开发射流去智能调控系统,研制高压射流去装备;基于鱼体几何形态和腹腔结构特征数据,开发去脏轮贯入量实时调控系统,集成夹持式鱼体输送装置、伺服系统控制的鱼体切断装置,研制智能去内脏加工装备;基于Mask R-CNN 图像分割算法,智能化规划并输出鱼体切割路径,开展专用鱼片切割平台结构设计,创制智能水刀切割装备。研制了免浆黑鱼片、剁椒鱼头、豆豉鱼等调理新产品,功能肽、低分子量硫酸软骨素粉等副产物利用新产品。

(三)适宜区域

1.技术适宜推广应用的区域。技术涵盖水产养殖、流通、加工环节,以及生物质综合利用等多个领域,已在潜江、洪湖、宜昌、鄂州、丹江口、仙桃、武汉等湖北省内淡水鱼主产区的企业应用推广。此外本技术还可推广应用的主要区域包括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水资源丰富,淡水渔业资源优渥,销售物流网络完善的地区。

2.2025年主要示范点。潜江、洪湖市、宜都、咸宁、黄冈

(四)注意事项

针对特色淡水鱼(鲈鱼、鮰鱼、乌鳢、鲟鱼)生理特性和加工特性形成开展的机理及调控技术研究,在推广到其他原料时,需要重新解析原料和加工过程品质形成关键因素及调控方法,研发新的制备和应用技术。

(五)技术支撑及依托单位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核农技术研究所

联系人:汪兰陈胜石柳

联系电话:027-87284997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

联系人:郑晓伟

联系电话:13818081376

3.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联系人:陈思琪田子楷

联系电话:15827225980

湖 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202533日印发

      3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