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报道:荆楚新农人|马善金:借他山之石 琢己身之玉
七月正值瓜果成熟的时节,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的青山脚下,每天一早,35岁的马善金便已穿梭在瓜果大棚中,忙着检查温控设备、查看瓜藤长势。从全县第一个尝试种植哈密瓜,到如今发展订单农业,他的种植品类已从瓜果拓展至莴苣、菜薹等农作物,整体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2014年春节,24岁在外打拼回乡的马善金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眼前的景象让他揪心:曾经肥沃的农田杂草丛生,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土地正逐渐荒废。“土地是农民的根,不能就这么荒了。”这个念头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春节假期尚未结束,他便开始挨家挨户走访,和村民们聊想法、谈规划。经过三个月的努力,青山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他的返乡创业之路就此开启。创业第一年,他便种植了300多亩优质水稻,并且迎来“大丰收”,尝到甜头的马善金第二年便扩大了规模。
创业过程中,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马善金从湖北省农科院得知,阳新的土壤条件适合种植哈密瓜。尽管当时本地从未有过种植哈密瓜的先例,但他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已经种了几年蔬菜,我就觉得自己作为年轻人,得创新,要引进一些适合这片土地、适合我们耕作模式的新品种。”他说。得知马善金的这个想法后,阳新县农业农村局当即推荐他到外面学习,接触农业新技术、了解新品种。
为了培育出优质的哈密瓜,马善金专门前往黄石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学习种植技术,还在自己的基地里成立专家工作站。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批哈密瓜上市后,很快被抢购一空,这一成果彻底改变了当地村民对农业种植的固有认知,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他的队伍。
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马善金不断调整种植品类,紧盯市场空白。而他的信息来源就是别人眼中的“冤家”——同行。
在马善金的青山农业合作社,整齐排列着一张张培训证书:从湖北职院的电商课堂,到华中科大的领军人才班;从上海交大的“头雁”项目,到北京的“青马工程”。马善金越学越有干劲,跟老师学、跟同行的交流都让马善金有十足的进步。“我经常会去这些同学家的基地,看看他们怎么种怎么卖,问问他们的上市时间和定价,我也可以做一些相对应的调整。当时我种的哈密瓜寄给我在新疆的同学品尝,他们都觉得我的瓜比他们的甜度更高,当然我的价格也更高。”说起同行的认可,马善金满眼都是骄傲。
“农业是肯定有希望的,只要把技术搞好,品质做起来是绝对可以的。”与同学交流、向同行“取经”,让一开始不懂农业的马善金越来越专业。“下一步,除了把现有的几个基地销售渠道稳定好,更重要的就是提升瓜果蔬菜品质,创出自己的品牌。”马善金对未来充满信心。
附件: