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微信| 微博| 繁体 |登录|注册

湖北日报报道:长江三大珍稀濒危物种安居湖北

2024-12-05 09:18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崔逾瑜、通讯员熊蕾、孔剑)12月4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会议在汉召开,湖北作典型发言。湖北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呈现加速恢复的良好态势,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三大旗舰物种在湖北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湖北境内长江干流超1000公里,是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也是长江大保护的“立规之地”。近年来,湖北统筹推进水生生物保护、水网建设、水质改善,实施长江禁渔,长江生态恢复向好。长江湖北段、丹江口水库持续保持二类水质,长江、汉江干流的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较2020年提升两个等级,长江监利断面“四大家鱼”卵苗资源量达59.8亿尾,为禁渔前的4.4倍。在此基础上,湖北实施长江珍稀濒危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为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打造栖息乐园。

石首天鹅洲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小型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江豚种群数量由最初的5头发展到101头,已形成规模且稳定增长。2023年4月,当地完成全国首次迁地保护江豚的野化放归,4头江豚被送回长江,融入自然种群。在今年10月国际小型鲸类保护研讨会上,国际专家一致认为,长江江豚迁地保护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提供“中国方案”。近年来,武汉、荆州、宜昌长江江段频现成群的江豚,“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成为湖北江段最美风景。权威部门监测数据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在经历40余年持续下降后,于2022年首次实现止跌回升,达到1249头。

我省在武汉、宜昌等长江干流沿线建设5个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站,配备实时声呐监测设备、救生药品和器具,联合科研单位建立江豚应急联动机制,近年成功救助江豚32头。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人工饲养繁育江豚种群数量达到12头,3头“江豚宝宝”在此诞生。

中华鲟是长江中最大的鱼,素有“长江鱼王”之称。我省建有6家中华鲟种源保护场,保育中华鲟子一代2164尾,占全国总量的70%,并率先实现中华鲟人工繁育,年繁育量突破100万尾,创历史新高。

水科院长江所成功突破长江鲟子三代繁育技术,实现长江鲟在人工改造产卵场的自然繁殖。今年3月,在成功改造的150平方米产卵场上,诱发长江鲟自然产卵量达48万粒,受精率约83%,意味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告“野外灭绝”的长江鲟有望找到家园重建之路。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已阅 0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